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這片星空下,有著不計其數的"星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獨特存在,所以更加襯託出這片星空的奇妙之處,其中有一顆星星是這樣閃爍著其自身的光芒。
郭沫若在歷史的長河中用自己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在暗淡無光的星河中,能夠劃破這片黑暗衝出束縛的唯有手中的筆桿,思想隨著紙筆劃破雷雨天際,透漏出一束陽光。
用強勁的文字語言讓自己可以在這個飽受爭議的"暴風雨"中找到自己可以宣洩的一個窗口,卻從而不管後人如何議論自己的坦率真誠。
他以文章詩歌喚醒國人丟失掉的百折不撓的精神,揭露藏在黑暗深處的醜陋,冷血。正是這樣直擊深處,揭露事實的舉動將他送到了風口浪尖,承受這場風暴帶來的回饋。
一代文學大家的評價
縱觀郭沫若這樣一位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在文學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一位近代傳奇人物,但是國人對這樣一位受人尊重人物的評價卻是毀譽參半。
從中國古代史研究,古文學方面都有著巨大輝煌的成就,尤其是現在這樣在多方面取得輝煌成就的文人卻是不多的,用奇才二字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從考古界來說,郭沫若對考古有著幾乎瘋狂的痴迷。他的夢想就是在他有生之年挖開中國各大帝王的陵墓,就是這一夢想的執著也使得對他褒貶不一的評價有著重要作用。
女兒眼中的父親郭沫若
據他女兒郭庶英講,她的父親的性格坦率,個性要強,在文學界有著比較好的造詣,但就政治謀略來講,就略顯稍遜。政治界是很微妙的存在,是需要有一定謀略,他女兒回憶道,他父親沒有什麼突出的謀略。這也為他以後在政治界的發展窺見一二。
他在政治界有著潮流的前衛思想,對政治的講話不像其他政治家嚴謹,總是激情高漲,所以有許多的人並不喜歡他的講話方式。他的女兒郭庶英曾評價父親道:「關於我的父親,我不覺得他有多偉大。但是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我對父親的敬意越來越重。」
父親儘管患有耳疾,但是從不受此影響,父親一生著字多達千萬之字,堅守之毅力給孩子們有了很好的榜樣。
藝術界的造就
郭沫若在學術藝術界的造就是不可否認的,具有代表作《女神》一篇的發布,開闢了一代新詩風的浪潮,強烈地展示了"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為其思想情緒的宣洩找到了一個有效的出口,但因其太過於揭露現實,隨著時光的流逝,得不到後代部分讀者的認同。
1937年,郭沫若先生發表的一篇《駁說儒》中對胡適先生的《說儒》這一篇文章進行了批判,提到孔子所說的"小人儒"指的是無勇,高等遊民等一些社會的寄生蟲,並且後期寫了一篇《十批判書》對儒學進行全面批判,針對孔墨和儒家八派來進行"批判"。
近幾年,在"國學熱"興起之後,國內對郭沫若先生的聲音掀起了一股海浪似的批判聲,這就使後來有了"遠看是條狗,近看是郭沫若"也有了"牆頭草""沒骨氣""膽小若懦弱"等聲音的再度響起,郭沫若再次存在於國人的談論聲中。但是這些聲音的出現卻是有的符合事實,有的捏造事實。
從整體而言,郭先生從青年開始便一直投身於革命抗戰事業文學史之中,用自己紙筆下的詩歌文章鼓舞著千千萬萬的國人英勇奮戰,投身於抗戰救國實現國家自強之路。
"考古界"的浪潮
本是一名在文學界有著造詣頗高的郭沫若先生,但是卻對考古有著很深的執著。在建國初期國內有人提起關於"皇陵"的發掘,隨著這二字的傳播,讓本就欣喜的郭先生下定了決心想要一探皇陵。
1956年這一年是考古界忘不了的一年,隨著一座皇陵的開發(萬曆朱棣皇帝)本應該是考古界的新開篇,但是因為當時對出土文物保存方法的不成熟,使得出土的文物因氧化遭到嚴重的毀壞。
大量出土的器皿和文物暴露在空氣中,萬曆皇帝的棺材隨意丟在院子裡,後來竟然被村民當作木材劈開被當做家具使用,再後來甚至連皇帝的屍體也被一把火燒了去。這個嚴重的失誤使得郭先生背上了"考古界的罵名"。
在考古界的執著,操作的失誤從而再次讓郭沫若到了國人批判聲音的浪潮之中。
個人感情色彩的增添
郭先生在他一生中一共有三位正式妻子,第一任妻子是父母包辦婚姻的張瓊華,後來雖然郭先生離開了,可是她依舊堅持在老家照看郭母,這樣一來就是68年的歲月。
第二任是1916年郭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認識的郭安娜,兩人因相愛而走到了一起,女孩家中本是不願意倆人的事情,但是女孩不顧家人反對,義無反顧地跟隨著這位她愛著的才子,後來為他生育有四男一女,郭先生早期的詩作《女神》等創作靈感便是來源於這位女子。
郭安娜對郭沫若的革命史有著重要的貢獻,郭沫若在與她結婚以後回國參加起義運動,郭安娜非但沒有反對他,反而堅定地支持他的工作。
一切的風平浪靜都止步於1937年的那一天,剛結婚不久的郭沫若因為國家遭遇的變故而義無反顧的返回於國內,投身於起義運動。
郭沫若的不辭而別使得這個女子在後來受到了無情的拷查和追問。雖然郭安娜在日本的生活很是艱苦,但是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她培養的子女思想卻是正直且有激情的。
在此之後,對於郭沫若當年與日本的妻子不辭而別,回國抗戰之舉被很多人冠上了"拋妻棄子"這一名號。這無疑給郭先生的評價增添了又一新的浪潮。
後話
在諸多文人雅士之中郭沫若先生的爭議頗大,不僅是考古界的"失誤"之舉的言論,在文學史上其中一篇《李白與杜甫》之中,文中提到的"揚李抑杜"之舉也被列出稱為迎合之意。
郭先生是一個性情率真,對自己的想法從不避諱之人,把自己的思想都用作於著作之中,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於創作之中,直至生命的盡頭,對於如此一個"痴迷"於文學的人又怎能用一句批評之話所概括其全部付出和貢獻。
實際上郭先生受到如此"爭議"與自身的性格,所處之境都有分不開的關係,但是人生一世有誰一生是完美之身呢?
縱觀人世間本就不存在完美之物,如若對這樣一位現代作家,歷史學家的諸多言論之中都是一樣的,偏向一樣的完美,那這樣或許才是真正的"爭議"所在吧。盛名榮譽,皇冠之下有所爭議才是人生本該如此的本質所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