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試種到推廣,從單一型發展到立體化種植,從畝產值840元增至7300多元,從自給自足到增收560多萬元,一朵「小菊花」的祥雲之行,見證了山區老百姓從貧窮到致富的華麗轉身。
採收金絲黃菊
自2018年引進試種萬壽菊以來,各種藥菊似乎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找到了更適合「安家」的地方。祥雲大地倍受菊花青睞,沙龍鎮的萬壽菊,禾甸鎮的七月菊,祥城鎮的金絲黃菊,雲南驛鎮的婺源皇菊,從七月份到現在,競相綻放的藥菊,既成了扮靚山鄉的「美麗風景線」,又鼓起了貧困群眾的錢袋子。
萬壽菊連片種植
近日,踩著暖暖的陽光走進祥雲縣禾甸鎮大淜村,190畝連片的金絲黃菊競相綻放,濃鬱的花香沁人心脾,穿著少數民族服裝的姑娘們正在採收菊花,如畫般的田園風光,引來無數飛舞的蜜蜂和拍照的遊客。徜徉花海,著實讓人流連忘返。
花開引客來
「特色產業+旅遊+扶貧」在這個小山村悄然興起。然而,幾年前這片菊花地還在是包穀地。「山地包穀純粹是靠天吃飯,一畝最多收到六七百斤,賣到七八百塊錢。」禾甸鎮大淜村主任楊秉全說,生活在山區的老百姓,土地面積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逐年減少,前幾年乾旱又嚴重,人們基本處於自給自足狀態。
採收萬壽菊
不僅是大淜村,很多山區村都存在這樣的發展困惑。為了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疊加效應」,向土地要收益,向產業要產值。2019年8月,祥雲縣通過「特色產業+合作社+基地+建檔立卡戶」的發展模式,採取「規模化種植+間套種」「花椒+藥菊」「特色水果+藥菊」等方式,在鞏固發展300畝萬壽菊的同時,從安徽引進3個菊花新品種,在祥城鎮、禾甸鎮和雲南驛鎮不同的村,打造了七月菊、婺源皇菊、金絲皇菊示範基地5個,共發展藥菊產業700多畝。
迎來豐收
據祥雲縣園藝工作站站長李洪坤介紹,今年新引進的三個品種,平均畝產值在7300元左右,促進農戶增收500多萬元,通過藥菊產業的發展,帶動建檔立卡戶家門口就業,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6000多個,增加群眾工資性收入60餘萬元,而且花期比原產地安徽提前二至四個月,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雲南網記者 期俊軍 通訊員 楊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