「財經縱橫」林毅夫:推動「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的方法

2020-12-13 長安街讀書會

林毅夫:推動「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的方法

財經縱橫

★★★★★

現在全國上下正在齊心協力,抗擊肺炎疫情。各個地方也在加班加點,為明年全國人大即將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在各個地方的落實做好準備。我倡導的作為第三代發展經濟學的新結構經濟學,強調「知成一體」。因此,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跟各位談談怎麼用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為各個地方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十四五」規劃的三個鮮明特徵

「十四五」規劃對我國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規劃,因為這是我國進入新時代以後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實現到2050年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實現兩步走戰略的第一個規劃,要為這個戰略目標的實現打下牢固的基礎。

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國將會跨過12,700美元的門檻,從一個中等收入國家變成一個高收入的國家。這在人類歷史上將是一個裡程碑。目前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僅佔全世界總人口的15%,中國變成高收入國家以後,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將會從15%增加到34%。

我國是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國內地區的發展差距相當大。有14個人均GDP已經超過2萬美元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廈門、珠海、南京、武漢、寧波、無錫、常州、鄂爾多斯,總人口達1.5億;同時也有像甘肅、山西、雲南等等,人均GDP到現在還在7000美元以下,還有6億人口每個月收入也就1000人民幣左右。在這樣一個差距相當大的大經濟體裡面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十四五」期間,也將是2016年20國集團在杭州峰會提出的新工業革命由方興未艾到快速發展的一段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各個地方怎樣根據各個地方經濟的實際狀況,和國內國外形勢的變化,來制定一個高質量發展的規劃。這是各位關心的課題,也是奉行「知成一體」的新結構經濟學所要思考的課題。

推動「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的原則:

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各地經濟

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不管在哪個發展階段,經濟發展表現出來的都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要不斷提高收入水平,有賴於現有的產業技術不斷創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不斷湧現,由這樣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同時,也要根據新產業新技術的需要,不斷完善硬的基礎設施,像電力、電信、道路、港口;以及軟的制度安排,像金融環境、營商環境、法制環境等等,來降低交易費用,讓技術和產業的生產力可以得到充分發揮。上述是經濟發展的一般機制。

但是怎麼樣利用這個機制來推動各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各個地方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時,必須充分利用各個地方的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並把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

為什麼必須充分利用各地的比較優勢?因為只有發展的產業符合當地的比較優勢,生產成本才會最低,這是構成競爭優勢的物質基礎。但是在市場上面的競爭不僅是生產成本的競爭,而是總成本的競爭,總成本除了生產成本以外,還包含決定於硬的基礎設施和軟的制度安排好壞的交易成本。

怎麼樣讓企業家按照各個地方的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成本來選擇產業、選擇技術,以及怎麼樣把各個地方的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前者需要有一個制度安排,就是各種要素的相對價格,必須反映這些要素在這個地方的相對稀缺性。如果資本相對短缺,勞動力相對豐富,那麼就應該資本相對昂貴,勞動力相對便宜。如果是資本相對豐富,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相對短缺,那資本就要相對便宜。如果有這樣的一個要素價格體系,企業家為了自己的利潤的最大化,就會多利用那些豐富的、廉價的要素,少用那些稀缺的、昂貴的要素,企業家選擇的技術,就會符合當地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的技術,所進入的產業就會是符合當地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的產業。怎麼樣才能形成能夠充分反映各個地方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價格體系?這就要求在產品和要素市場上是充分競爭的「有效的市場」,這是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的制度基礎。

不過競爭的市場固然能夠引導企業家按照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和技術,但這影響到的只是在生產過程中的要素成本。要變成競爭優勢,還需要有和所要發展的產業相適應的硬的基礎設施和軟的制度環境。基礎設施和制度環境的完善,企業家自己是無能為力的,需要政府幫助協調或有政府來提供。所以,要按各地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產業除了有效市場之外,還需要有「有為的政府」,根據各個地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提供合適的硬的基礎設施,以及軟的制度安排,幫助企業家把當地的比較優勢變成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優勢。所以經濟要快速發展,一方面必須有一個有效的市場,另一方面也必須要有有為的政府,兩隻手都要硬。

推動「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的方法:

「因勢利導」和「倒彈琵琶」

各個地方在「十四五」期間,怎麼運用按照當地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則制定規劃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具體如何操作?新結構經濟學把各個地方的產業,不管在哪個發展階段,根據三個維度來劃分。這三個維度是:第一,現有的產業跟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技術差距有多大?到底是已經在全國全世界的技術前沿,還是在全國全世界的內部,和前沿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第二,這個產業到底是符合當地的比較優勢,還是違背比較優勢?是否過去有比較優勢,現在喪失比較優勢?第三,這個產業的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周期,到底是短周期,半年、一年、18個月的研發就可以有新產品、新技術,還是長周期,要得到新產品新技術這個研發,要10年、20年有的甚至要30年,才有新產品新技術?新結構經濟學根據這三個維度,把各個地方的產業分成5種不同類型的產業。

第一種類型是追趕型,這種產業當地現在有或者正準備進入,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一般質量比較差,價格比較低,固然也有市場需求,並且能盈利,代表在這個水平的產品市場上有比較優勢,但是和發達的國家的產品比,價格差了好幾倍,像一些裝備、工作母機,我國的賣100萬美元,瑞士、德國的可以賣300萬美元、500萬美元,這樣的產業屬於追趕型。

第二類領先型,我國的產品、技術已經在世界的最前沿,或是接近世界的最前沿,家電產業、華為生產的5G通訊設備等屬於這一類。

第三類轉進型,通常是勞動力比較密集的產業,過去是世界領先,但是由於工資上漲非常快,我國在這類產業中逐漸失掉了比較優勢。這類產業稱為轉進型是因為有部分企業需要進入到附加值較高的微笑曲線兩端,建立品牌,從事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等。附加值較低的生產製造那部分必須轉移到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內地,或是海外去創造第二春。

第四類是換道超車型。這類產業有一個特性,它的產品、技術的研發周期特別短,通常半年、12個月、18個月,就有一代新產品新技術。由於它的研發周期特別短,最重要的投入是人力資本,包括高科技人才和對市場方向把握非常好的企業,金融物資資本所需相對較少。以「人、機器、資源智能互聯」為特徵的新工業革命大多集中在這種換道超車型產業。發達國家經過工業革命以後二三百年的發展和積累,金融、物質資本比我國豐富,但是在後天的教育以及先天的天賦為主要組成部分的人力資本上我國沒有什麼劣勢,所以,在以人力資本為主要投入的換道超車型產業上,我國和發達國家可以齊頭並進,並且已經有很多成功的典型,像華為、中興、大疆、科大訊飛、阿里、騰訊、百度。在這些產業上我國可以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個起點上競爭。

第五類是戰略型,這種產業和第四類換道超車型產業特性正好相反,產品的研發周期特別長,10年,20年,有時候更長,要有高人力資本投入,也要有高金融、高物質資本投入。我國即使跨過12,700美元的高收入國家的門檻,相比於美國人均GDP已經達到6萬多美元,我國也不過只有1/4不到。在這類產業上我國還不具有比較優勢,但這類產業影響到國防和經濟安全,不能沒有,否則國防安全會受到威脅,經濟上也可能會像目前一些核心晶片那樣出現被「卡脖子」的情形,所以,我國也必須去發展。

各個地方的產業都可以分成這五種類型,這五類產業各個地方的政府如何在市場中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來促進其發展?新結構經濟學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是「因勢利導」,二是「倒彈琵琶」。

因勢利導主要針對的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包括追趕型、領先型和彎道超車型。如果是追趕型,當地的產業是在低水平的產品和質量上有比較優勢,但是跟發達國家來比,技術還相對落後,怎樣來縮小技術差距?一是要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二是要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在引進技術的時候,有的是買更好、更新的設備,有的是購買專利,有的是要到國外去設立研發中心僱傭當地高水平的人才,或是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來掌握這個技術,各個地方的政府要分析現有的產業狀況,了解企業的需要,幫助當地企業克服在技術追趕上可能面對的困難,幫助企業更快地提高技術和產品質量水平。

領先型的產業必須不斷研發新產品、新技術以在國內、國際市場維持領先地位。在基礎科研(R)和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D)中,企業對開發(D)有很大的積極性,因為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出來以後,可以獲得專利,可以獲得國內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利潤,成功以後回報非常高。但是在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上面要取得成功,必須有基礎科研(R)的突破,基礎科研的成果是一篇論文,是一個公共產品,一般企業不太願意在這方面耗費資源。可是要是沒有基礎科研的突破,那麼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就會成為無源之水。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合力通過設立國家實驗室,省、地級的實驗室,建立產學研合作,支持領先型產業新技術新產品開發所需的基礎科研,幫助企業克服基礎科研上面的瓶頸。

轉進型產業過去有比較優勢,對地方的經濟發展的貢獻很大,但是一般勞動力太密集,現在已經逐漸失掉比較優勢了。各個地方的一縣一品,一市一品大多是這樣的產業。這類產業有一部分可以通過「機器換人」來提高它的生產力水平,但由於附加價值的瓶頸限制,這方面的空間有一定的限度,有些有能力的企業可以通過品牌建設,產品設計、市場銷售渠道進入到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生產活動。其中的生產加工部分如果「機器換人」成本還太高,則需要轉移到工資水平比較低的中西部省份,或是海外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地方,去創造第二春。對進入到微笑曲線的兩端所需要的人才,如設計人才,地方政府設立職業培訓學校幫這些企業培養人才,如果轉型為面向全國全世界市場渠道中心,地方政府可以為其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商業環境;對於轉移到其他地方去創造第二春的企業,當地政府可以組織企業抱團和承接地的政府對接,在承接地築巢引鳳,讓轉移過去的企業能夠很快的煥發出新的青春。

對於換道超車型產業,新工業革命裡的智能製造、智能聯通的軟體和硬體,這類產業以人力資本為最主要的投入。怎樣把有天分的人,集中來發展這種新的產業?如果當地已經有很好的大學,會有很多人才;如果大學較少,比如像深圳,可以創造有利的環境把企業和人才招引進來。中國有些省份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像設立夢想小鎮,能夠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集中在那個地方腦力激蕩,開發新產品、新概念、新技術、新業態。新一代產品開發出來要大規模生產,或開發出新的生產、營業模式的時候,也需要資本投入,這就要把風險資本的投入,地方政府可以設立引導基金,支持創新型企業和吸引風險資本來投資。

對於關係到國防和經濟安全的戰略型產業,因為違反比較優勢,在市場中沒有辦法實現盈利要求,總的來說需要有中央政府財政補貼。六七十年代很多三線建設就屬於這種方式。由於中美關係從合作夥伴變成競爭對手,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對我國的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在「十四五」期間戰略型產業會有長足的發展。這些項目總要落地,各個地方可以配合中央的政策,讓這個產業能落地生根,並為下面所要談的「倒彈琵琶」創造條件。

通常戰略型產業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非常密集,超過一個地方的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地方政府很難以自己的力量來支持這種產業的進一步升級和發展,不過地方政府可以利用這種產業帶來的技術力量和相關的產業鏈「倒彈琵琶」,結合當地的勞動力或自然資源的稟賦條件,發展符合當地比較優勢的產業。在改革開放以後,這樣的成功的例子不少,例如四川綿陽是三線建設的重要城市,能夠生產資本、技術非常密集的飛機發動機、雷達等國防軍工最前沿的產品。改革開放以後,綿陽的長虹電氣就是利用原來生產雷達的工程技術力量,結合當地勞動力,生產資本和技術較雷達低的家用彩色電視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國內最有名的彩電品牌。重慶也是一個重工業基地,能夠生產坦克,90年代利用其技術和產業配套的優勢發展成為全國最大、最有競爭力的摩託車生產基地。在「十四五」期間,各個地方除了按照當地的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因勢利導」產業升級之外,如果有戰略型產業也可以「倒彈琵琶」,下個資本和技術臺階,根據當地的要素稟賦,進行軍民結合,發展符合比較優勢,有大的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新的民用產業。

在「十四五」期間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十四五」期間新工業革命的相關產業在我國將會大發展,這些產業有相當多屬於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產品技術研發周期短的換道超車型智能技術產業,有條件的地方要抓住這個機遇,同時非常重要的是要用這種新的智能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生產效率,以及使用新的智能技術改革市場營銷方式,創造新的業態,讓傳統產業能在新工業革命時代煥發新春,在「十四五」期間各個地方應該鼓勵支持當地企業努力去探索。

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會邁過門檻成為高收入國家。隨著收入水平提高,人民會更關注生活的質量,對環境、對綠色發展會有更高的要求,各地在「十四五」期間也要堅持綠色發展。有不少地方在「十二五」、「十三五」時綠色技術和產業已經發展得不錯,太陽能、風能在我國已經成為領先型產業,隨著全球對氣候變暖問題的關心,這方面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在「十四五」期間中有太陽能產業的地方需要支持企業繼續保持領先,全國各地也要用綠色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減少汙染和排放,改善環境,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十四五」期間進入到高收入階段,總的來講,各個行業的技術、資本越來越密集,從經濟學來講它就有一個特性,就是規模經濟會越來越大。在中收入和低收入階段的時候,許多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屬於勞動力密集型,規模經濟較小,出現許多「一鄉一品」,「一縣一品」、「一市一品」,在該鄉、縣、市裡,把產業相關的供應鏈全部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非常有效率、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進入到「十四五」的高收入階段,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變成資本密集型,規模經濟大了,很難把一個產業所需的各種部件、設備的生產都集中在一個鄉、一個縣、甚至一個省。針對上述新情況,中央提出了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區等區域發展戰略。在跨地區的產業集群發展中,各個地方要根據當地的稟賦條件發展產業集群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並協調區域裡其他的城市的產業發展,形成一個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所以在實施「十四五」規劃期間,要特別重視區域內各個地區發展的協調。

如果能按照上述的原則來制定「十四五」期間的產業轉型升級的規劃,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高質量發展就能落實。創新要求各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和產業不斷升級,如果屬於追趕型,可以引進消化吸收,如果已經在世界前沿的領先型產業或是和發達國家在同一條起跑線的換道超車型產業以及戰略型產業的創新就必須靠自主研發。在發展過程中要有跨地區的協調,也需要和環境以及社會發展協調。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期望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同時,如果各個地方按照比較優勢發展,除了戰略型產業之外,就可以是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開放發展。最後,如果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發展會是可持續的,並且能夠創造最多的就業機會,最快的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最快的提高工資,讓所有人分享發展的果實。

總書記在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的紀念會上提到,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十四五」期間利用好各個地方的比較優勢,發揮「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的作用把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我們將見證、參與以及貢獻於把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目標的實現,這將會是我國發展史上以及人類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很高興有機會向各位介紹新結構經濟學的基本思路,以及怎麼運用這個思路於政策制定的實踐上。新結構經濟學強調「知成一體」,本著「因行得知,用知踐行,唯成證知,知成一體」的理念,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的同仁樂意以所知貢獻於各地「十四五」規劃的制定和執行,並以此來進一步深化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

林毅夫:長安街讀書會成員、國家政協經濟委副主任)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本期責編:邢深

相關焦點

  • 「財經縱橫」許召元:如何理解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財經縱橫」許召元:如何理解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2020-12-23 1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財經縱橫」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是大道,後來者需要注意什麼誤區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是大道,後來者需要注意什麼誤區財經縱橫因為我對新結構經濟學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也就是用新古典的方法來研究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結構和結構演變的決定因素,這才叫新結構經濟學。新古典的方法來研究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結構和結構演變的決定因素,這才叫新結構經濟學。如果你的研究不是去研究結構是怎麼決定的,是怎麼演變的,也就是沒有把結構內生化,即使你放進結構,那你也用新古典的方法,來研究結構可能產生什麼影響,我覺得它還不是新結構經濟學。
  • 「十四五」期間兩江新區汽車產業如何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兩江新區率先推動汽車全產業鏈復工復產,保證了目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勢頭。那麼,在即將到來的「十四五」,兩江新區將如何延續這種勢頭?(周濤/攝)近日,兩江新區召開汽車產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來自新區的20多家汽車產業企業齊聚一堂,為新區汽車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 「財經縱橫」趙昌文:統籌好各種關係要作為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趙昌文:統籌好各種關係要作為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方法論主線,是適應國內國際疫情新形勢新變化的客觀需要財經縱橫 統籌好「十三五」的全面收官與「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的關係 今年是「十三五」的全面收官之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推動我國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疫情的影響終歸會過去,並且不會改變我國經濟持續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 汪明: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
    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對我國「十四五」時期教育發展方位的科學判斷,也是對基礎教育發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在主題演講中探討了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汪明認為,「十四五」時期,要在進一步提高普及和鞏固水平的基礎上,把短板補齊、把漏洞補上、把底部抬高,努力為每個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基礎教育。促進學前教育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高中階段學校多樣發展。
  • 「十四五」山東堅持建設先進位造業強省,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民星12月1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三五』期間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場,介紹「十三五」期間製造業轉型升級情況。「十四五」時期,山東工業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面臨諸多嚴峻挑戰與風險考驗。會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於海田介紹,下一步,山東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採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著力破解難點、堵點和痛點,加快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系統謀劃新時期高質量發展新思路。
  • 「為『十四五』規劃獻計策」高端訪談|唐啟升:推動現代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省奮力實現「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編制好我省「十四五」規劃意義重大。
  • 九州縱橫:政策助推發展腳步-環保產業「十四五」規劃解讀
    「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開端,旨在全面應對和解決新時代我國主要社會矛盾,滿足人民過上高品質生活的美好願景,「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國將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環境建設等方面全方位系統規劃,確保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良好基礎。一、宏觀環境-我們面臨什麼?
  • 推動長江三峽生態經濟走廊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來自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蘭州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世界經濟》《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期刊的社長、主編、編輯部主任,宜昌市委辦公室、宜昌市發改委、宜昌市委政研室、宜昌市政府研究室、宜昌市經信局、興發化工集團等政企代表150餘人參會,共同探討「聚焦現代治理、結構變遷與高質量發展」話題。
  • 集思廣益 共謀「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12月23日,興山縣委書記汪小波主持召開縣委十四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徵求意見會,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
  • 九州縱橫:高新技術產業「十四五」規劃解讀
    「十四五」期間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活動,在注重長遠科學規劃、整體功能協調、長遠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城市民主法治環境建設、自然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會展現出更多的新特點、新面貌,城鎮化將進入一個服務於人的生存和發展且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歷史階段。
  • 林毅夫:實現高質量發展 鬚髮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林毅夫:實現高質量發展,鬚髮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作者:周智宇 「什麼樣的發展才是高質量的發展?」在哈工大(深圳)11月22日舉行的深圳高質量發展與結構創新研討會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對這個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見解。林毅夫認為,高質量發展有五個主要內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 「理論學習」如何推動「十四五」高質量開局?這篇文章值得一讀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統回答了疫情大考面前中國人民為什麼行,明確部署了「十四五」開局怎麼幹,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指明了方向。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努力,在疫情大考面前實現了轉危為機、逆勢而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可載入史冊的成就。但也必須清醒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
  • 「展望「十四五」」共青團貴州省委:為全省高質量發展作出青年和...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的重大政治任務,是全省各級團組織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所在,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上來,深刻領會把握『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
  • 推進「十四五」四川經濟高質量發展專家座談會在四川省社科院召開
    他強調,全面落實四川「十四五」規劃,要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實現趕超發展。、對人口集聚的難度、對穩定就業率的難度等「十四五」發展環境面臨的諸多困難有更加充分的估計。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克俊研究員 ▲張克俊就「十四五」四川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十四五」時期的重大任務,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更是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 開局十四五 奮進新時代 矢志不渝推動監獄工作高質量發展
    會議要求,全體警察職工要進一步提高站位、明確方向,將思想和認識統一到努力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監獄上來,凝聚力量、主動作為。回顧成績  總結經驗會議認為,2020年,監獄在廳黨組、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堅持一個首要,唱響一個基調,把握一條主線,『抓牢五聚焦五建設』」工作總思路,擔當實幹,奮力趕超,奪取了疫情防控和監獄發展「雙勝利」,獲得了省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優秀單位的好成績,主要工作呈現九大亮點。
  • 聚焦「十四五」 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如何「落子」
    「十四五」將開啟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保險業如何確立自身發展的新方位?在近日舉辦的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濟濟一堂,共同探討保險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 「刊首語」王力:「十四五」中國金融業發展新方位
    2020年10月26~29日,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為今後15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王俊:推動「十四五」時期各項發展目標圓滿完成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審議通過的《中共重慶市委關於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十四五」時期重慶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全區上下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市委五屆九次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推動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在大渡口落地落實。
  • 堅持系統觀念謀劃推動「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
    堅持系統觀念謀劃推動「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彭清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闡明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其中第五條「堅持系統觀念」是首次提出,這是我們黨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作出的重大理論概括,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