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到處是浮屠,若問凡家半個無」,說的是廬山佛教勢力的強大。東晉時慧遠大師在這裡開創了東林寺,建立了淨土宗,肇始佛教中國化和中國佛教化的進程。作為當時南方的佛教領袖,東林寺成為了一個與北方長安並肩的佛教和學術中心。名人名流會集廬山,最為突出的有慧遠、慧永、張野、雷次宗、宗炳和劉續之等十八高賢,他們都是學識水平極高的人物,成就了廬山文化史上的輝煌時代。廬山寺院密集,多達四百餘座,有「五百蜂房綴蜜脾」之說。
胡適在1928年來廬山說:「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勢………」
東西二林都建立在東晉時期,是廬山北部建立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兩座寺院。
廬山佛學和佛教活動的主要任務是慧遠。慧遠本姓賈,雁門(山西省代縣)樓煩人。公元334年生,從幼好學,熟讀儒家經典,精通老莊。名僧道安的徒弟。慧遠將儒、道、佛三家經典溶於一爐,而以佛為主。他走的是一條佛教中國化的道路。
公元365年(晉哀帝興宇三年),由於北方戰亂,慧遠、慧持隨道安來到襄陽。公元377年,前秦兵從北方南下,苻丕佔據襄陽。隨後道安卻被苻丕帶回長安。慧遠等南下到荊州,與師兄慧永約定,一道去羅浮山修行。慧永在前往羅浮山途中,先期到達廬山。公元367年,江州刺史陶範為慧永在聲山西北麓的香爐峰下建造西林寺,公元381年,慧遠踐師兄約,來到九江,欲與慧永師兄一同前往羅浮山。登上了廬山,可能是廬山幽雅清靜吸引了他,就在西林寺旁築了一座龍泉精舍,從此三十多年,不再離去,專心在廬山修行。慧遠在山中講堂弘法,創立了淨土宗。
慧遠淨土宗修行方式簡單,只要心中念佛便可以了,首先在上層社會中流傳,後經北朝縣鸞發揮,提出稱名念佛,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彼岸世界。因此吸引了眾多佛教徒,得到廣泛傳播。淨土宗具有平民性,成為中國佛教重要門派,還廣傳海外日本等地,東林寺作為淨土宗的祖庭,每年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慧遠宣揚「神不滅」論,寫下了有名的《神不滅論》、《佛影銘》和《沙門不敬王者論》,在宗教界產生了極大影響,成為東晉佛教界的領袖人物。他發明了蓮花漏,「於水上立十二葉芙蓉,因波隨轉,分定晝夜」。
慧遠的人格魅力、強大的文化感召力,以及他在廬山東林寺的業績,影響了一批名流釋子,如劉遺民、周續之、張野、宗炳等,他們都是才高德望的人。張野有(廬山記),還有文集十卷。劉程之遺民著有《廬山精舍》一卷,還有文集九卷。雷次宗著有文集三十卷、《豫章志》、《十八高賢傳》等著作。宗炳,山水畫家,著有《明佛論》等,
十八高賢絕大多數是慧遠的弟子,都有很深的佛學造詣,為白蓮社中的傑出代表。他們雲集在慧遠周圍,勤修苦行,行道不絕,造就了廬山綿延的禪風,「釋迦餘化,於斯復興」,並最終形成了一個以慧遠為核心的,與北方羅什曾團相呼應的龐大的廬山僧團。這個強大的僧團將廬山推上了南方佛教中心地位而被頂禮膜拜。清代文人潘未說道:「城中之山,自五嶽外,匡廬最著名。……東林寺於山最古,慧遠於僧最高。東晉以前無言廬山者,自蓮社盛開,高賢勝疏,時時萃止。廬山之勝,始聞天下。」
由於西林寺比較窄小,龍泉精舍也很簡陋。公元386年,慧永請江州刺史桓伊為慧遠另建座寺院。新寺建在西林寺東,因而命名為東林寺。名剎名僧,相輔相成,東西二林,從此名揚宇內。
此後,慧遠就一直以東林寺為中心,開展他的佛教和佛學活動。東林寺選擇的位置和地勢很好,「正對香爐峰。峰分一枝東行,自北而西,環合四抱,有如城廓,東林在其中,相地者謂之倒掛龍格。」「寺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山不甚高,為廬之外廓,中有大溪,自南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江至建昌(今永修縣)孔道,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這是宋代詩人陸遊和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當時的描述。
東晉南朝時期佛教寺廟為數不多,名寺更少。據清代劉世珩《南朝寺考》稱僅30餘所,而建立山林中的寺廟更是微乎其微,唯獨廬山的寺廟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香火繚繞,禪音不絕。
廬山很早就是道教徒們修煉和生活的場所,從廬山得名中就可以看出廬山與道教的淵緣。據志書載,匡續隱居廬山,仙去廬存,故稱廬山,亦名匡廬。被道家奉為「天下最勝福地」,被列為道家第八洞天、三十六福地,有「神仙之廬」的美稱。南朝時,南方道教領袖陸修靜在廬山白雲峰下太虛觀修煉講道,卒後故居改為簡寂觀。
陸修靜,(公元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人,其先祖為三國時期吳國丞相陸凱。南朝時宋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設者。陸修靜從大明五年(461)至廬山,到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入朝,在廬山前後七年。他在廬山建立的道觀名太虛觀,去世之後,朝廷追諡他為「簡寂先生」,太虛觀因此易名為簡寂觀。陸修靜去世後,簡寂觀依然非常興盛,道士最多時有五六百人。唐宋時期,簡寂觀出現了許多高道,文人學士的歌詠也很多。南宋之時,簡寂觀毀於兵火,後來雖有修葺,但趨於衰敗,朱熹云:「於今知幾載,故宇日荒廢。空餘醮壇石,香火難復燃。」清朝時,人們已多半不知簡寂觀方位所在。
廬山聖治峰下的蛇岡嶺有一神異色彩的道觀太平宮,位於今九江濂溪區賽陽鎮蛇頭岡嶺南面。眾山環繞,中豁廣原,別有洞天。宮北對老君崖,面對株嶺,西為105國道。是道教著名宮觀,被譽為「真神仙之窟宅」。太平官建於唐開元十九年(731),為唐明皇敕建九天使者真君廟。宋代達到全盛時期。唐宋時的太平宮,恢宏華麗,帝王封勅,有殿九重,正殿採訪使者殿,後太上本君殿,兩廊使者像和五百靈官壁畫,後為無心堂。太平宮「崇軒華構,彌山架壑,舊有殿九重,兩旁房屋數百幢,廢而又新,其所摩費不可紀,其田多散在旁縣,凡三十六區,其侈盛無加矣」。
宋代又新創鐘樓,高大氣勢不凡,樓名景陽,華麗殊甚。名臣寄祿,羽士雲集。此外,還有劉混成的白鶴觀、皇甫坦的清虛庵等,都是有名的道場,四方朝拜,文人題留,盛極一時,道教名流董奉、吳猛、吳、呂巖、白玉蟾等都曾棲隱廬山,弘道著述。
南唐日「通玄府」,宋太平興國二年初賜觀額,景德二年(1005)重修,元豐三年(1080)進號為「應元保運真君」,並錫御書殿榜,泥金仙衣。宋朝熙寧間,置祠以寓祿,稱為「提點太平官」、「管勾太平官」。為朝廷優老待賢之地,許多當朝官員都曾提點過太平官。元代「修殿七間融古高大,以桐真君」。太平宮莊田從原來三千畝增至一萬商。元朝壬辰年間,遭兵毀,傾圮殆盡。明代洪武二年(1309),道士梅高復建,但規模已不如以前,字僅為三重,房屋十三間,內有鐘鼓樓二座,還有大鐵鍋、璇現玉等物,用來煉丹和窺測星辰。璇現玉額今尚在,存於廬山博物館,明嘉靖中郡守鍾卿送祀許真君像於太平宮,由是江南江北無遠近,都到大平宮進香,太平宮香火漸濃,宮道聚富,殿宇興修,曾有三扁:羅洪先「歐真第八洞天」、田汝麟「敕建太平興國宮」、陳洪濛「太平官」清朝漸衰,但規制猶在,成豐四年遭兵毀,後鄉人在此重建真君殿,土改時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