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小貓:「救人被狗咬劇情逆轉」需要法律解讀
「利辛女子深夜被惡狗咬成重傷」一事引發關注。事件在昨天卻發生逆轉。利辛警方稱,傷者是在狗主人家裡餵狗被咬。並非如傷者丈夫所說是在路邊被咬。截至昨晚,傷者家屬收到善款已超70萬元。然而,事件在昨天卻發生逆轉。(10月20日 央廣網)
利辛警方稱,傷者並非救人被咬,而是在狗主人家裡餵狗被咬。本是救人被惡狗咬傷的見義勇為善行突然變成因救人而選擇騙捐的「無奈」行為,面對這樣的一個劇情大逆轉,70萬元的愛心捐款者或是憤怒,或是無奈。傷者男友的這種欺騙行為,到底該不該被懲罰,還需法律來解答。
在心理學領域,有個經典故事,就是「海因茨偷藥」。海因茨有位美麗善良的妻子,他們本來過著甜蜜恩愛的生活,非常不幸的是,她得了一種很厲害的疾病。只有一家商店才有這種藥,而且藥商要價非常高,而海因茨的生活非常貧困,根本支付不起。為挽救妻子,海因茨祈求藥商按成本價賣給他,藥商一口回絕。海因茨不甘心自己妻子與世長辭,於是,在夜深人靜時,偷走了藥物。
這樣一個「兩難故事」,讓心理學在海因茨是該偷藥還是不該偷藥的辯論中得以發展,海因茨行為到底是否應受到法律制裁最終也沒有定論。而此次利辛女子事件看似與海因茨偷藥有著相似之處,都是在道德和法律之間讓人難以抉擇。但實際上,兩者的卻存在很大的區別,此次騙捐行為絕不能如海因茨偷藥行為一般,沒有定論。
海因茨偷藥有著妻子病危和藥商貪婪雙面壓力,偷藥是挽救妻子的唯一方式,而女子男友的行為卻只有妻子病危這一前提條件,雖挽救妻子同樣需要高額醫療費用,但籌集治療費用的方式,卻不是只有「騙捐」這一個,如實講述困境,發動愛心捐款,挽救生命的目的一樣可以達到。
但傷者男朋友卻不願意去相信廣大民眾純樸的愛心,不敢拿出事實去求助社會,而是選擇了「聰明」的方式,為傷者編造了一個足以吸引眼球的「大愛善舉」,同時,偏偏又有新聞工作者願意「幫忙」,如此便促成了70萬元善款的匯聚,女子的好轉。看到這樣的結局,民眾有一分安慰,畢竟眾人之力救了傷者,但更有一絲憤怒和擔憂,「欺捐」行為會不會被更多人效仿。
救人是好,但以欺騙的方式開始,註定就是錯的。這樣的行為,從情感上可以理解,傷者男朋友對其不離不棄,但從法律上來說,也要「法不容情」,傷者男友雖救了女子,卻傷害了社會公眾愛心,損害了捐款者實際利益。男友這樣的行為是否屬於刑事犯罪,需要進一步考證,但民事訴訟可以有,這樣超越法律的行為,必須受到懲罰,如此才能以儆效尤。
法律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遵法敬法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期待事件中傷者早日康復,也期待男子主動為其行為承擔法律後果,讓愛心不受傷,讓社會大愛能夠繼續傳遞下去。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