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佛教和道教

2020-12-11 聶景秀

「廬山到處是浮屠,若問凡家半個無」,說的是廬山佛教勢力的強大。東晉時慧遠大師在這裡開創了東林寺,建立了淨土宗,肇始佛教中國化和中國佛教化的進程。作為當時南方的佛教領袖,東林寺成為了一個與北方長安並肩的佛教和學術中心。名人名流會集廬山,最為突出的有慧遠、慧永、張野、雷次宗、宗炳和劉續之等十八高賢,他們都是學識水平極高的人物,成就了廬山文化史上的輝煌時代。廬山寺院密集,多達四百餘座,有「五百蜂房綴蜜脾」之說。

胡適在1928年來廬山說:「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勢………」

東西二林都建立在東晉時期,是廬山北部建立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兩座寺院。

廬山佛學和佛教活動的主要任務是慧遠。慧遠本姓賈,雁門(山西省代縣)樓煩人。公元334年生,從幼好學,熟讀儒家經典,精通老莊。名僧道安的徒弟。慧遠將儒、道、佛三家經典溶於一爐,而以佛為主。他走的是一條佛教中國化的道路。

公元365年(晉哀帝興宇三年),由於北方戰亂,慧遠、慧持隨道安來到襄陽。公元377年,前秦兵從北方南下,苻丕佔據襄陽。隨後道安卻被苻丕帶回長安。慧遠等南下到荊州,與師兄慧永約定,一道去羅浮山修行。慧永在前往羅浮山途中,先期到達廬山。公元367年,江州刺史陶範為慧永在聲山西北麓的香爐峰下建造西林寺,公元381年,慧遠踐師兄約,來到九江,欲與慧永師兄一同前往羅浮山。登上了廬山,可能是廬山幽雅清靜吸引了他,就在西林寺旁築了一座龍泉精舍,從此三十多年,不再離去,專心在廬山修行。慧遠在山中講堂弘法,創立了淨土宗。

慧遠淨土宗修行方式簡單,只要心中念佛便可以了,首先在上層社會中流傳,後經北朝縣鸞發揮,提出稱名念佛,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彼岸世界。因此吸引了眾多佛教徒,得到廣泛傳播。淨土宗具有平民性,成為中國佛教重要門派,還廣傳海外日本等地,東林寺作為淨土宗的祖庭,每年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慧遠宣揚「神不滅」論,寫下了有名的《神不滅論》、《佛影銘》和《沙門不敬王者論》,在宗教界產生了極大影響,成為東晉佛教界的領袖人物。他發明了蓮花漏,「於水上立十二葉芙蓉,因波隨轉,分定晝夜」。

慧遠的人格魅力、強大的文化感召力,以及他在廬山東林寺的業績,影響了一批名流釋子,如劉遺民、周續之、張野、宗炳等,他們都是才高德望的人。張野有(廬山記),還有文集十卷。劉程之遺民著有《廬山精舍》一卷,還有文集九卷。雷次宗著有文集三十卷、《豫章志》、《十八高賢傳》等著作。宗炳,山水畫家,著有《明佛論》等,

十八高賢絕大多數是慧遠的弟子,都有很深的佛學造詣,為白蓮社中的傑出代表。他們雲集在慧遠周圍,勤修苦行,行道不絕,造就了廬山綿延的禪風,「釋迦餘化,於斯復興」,並最終形成了一個以慧遠為核心的,與北方羅什曾團相呼應的龐大的廬山僧團。這個強大的僧團將廬山推上了南方佛教中心地位而被頂禮膜拜。清代文人潘未說道:「城中之山,自五嶽外,匡廬最著名。……東林寺於山最古,慧遠於僧最高。東晉以前無言廬山者,自蓮社盛開,高賢勝疏,時時萃止。廬山之勝,始聞天下。」

由於西林寺比較窄小,龍泉精舍也很簡陋。公元386年,慧永請江州刺史桓伊為慧遠另建座寺院。新寺建在西林寺東,因而命名為東林寺。名剎名僧,相輔相成,東西二林,從此名揚宇內。

此後,慧遠就一直以東林寺為中心,開展他的佛教和佛學活動。東林寺選擇的位置和地勢很好,「正對香爐峰。峰分一枝東行,自北而西,環合四抱,有如城廓,東林在其中,相地者謂之倒掛龍格。」「寺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山不甚高,為廬之外廓,中有大溪,自南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江至建昌(今永修縣)孔道,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這是宋代詩人陸遊和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當時的描述。

東晉南朝時期佛教寺廟為數不多,名寺更少。據清代劉世珩《南朝寺考》稱僅30餘所,而建立山林中的寺廟更是微乎其微,唯獨廬山的寺廟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香火繚繞,禪音不絕。

廬山很早就是道教徒們修煉和生活的場所,從廬山得名中就可以看出廬山與道教的淵緣。據志書載,匡續隱居廬山,仙去廬存,故稱廬山,亦名匡廬。被道家奉為「天下最勝福地」,被列為道家第八洞天、三十六福地,有「神仙之廬」的美稱。南朝時,南方道教領袖陸修靜在廬山白雲峰下太虛觀修煉講道,卒後故居改為簡寂觀。

陸修靜,(公元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人,其先祖為三國時期吳國丞相陸凱。南朝時宋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設者。陸修靜從大明五年(461)至廬山,到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入朝,在廬山前後七年。他在廬山建立的道觀名太虛觀,去世之後,朝廷追諡他為「簡寂先生」,太虛觀因此易名為簡寂觀。陸修靜去世後,簡寂觀依然非常興盛,道士最多時有五六百人。唐宋時期,簡寂觀出現了許多高道,文人學士的歌詠也很多。南宋之時,簡寂觀毀於兵火,後來雖有修葺,但趨於衰敗,朱熹云:「於今知幾載,故宇日荒廢。空餘醮壇石,香火難復燃。」清朝時,人們已多半不知簡寂觀方位所在。

廬山聖治峰下的蛇岡嶺有一神異色彩的道觀太平宮,位於今九江濂溪區賽陽鎮蛇頭岡嶺南面。眾山環繞,中豁廣原,別有洞天。宮北對老君崖,面對株嶺,西為105國道。是道教著名宮觀,被譽為「真神仙之窟宅」。太平官建於唐開元十九年(731),為唐明皇敕建九天使者真君廟。宋代達到全盛時期。唐宋時的太平宮,恢宏華麗,帝王封勅,有殿九重,正殿採訪使者殿,後太上本君殿,兩廊使者像和五百靈官壁畫,後為無心堂。太平宮「崇軒華構,彌山架壑,舊有殿九重,兩旁房屋數百幢,廢而又新,其所摩費不可紀,其田多散在旁縣,凡三十六區,其侈盛無加矣」。

宋代又新創鐘樓,高大氣勢不凡,樓名景陽,華麗殊甚。名臣寄祿,羽士雲集。此外,還有劉混成的白鶴觀、皇甫坦的清虛庵等,都是有名的道場,四方朝拜,文人題留,盛極一時,道教名流董奉、吳猛、吳、呂巖、白玉蟾等都曾棲隱廬山,弘道著述。

南唐日「通玄府」,宋太平興國二年初賜觀額,景德二年(1005)重修,元豐三年(1080)進號為「應元保運真君」,並錫御書殿榜,泥金仙衣。宋朝熙寧間,置祠以寓祿,稱為「提點太平官」、「管勾太平官」。為朝廷優老待賢之地,許多當朝官員都曾提點過太平官。元代「修殿七間融古高大,以桐真君」。太平宮莊田從原來三千畝增至一萬商。元朝壬辰年間,遭兵毀,傾圮殆盡。明代洪武二年(1309),道士梅高復建,但規模已不如以前,字僅為三重,房屋十三間,內有鐘鼓樓二座,還有大鐵鍋、璇現玉等物,用來煉丹和窺測星辰。璇現玉額今尚在,存於廬山博物館,明嘉靖中郡守鍾卿送祀許真君像於太平宮,由是江南江北無遠近,都到大平宮進香,太平宮香火漸濃,宮道聚富,殿宇興修,曾有三扁:羅洪先「歐真第八洞天」、田汝麟「敕建太平興國宮」、陳洪濛「太平官」清朝漸衰,但規制猶在,成豐四年遭兵毀,後鄉人在此重建真君殿,土改時被拆除。

相關焦點

  •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達到人們追求的修為,是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道教是中國本土的,而佛教卻是來自國外。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歷史終點站,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道教和佛教的故事。
  • 中國天然氧吧廬山
    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裡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繫的文化景觀。"廬山的地形成因是斷裂的隙起的斷塊山,周圍斷層頗多,特別是東南部和西北部,是東北走向的斷層規模大,由於這種地形形成的山體,故多奇峰峻岭,千姿百態,有的渾圓如華蓋,有的綿延如長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臥波濤,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龜行大地,雄偉壯觀、氣象萬千。山地的周圍則滿布著斷崖峭壁,峙谷幽深:但走勢起伏較小,谷地寬廣,形成外陡裡平"的奇特地形,極便於旅遊。
  • 理清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思路和政策 促進佛教道教健康發展淨化社會...
    全國政協委員、民族和宗教委員會駐會副主任楊小波:對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的認識和建議近年來,民宗委通過學習中央有關文件講話,研究委員提案和社情民意,分析有關案例,深感佛教道教商業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並列為今年監督性調研課題。佛教道教商業化究竟指什麼?
  • 簡述道教和佛教的一些區別
    佛教初傳中國,乃以老莊學說詮釋佛理,從而佛教與道教相似之處頗多,然而立論基礎和基本教義均不一致,其教規、教義、教派亦有不同,特簡介如下:1、佛教就是教人悟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色亦空,無色亦空;「凡物之過程,成住環空,終歸於空」,有亦是空,無亦是空;禪宗頓悟,只有悟空。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還是因為佛教的能力高於道教?2、在西遊記中遇到的許多災難都是由道教神的騎士等造成的。當孫悟空發生時,大多數人最終只能從佛教得到解,比如真假美猴王,最終由如來解決。3、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婷自己解決不了嗎?最後,我們需要找到佛祖祖才來制服這隻猴子。
  • 道教和佛教是從何時分出的勝負?黃巾道和天師道自掘墳墓
    人走茶涼似乎已經不足以形容如今的道教,處境悽慘或許更適合如今的道教正統!但是反觀今天的佛教,香火鼎盛,信徒呈倍數遞增,如此原因何在?縱覽整個歷史長河,道教被個別道統毀的不輕,道教什麼時候最興盛?毫無疑問,那個時代叫漢末,但也正是這個時代,也正因為那麼幾個人,就將道教幾乎打入了無邊地獄,這幾個人是誰?
  • 大安法師告訴你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問:道教與佛教我都很歡喜,知道其中的大智慧,但我一直很迷惑,在誦經時,時常兩個同誦,已成習慣,不知可否,請開示。大安法師答:道教你很歡喜,說明你可能跟道教有點因緣,道教的道德經也不錯。但是他們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道教終究還是屬於世間法。
  • 道教與佛教的一些比較
    有部分佛教徒常拿出一些攻擊和詆毀道教為「小乘」並由此證明「道不如佛」的證據,但據我看來,恰顯得了道教的偉大。一些佛教徒常以為自己「四大皆空」「諸緣放下」,然而,道教是做不到如此這般的超脫三界,因為,信仰道教的人士都具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有道之士,在朝則「以道佐人主」,兼濟天下,心懷萬民;在野則「敬天法祖」,「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自在逍遙。要我們做到「無父無君」般所謂超脫,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為何影響力比不上佛教?
    想要知道為何道教為何比不上佛教這想要從多方面來分析。因為當中涉及古代統治者的利益,兩教之間的教義以及其發展的歷史與背景。首先,古印度(今尼泊爾)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另一路由海路傳入中國南方,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其在漢代就出現在中國。而道教通過張道陵也在漢代正式建立了教派。
  • 佛教和道教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分別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在中國的古代史上,每逢盛世必然佛教昌盛。比如西遊記講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派遣玄奘西天取經,帶回大乘佛法教化大唐臣民的故事。再比如清朝康、雍、乾這三位盛世之君,他們都非常篤信佛教,尤其是雍正帝一生信佛。如果你去雍和宮玩兒過,你就會發現那裡有專門的佛倉。但是每逢亂世,道教必然會抬頭。比如說封神演義之中,是道教的神仙幫助西周平定了天下,開啟了周王朝。
  • 「拜太歲」是佛教搶了道教的活兒嗎?
    近期,有網友吐槽說,有的佛教寺院在給信眾做「拜太歲」法事。按照傳統的觀念,都覺得應該道觀做這類法事才比較說的過去,但有的佛教寺院做這類的法事活動,就被認為是佛教搶了道教的活兒。那麼,首先讓我們料了解一下什麼是太歲。
  • ...佛教協會和中國道教協會新一屆理事會領導班子 汪洋提出殷切希望
    他強調,新一屆中國佛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教育引導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牢固樹立國家意識、法律意識、公民意識。要健全教職人員管理等內部規範,教育引導宗教界人士加強自我約束,嚴守教規戒律,提升宗教修為,自覺抵制商業化影響,維護佛教、道教清淨莊嚴的良好形象。要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嚴格依法依章程開展工作,以敢抓敢管的擔當和實實在在的成績,提高宗教團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統戰部部長尤權參加會見。
  • 兩晉南北朝之佛教大發展,以及道教大演變
    他常住在廬山,三十年聚徒講經,撰著文章,結交達官貴人,對江南佛教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 慧遠對道安的本無學說作了詳盡的闡述,他發揮了佛教因果報應學說,認為「惡積而天殃自至,罪成而地獄斯罰」。就是說,人們在世界上作的「業」(思想、言論、行動)的影響是有前後內在聯繫的;今世做了好事來世就得好報,做了惡事就得惡報。要人人檢點自己言行,從而消除不滿現實、反抗壓迫的意志。
  • 四大天王是道教的還是佛教的?
    在道教的檔案體系中,四大天王是兄弟,持國天王魔禮海、廣目天王魔禮壽、增長天王魔禮青、多聞天王魔禮紅,也就是著名的「魔家四將」。四兄弟分別鎮守天庭的東、西、南、北門,司職「風、調、雨、順」,意在護國安民。不過他們的檔案來歷一直多受病垢,出處竟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
  • 12部門聯合發文,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
    五是依法加強網際網路宗教信息服務管理,從事網際網路宗教信息服務,應當經省級以上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核同意後,按照國家有關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和宗教事務管理的相關規定辦理。六是規範佛教道教活動場所經營活動,經營活動的收益用於佛教道教活動場所的自養及與其宗旨相符的活動以及公益慈善事業。七是加強佛教道教團體和場所財務監督管理。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對國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兩教在民間有廣大的信眾。究竟所有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宗教是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息繁衍生存,最有力的強大精神支柱。
  • 山東214處佛教寺廟和87處道教宮觀基本信息已公開
    齊魯網濟南11月20日訊(記者 蔡曉彤)11月20日,山東省宗教事務局在濟南召開「山東省佛道教寺觀基本信息公開工作情況通報會」。齊魯網記者從通報會上了解到,山東省依法登記的214處佛教寺廟和87處道教宮觀的基本信息已於今年4月份進行公開,  近年來,省宗教局開展了佛道教寺觀公告、網上查詢和場所掛牌三項工作。
  • 12部門聯合發文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全國宗教工作會議要求和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有關規定,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領域商業化問題,國家宗教局、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改委、公安部、財政部、住建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旅遊局、證監會、國家文物局等12部門近日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業化問題的若干意見》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 12部門聯合發文:嚴禁商業資本介入佛教道教
    歷史上曾經是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現未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的,不得以佛教道教名義舉行開光、祈福、進香等活動,不得以功德箱等形式募集和收取宗教性捐獻。以佛教道教活動場所為主要遊覽內容的景區,不得利用佛教道教活動場所收取高價門票。從嚴控制興建佛教道教主題內容的文化景區,興建此類景區,須嚴格履行有關法定手續,並充分聽取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和佛教道教界意見,接受當地宗教事務部門的政策指導和行政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