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2020-12-18 趣講玄學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

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無論佛教還是道教,若要修行,最開始要修的是不動心;今日藉此機會,我們來淺談一下的佛教與道教最為基本靜心咒法。

觀音菩薩

佛教《靜心咒》又稱「清心咒」「寧心咒」

其原文為:

南無、喝羅怛那、哆羅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羅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皤羅罰曳,數怛那怛寫;

南無、悉吉慄埵、伊蒙阿唎耶;婆盧吉帝、室佛羅愣馱婆;南無、那羅謹墀。醯利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

怛侄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羅摩羅,摩醯摩醯、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

陀羅陀羅,地唎尼,室佛羅耶,遮羅遮羅,摩麼罰摩羅,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羅參、佛羅舍利,罰沙罰參,佛羅舍耶;

呼嚧呼嚧摩羅,呼嚧呼嚧醯利,娑羅娑羅,悉唎悉唎,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唎夜,那羅謹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

悉陀喻藝,室皤羅耶,娑婆訶,那羅謹墀,娑婆訶,摩羅那羅,娑婆訶;悉羅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羅、阿悉陀夜,娑婆訶;

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羅謹墀、皤伽羅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羅夜,娑婆訶,南無喝羅怛那、哆羅夜耶;

南無阿唎耶,婆嚧吉帝,爍皤羅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漫多羅,跋陀耶,娑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教傳承已久,靜心經文絕非此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算是一則靜心經文;

原文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上是本次列舉佛教兩部靜心經文,常念之,能修不動明王心,能消業障,能庇護己身,能得福報,能證佛身

對比佛教《靜心咒》來看,道教的靜心經文則是言簡意賅,只是一字一句都需揣摩

道教《靜心決》原文如下: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萬變猶定,神怡氣靜;虛空甯宓,渾然無物;無有相生,難以相成;份與物忘,同乎混涅;天地無涯,萬物齊一;飛花落葉,虛懷若谷;千般煩憂,才下心頭;即展眉頭,靈臺清幽;心無掛礙,意無所執;解心釋神,莫然無魂;水流心不驚,雲在意具遲;一心不贅物,古今自逍遙;

又有《靜心咒》原文如下:

太上臺星,應變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淨,心神安寕;三魂永久,魄無喪傾;

又有《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原文如下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通過《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對比可以看出,道家與佛家靜心經文大多有相似之處,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中:「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與「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相向對應;亦反映出佛教與道教之間對於道的真解有大致相同之處。

無論是佛教《靜心咒》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是道教《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靜心咒》、《靜心決》若常念之,能庇護己身,諸邪皆退,能消業障,得福報。

以上由石頭文化原創,未經允許不得抄襲轉載!

相關焦點

  • 六字大悲咒是佛教的,為什麼道教也有六字大明咒?
    「有音無義,有字無解」的佛教《大悲咒》,一部深刻影響中國人的咒語。根據相關研究,早在唐代,僧眾及信眾就對《大悲咒》產生了信仰。如今的中國社會,也隨處可見以《大悲咒》為主題的護身符、音樂、圖片等。宋元之後,《大悲咒》更廣泛的影響著僧人與世俗信眾的生活。在宋元文獻裡,有很多關於《大悲咒》神效的記載。
  • 道教慈航普度天尊與佛教觀世音菩薩有何區別?
    道教慈航普度天尊與佛教觀世音菩薩有何區別?慈航道人即慈航真人,又稱慈航仙姑真人、慈航普度天尊、慈航普渡圓通自在天尊,也稱慈航大士,道教女真,出現於在《歷代神仙通鑑》、《靈寶經》等典籍。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有登場,天道聖人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慈航真人是元始天尊門下唯一的一位女弟子,十二金仙之一。
  • 佛法中的咒是什麼意思?它和外道的咒有何不同?
    看過《哈利波特》的小夥伴們都知道運用魔法要念咒語,這是一件神奇而充滿想像的事,其實中國的道教和佛教也有咒語,不過這些咒語不是用來變魔術的,而是用來修煉的。佛法中的咒又稱為「總持」,也就是把種種三乘菩提法加以貫串而持住它。
  • 佛教靜心音樂有哪些,養生音樂
    佛教音樂是一種養生靜心適宜修生養性,佛樂的治療功用是很大的,它可以陶;臺性情,修養身心,佛教音樂、歌曲是屬於情感交流,它能直接融入人們的感情,使人們生起好感,引起共鳴。佛教音樂的好處佛教音樂可以融入人心,靜心養身,消除煩惱。佛教音樂可以結善緣,種善根。佛教音樂可保護家宅平安,感化萬物。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諷誦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以其言簡意賅、義理深刻而被道教人士重視,視為道教性功修持的準鵠。誦讀經典,最關鍵的應該是透過詞句領會其蘊含的原理和教義。佛道之爭,由來已久,可是如果靜心領悟《心經》和《清靜經》,你會發現,作為佛教和道教中頗有代表性的經典,兩部經雖然言辭不同,義理卻相通,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節有何區別?「中元節」有什麼禁忌呢
    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道教中有三位顯赫的先天尊神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分別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大帝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大帝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大帝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 道教咒語中的顯咒與秘咒
    《辰州符咒大全》曰:「咒語有二種,其一為道家所傳,其一則為秘字之咒。道家所傳者,以四、五、七言之句為多,間有三言四言者,每咒長短不等,而以六句八句或十句為最普通。咒語意義,亦易索解。按照「氣生萬物」的世界觀,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運化而產生的,當然咒語亦不例外,亦天地造化、陰陽敷生的產物。這類來自宇宙深處的神聖聲音——咒,常人在常態之中是難以聽到和理解的。只有在某種特異的狀態下,才有可能領悟。
  • 佛教和道教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分別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你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中國的古代史上,每逢盛世必然佛教昌盛。比如西遊記講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玄奘西天取經,帶回大乘佛法教化大唐臣民的故事。再比如清朝康、雍、乾這三位盛世之君,他們都非常篤信佛教,尤其是雍正帝一生信佛。如果你去雍和宮玩兒過,你就會發現那裡有專門的佛倉。
  • 道家《靜心咒》和《清心訣》,每天一遍,驅除煩惱
    靜心咒又稱寧心咒、清心咒。眾生皆煩惱,煩惱皆苦。煩惱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有形者,生於無形,無能生有,有歸於無。境由心生。若持誦靜心咒則不會被情緒左右,有利於碰到問題時能立刻冷靜下來。靜心咒(道家):冰寒千古,萬物尤靜,心宜氣靜,望我獨神,心神合一,氣宜相隨,相間若餘,萬變不驚,無痴無嗔,無欲無求,無舍無棄,無為無我。清心訣(道家):清心如水, 清水即心。 微風無起, 波瀾不驚。 幽篁獨坐, 長嘯鳴琴。 禪寂入定, 毒龍遁形。 我心無竅, 天道酬勤。
  • 道教小知識:道教的八大神咒,龍虎山金光咒位列其中!
    咒語是道士用以施法的一種手段,是用來和神溝通的媒介。《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十六說:"夫大法旨要三局,一則行咒,二則行符,三則行法。咒者上天之秘語也,群真 萬靈隨咒呼召,隨氣下降。本文我們來聊一聊道教的八大神咒。
  •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達到人們追求的修為,是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道教是中國本土的,而佛教卻是來自國外。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歷史終點站,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道教和佛教的故事。
  • 道教和佛教中,四大天王和魔家四將有何聯繫?如何區分?
    道教和佛教中,四大天王和魔家四將有何聯繫?如何區分?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封神演義》中,魔家四將是鎮守佳夢關的四名大將,屬於商紂陣營,戰死後被姜子牙封神,進入天庭,而他們的原型是佛教中的四大護法神將。
  • 創造世界的元始之音:道教咒語中的顯咒與秘咒
    所謂「顯咒」,是指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的一類咒語,大多為四言、五言或七言韻文,主要內容是宣說道教的理論、道法的威力及修仙內煉之術。《辰州符咒大全》曰:「咒語有二種,其一為道家所傳,其一則為秘字之咒。道家所傳者,以四、五、七言之句為多,間有三言四言者,每咒長短不等,而以六句八句或十句為最普通。咒語意義,亦易索解。
  • 解密「六九之術」:佛家「六字明咒」道家「九字真言」
    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又分為:原始佛教、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回鶻佛教(西域敦煌,佛教歷史斷層派系)五種派系。道教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起源春秋戰國「方仙道」;以黃老之學為理論,生出一大批教統,以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為宗旨,比較著名的教派為:太平道,五鬥米道(又稱正一道,天師道),全真道等儘管教派百家爭鳴, 卻掙不脫「道」之一字,隨著歷史發展,教派融合,形成了如今學術上有完整體系的道教。
  • 盤點一下佛教和道教,共同擁有的名詞有哪些?也許你沒有注意過
    而邱祖在這篇懺悔文中,用了這個概念,也看的出來,佛教和道教也確實有融合的地方,例如佛教中的很多儀軌,並非是原始佛教所用的,更像是來到中國之後,吸收道教的儀軌,形成了自己的佛教儀軌。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沿襲佛教戒律,並汲取儒家名教綱常觀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內容除五戒、八戒與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不得殺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亂骨肉」、「不得毀謗道法」、「不得汙漫靜壇」等。
  • 道家九字真言「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到底由何而來?
    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都會出現道家九字真言,有的咒曰「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有的咒曰「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還有「臨兵鬥者皆數組前行」。無論是哪種口訣的出現,都意味著念咒者要放大招了。那這簡簡單單九個字單字組合,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威力,這咒語又是由何而來的?
  • 相比佛教的六道輪迴,道教的五道輪迴又有多少人知道?
    文/曉夢閣主「六道輪迴」我們在很多影視和小說中都可以看到,這是佛教經典的關於因果報應的一種宣論。但是你知道嗎?道教也有,不過不是六道輪迴,而是五道輪迴。很少人知道,道教的五道輪迴又指什麼呢?佛教的六道輪迴分別是指: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最慘的就是墮落阿鼻地獄受盡疾苦。
  • 《佛教倫理》| 邪淫何有罪
    《佛教倫理》,東方出版社出版,圖書將採擷出的倫理思想資料依不同類別歸納為篇,篇下一般設章,章下一般設節。如篇中內容單一,則直接設節;遇有較短的內容,則將數種合為一篇。如章中類別較多,則以「之一、之二」等作標題順序區分。全書共有2016節。標題除極少數為原有的外,都是以資料的內涵編加。
  • 廬山的佛教和道教
    「廬山到處是浮屠,若問凡家半個無」,說的是廬山佛教勢力的強大。東晉時慧遠大師在這裡開創了東林寺,建立了淨土宗,肇始佛教中國化和中國佛教化的進程。作為當時南方的佛教領袖,東林寺成為了一個與北方長安並肩的佛教和學術中心。名人名流會集廬山,最為突出的有慧遠、慧永、張野、雷次宗、宗炳和劉續之等十八高賢,他們都是學識水平極高的人物,成就了廬山文化史上的輝煌時代。
  • 佛教:「咒」譯成中文,是什麼?
    也正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佛教創立不久,就開始出現了一些類似於咒的東西存在,如在經典《五分律》之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曾提到的咒,而且其態度是認可或讚許的,他說:如果這樣的推斷沒有錯的話,那麼,佛在經中講的咒,是什麼意思呢?即譯成中文如何表達呢?其實印順法師早有答案,按照他的說法,佛在經中所講的咒,用中文字來表達就是「祝」字,因為「咒」與「祝」字相通,所以,咒的本義其實就是祝的意思,面「咒願」則是批語言的祝願。另外,在原始佛法之中,所謂的「咒願」也有「語言的祝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