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慶:守正篤實,久久為功_交大名師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2020-12-12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2018年10月09日 責任編輯:張文清 曹蕙 

編者按:「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在喜慶第34個教師節、全國教育大會隆重舉行之際,上海交通大學頒發了校級最高榮譽第二屆「教書育人獎」。「交大名師」專欄特別推出獲獎者事跡介紹,旨在弘揚「教書育人獎」獲得者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教書育人、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品格,增強廣大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深入推進「學在交大」,助力學校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名師名言

■ 大學的根本使命在於培養人才。學生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這一產品最能體現辦學質量。

■ 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是有效教學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大學講課既要授人以魚,也要授之以漁,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人格養成不是朝夕之功,是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應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從小事做起,敦品勵行,莊敬自強。 

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教書育人獎」一等獎獲得者、外國語學院陶慶老師長期從事本科生、研究生英語和翻譯教學,致力於為國家培養高層次翻譯人才。從教27年來,他甘守三尺講臺,情系莘莘學子,兢兢業業,盡忠職守,以過硬的專業知識和飽滿的工作熱情奉獻於外語教學事業,他一絲不苟的教學態度和嚴謹細緻的教學風格受到了學生和同行的交口稱讚。陶慶老師曾榮獲2010上海交大燭光獎勵計劃一等獎,2016上海市育才獎等榮譽。

學以立德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二十多年來,陶慶始終視教學為第一要務,精心備課,因材施教,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即授人以魚,又授之以漁。上過陶慶老師課的學生都表示,在陶老師的課上總能學到豐富的知識和實用的技能。

人們常把教師比作靈魂的工程師, 他們擔負著傳授知識和培養人才的神聖責任,陶慶在實際工作中一直努力踐行這一使命。他主動開展教學改革,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準,把自己20多年翻譯實踐的心得融入課堂教學。他的講課條理清晰,深入淺出,旁徵博引,生動幽默,深受學生歡迎,被同學們公認為外國語學院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2012年至2016年期間,他為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度身定製8門課程,單獨授課,個別輔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和社會效益。陶慶用勤勉踏實的工作詮釋了教書育人的真正含義。

課堂教學以外,陶慶也非常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鼓勵他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他時常提醒學生,學好外語不僅僅是掌握一項交流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外語學習為自己打開一扇了解世界和異域文化的窗戶,同時也能幫助國際社會和外國友人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國和中華文化,促進溝通交流,增進理解融合,從而豐富自己。陶慶指導的多位翻譯碩士中包括來自美國、俄羅斯、拉脫維亞、白俄羅斯、波蘭等國的留學生。為了幫助他們提高漢語水平,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陶慶主動為他們開設輔導課。他指導的研究生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和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稱號,其中2016級俄羅斯籍研究生Daria Martemianova在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擔任國際評委的翻譯,得到特別表彰,並榮獲2018年楊詠曼國際學生獎學金。2016年和2018年陶慶兩度受邀赴澳大利亞為墨爾本大學的翻譯碩士授課。

學以致知

陶慶認為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大學校園是進行系統學習的理想場所。和許多其它學科一樣,外語學習是厚積薄發、熟能生巧的過程,需要廣泛閱讀,反覆實踐,長期積累,舍此別無捷徑可言。對於英語專業的學生,最重要的是練好基本功,擴大知識面。語言學習固然單調枯燥,周期漫長,但有志於此的學生能夠從中發掘趣味,享受快樂。趣味在於遨遊詞語的海洋,快樂在於翱翔文化的天地。語言和翻譯學習中有生動活潑的詩畫,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有曲折有致的史話,有確鑿可信的科學。陶慶常常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向他指導的研究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其中既有翻譯領域的專業書籍,也有各種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類書籍,希望藉此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理性思維和博觀約取的習慣。

過去20多年中,陶慶共開設了本科生、研究生課程近20門,每學年授課均超過200課時,教學成果突出,評教分數名列前茅。他負責的翻譯碩士教學改革項目獲得2016上海交大教學成果特等獎,他參與的研究生外語教學改革項目榮獲2017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作為翻譯系主任,他同外交部翻譯室和中國外文局的專家合作設計了外宣翻譯工作坊,同聯合國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的官員合作設計了國際組織課程模塊,同華為公司翻譯中心的專家合作設計了交大-華為特色課程模塊,這些改革內容充分展現了上海交大翻譯碩士高層次、精英型、專業化、重實踐的培養特色,受到同行和業界的讚譽。

陶慶重視將平時的教學經驗和研究心得總結為理論成果,與同事合作撰寫多篇論文發表在各類學術期刊上。其中語料庫與譯學研究:趨勢與問題發表於《外國語》;漢英會議口譯中語篇意義顯化及其動因研究以及基於語料庫的翻譯文體評估—以第28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漢譯英翻譯為例發表於《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記者招待會漢英口譯句法操作規範研究以及The Chinese-English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Corpus: Uses and Limitations分別發表於《外語教學與研究》和Meta;《為大於細 涓涓不壅》發表於《中國翻譯》。課程改革,大綱設計,教材編寫,陶慶為上海交大外語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學以致用

長期以來,陶慶努力將自己所學應用到翻譯實踐中,又將實踐的心得反饋到教學中,產生良性互動。他始終關心如何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在翻譯領域培養真才實學。在這條道路上,他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

作為一名深受學生愛戴的導師,為了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培養全球競爭力,陶慶積極拓展同國外著名翻譯院校的交流合作,讓上海交大外院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國外優質教學資源。對於學習翻譯的學生來說,陶慶為他們帶來的既有知識和能力,也有機會和挑戰。由於他的不懈努力,目前上海交大翻譯系已同享譽業界的美國蒙特雷國際關係學院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籤訂了雙碩士學位聯合培養協議,每年推薦交大的優秀翻譯碩士前往交流學習。上海交大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屢獲外方好評,所有的派出學生都以優異成績獲得雙學位。

此外,他還指導學生發揮專業特長為校內外國際交流合作提供高質量翻譯服務,得到學校各機關部處、院系等相關部門的好評。

言傳身教

許多同學說,陶慶是一位耐心細緻,待人親和的老師,同時也是一位認真嚴謹,以身作則的導師。他知識淵博,譯技精湛,在近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曾為來自歐美著名大學的多位專家教授在上海交大講授的10餘門課程擔任口譯,累計超過2000小時;他還曾為中央領導英譯重要文獻;為學校英譯120周年校慶紀念文章以及《上海宣言》;為英國前首相卡梅倫、耶魯大學校長、加州理工學院校長等國際政要和學界精英到訪上海交大擔任同聲傳譯。通過言傳身教,他向學生展示了優秀譯員的技能和素養,並且帶領翻譯碩士承擔了大量學校文件資料的翻譯任務,迄今為止,他指導的翻譯碩士已正式出版譯著10餘本。

陶慶長年耕耘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勤於學習,善於創新,甘於奉獻。他常以愛爾蘭詩人葉芝的名言「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自勉,始終圍繞教書育人這一宗旨,循循善誘,幫助學生培養思學,好學,樂學的習慣,鼓勵他們精勤求學,忠恕任事,努力使上海交大校園成為廣大學子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放飛夢想的精神家園,以實際行動踐行大學教師傳道授業、作育英才的神聖使命。

名師名片

陶慶,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教書育人獎一等獎獲得者。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講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多門,培養翻譯碩士30餘人。曾獲上海市「育才獎」,上海交大教學成果特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作為隨團翻譯多次出訪美國、英國、加拿大、荷蘭、挪威、德國、澳大利亞、瑞士、義大利、法國、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累計會議口譯超過2500小時。在《哈佛商業評論》《福布斯》《科技英語學習》等發表譯文150餘萬字;曾參與重要中央文獻英譯。

相關焦點

  • 吳曄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_交大名師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記上海交通大學教書育人獎三等獎獲得者、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外科主任醫師吳曄明 ■ 兒童外科醫生必須具備靈巧的雙手,以及更重要的——奉獻精神,這決定醫生願意為患兒的康復付出怎樣的辛勞。 2017年教師節到來之際,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外科主任醫師吳曄明醫生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首屆教書育人獎三等獎。在兒外科同事和同學看來,這是一個實至名歸的榮譽。
  • 王維克:志於道 據於德 鑄師魂_交大名師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在上海交通大學隆重頒發校級最高榮譽、第三屆「教書育人獎」之際,上海交通大學學術新聞網特別在「交大名師」專欄推出獲獎者事跡介紹,旨在弘揚「教書育人獎」獲得者為國育人、立德樹人、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品格,增強廣大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激勵交大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院系調整中的交大_交大記憶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1951年6月12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發文對交大院系進行調整:電信管理系調整到電機系;工業管理工程系調整到機械系;輪機系調整到造船系,設輪機組;紡織系與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合併成立華東紡織工學院;運輸管理系調整到北方交通大學;財務管理系調整到上海財經學院;復旦大學土木系調整到交大土木系。為此,學校成立了院系調整委員會,專門負責實施院系調整方案,並解決在實施中的各項具體問題。
  • 彭康:交大掌門人 西遷領導者_愛國奮鬥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彭康在交通大學及遷校後的西安交通大學職掌校務達14年之久。交大掌門人:「要為國家多培養幾個錢學森」1952年2月,經中共中央華東局組織部批覆,正式建立中共交通大學委員會,以李培南為書記。學校實行黨委領導。同年9月23日,教育部提名彭康任交通大學校長。
  • 第二屆上海交通大學-華威大學2019中西部高校英語教師培訓項目開幕
    2019年7月2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學、英國華威大學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雲南省教育廳、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大理)研究院協辦的「英國華威大學-上海交通大學2019年中西部高校英語教師培訓」項目在大理隆重開幕。
  • 一個甲子 三代人的交大時光_《思源》拾年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編者按:2010年,《思源》雜誌創刊之際,即賦予並秉承了「擔負交大人精神家園、情感紐帶與交流空間的使命」,成為上海交通大學獨具特色的系列刊物之一。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校友會會刊《思源》雜誌創刊十周年。十載歲月、相知相伴。
  •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舉行 —新聞—科學網
    全球雙語直播 萬人同步連線
  • 懷念母校 情深意切_《思源》拾年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編者按:2010年,《思源》雜誌創刊之際,即賦予並秉承了「擔負交大人精神家園、情感紐帶與交流空間的使命」,成為上海交通大學獨具特色的系列刊物之一。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校友會會刊《思源》雜誌創刊十周年。十載歲月、相知相伴。
  • 劉建航:母校給了我堅實的基礎_校友風採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如今,日客流量700萬人次的上海地鐵可以說是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交通命脈,也是我們暢遊滬上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之一。上海地鐵從6.6公裡到439公裡的發展歷程中,有一個名字是一定要被載入發展史冊的,那就是被譽為「上海地鐵之父」的上海交通大學1951屆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建航。因為外國專家曾經斷言,在上海獨特的軟土層建造地鐵是「反轉地球般的難題」,而劉建航就是率先克服了這個難題的人!
  •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到底怎麼樣?
    1959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根據2018年QS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上海交通大學世界排名第62位,中國大陸排名第4。★  學院概況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系成立於2002年,隸屬於媒體與設計學院,下設新聞與傳播、電影電視、設計、文化產業管理4個系。
  • 突出重點、形象化難點的教學嘗試_學術講座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顧佳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2)。先後兩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14、2016)、首屆上海交大教書育人個人二等獎、上海交大卓越教學獎、上海交大凱原十佳教師、「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秀指導教師、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三完成人)、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三完成人)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上海市科委中加國際合作項目、中車研究院構型材料研發項目等。在Adv.
  • 「選擇交大,就選擇了責任」 ——上海交通大學2020級研究生的...
    9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為2020級研究生上主題為「選擇交大,就選擇了責任」的「開學第一課」。全校10000餘名研究生在閔行校區霍英東體育中心主會場和30多個線上分會場及線上平臺同上一堂課。
  • ​剛剛,交大再登《新聞聯播》!黃金5分鐘,聚焦這件大事!
    剛剛(11月6日)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孔海南教授登上央視《新聞聯播》聚焦這件大事講述交大力量《新聞聯播》孔海南,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教書育人獎一等獎獲得者。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19年11月個人發起成立「上海交大洱海保護人才教育基金」。
  • 上海交通大學打造「學在交大」新模式
    疫情防控期間,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中心環節的重要精神,全面落實高等學校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在新學期「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特殊「打開方式」下,上海交通大學積極探索「學在交大」新模式。
  • 「非凡學業」是如何煉成的_媒體聚焦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有多少人,為離別的傷感,紅了眼;有多少人,為光陰的流逝,嘆了氣。回望青春,我們不能忘記肆意的揮灑,也不能忘了自律的喜悅,不能忘記手牽手爬過的情人坡,更不能忘了夜夜苦讀卻又踏實地走過的求學路。自今日起,「文匯教育」刊登大學畢業生的精彩故事,他們或者刻苦堅韌,或者妙趣橫生,或者才華橫溢,或者經歷挫折……他們就是大學校園裡的你、我、他。
  • 閔行攜手上海交大,擬建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擬)有望落戶閔行。近日,閔行區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環交大閔行校區基礎教育生態區」 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擬)」籤約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會上,閔行區人民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共建「環交大閔行校區基礎教育生態區」戰略合作協議,並籤署了「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擬)」辦學協議。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擬)的具體選址在哪?何時開建、何時建成投用?帶著家長關心的這些問題,記者向有關方面諮詢,得到的回覆是,目前暫時沒有更進一步的信息可以對外透露。
  • 上海交通大學召開2021年科研工作會議
    2021年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年度科研工作會議在閔行校區陳瑞球樓召開。此次會議以「提升質量貢獻,服務科技強國」為主題,系統總結學校「十三五」期間科研工作成績,探討與部署「十四五」科研發展方向與任務。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張全、閔行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李麗、江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文輝等嘉賓出席會議。
  • 西安交通大學深圳研究院 | 交大院士名師為你詳細解讀強基計劃專業
    交大將怎樣聚集一切優勢資源?為你們創造一個夢幻的未來?所有這一切,盡在強基計劃專業解讀直播!人民視頻、陝西網、騰訊新聞、原點新聞、西安交大思源直播平臺、西安交大官方微博、曾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現任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學西安數學與數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大數據算法與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為國家大數據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及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
  • 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海交大向全國開放165門在線課程
    2020年2月18日下午2:00,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市教委主任陸靖,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長寧區綠苑小學校長王晶介紹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況。上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威主持新聞發布會。
  • 上海交通大學助力學子云端上交大
    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896年的南洋公學。建校伊始,學校即確立「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第一等人才」為教育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麻省理工」。學校現有堅實的理科,強大的工科、生命醫學學科、管理學科,高水平的經濟學、人文、法學、農學和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