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數量多、難度大讓學生壓力倍增,搜題APP把不少學生從作業苦海中解救出來。不過,也有學生將作業神器直接用於抄作業,把作業幫手變成了偷懶幫兇。然而,是什麼讓作業神器大行其道,讓孩子家長紛紛入坑?
■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
家長態度
案例 1
使用一年
孩子解題能力沒提高
陳媽媽的女兒就讀於廣州市鐵一中學初二年級,孩子做數學作業時常用搜題APP。因為看到作業幫、小猿搜題、互動作業等作業APP推送色情信息的新聞,她一度嚴控孩子使用搜題APP。但孩子在數學作業上確實經常遇到困難,問詢老師又不方便、網絡檢索速度慢,搜題APP在解答疑難問題上確實能夠提升效率,孩子完成作業也輕鬆很多。
但陳媽媽發現,使用搜題APP一年以來,女兒的卷面解題能力並沒有提高;反而現在不讓女兒使用搜題APP,女兒就會情緒焦慮急躁,有時會摔筆摔書,叫嚷心煩、不想做作業。
案例 2
搜題APP
只是抄作業的捷徑
對於搜題APP,孩子就讀廣州市水蔭路小學六年級的釗爸態度很明確:禁止!
他認為學習上遇到困難,找老師、同學討論雖然慢、麻煩、還可能被調侃,卻對學習更有效。通過手機搜題即便有視頻、語音和圖片講解,也只是走馬觀花,只是一種抄作業的捷徑,對孩子的學習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家長對孩子玩手機遊戲嚴防死守,對作業APP為什麼放寬態度?」釗爸說,養成一做作業就動手機的習慣,孩子必然會疏於思考,一時的「小聰明」會破壞長久的學習力培養。
此外,釗爸還擔心孩子的視力。他認為一會兒看紙質題目,一會兒看電子屏幕,由於光線反射情況的不同,忽明忽暗對視力的損害會更大。不過他也承認,一些學習類APP,如記單詞、背古詩、聽傳統文化知識的課程,對於孩子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有一定幫助。
老師觀點
反對學生使用搜題APP:
只是暫時的輕鬆
廣州市海珠區某中學的初二班主任楊老師表示,學校明確規定學生不得在教學區使用手機,她個人也反對學生使用搜題APP,因為這種幫助只是暫時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學生只是暫時覺得輕鬆。
首先搜出答案是為了完成作業,這樣即使作業表現全優,解題順利,但實際上學習能力並沒有提升,反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發展,以及解題耐心、解題感覺的養成。
其次,搜題APP即便給出了詳盡解析,也無法替代老師的講解,也不如和同學討論得出的答案,還會讓學生對自己的解題能力產生錯覺,無法及時發現學習上的漏洞和問題。
第三,學生的自控能力普遍較弱,一旦使用手機很難保證專注於學習。網絡世界很精彩,手機誘惑非常多,即便成人也常常無法自控,學生邊學邊玩或只玩不學更是常態。作業APP看似提升了作業速度,其實不利於學生關注力的培養。
第四,在複習鞏固階段,搜題APP內置的電子版錯題集、疑難集整齊劃一,沒有個性化,影響學生的反思。
家長把控搜題APP使用
多和孩子討論解題思路
來自文德路小學的鄧老師表示,中學生使用搜題APP較多,有的軟體甚至只有中學題庫。小學生使用搜題APP少,一方面是許多家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管理比較嚴格;另一方面是校內作業難度適中,多數學生可以獨立完成,偶爾家長提供幫忙足矣。
減少孩子使用搜題APP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手機使用較為隱蔽,學生「偷懶」直接抄作業難以監控,因此給予孩子使用權的同時,家長要拿起監督權。如果家長擔心孩子無法自控,建議不要讓孩子搜題,由家長把控使用;家長也不要將搜題的答案直接給孩子看或寫,在理解了解題思路後和孩子交流、輔導效果更好。
另一方面,家長不要過分迷信偏題、怪題,給孩子報讀過多拔高課程,難度較大的題目容易促使學生使用搜題APP去被動完成任務。在輔導孩子作業的過程中,家長也要多些耐心,減少對孩子的吼叫和信心打擊,引導孩子思考困難題目的解題步驟,減輕孩子對於「一看就會」「一做就對」的搜題路徑的依賴。
不過,鄧老師也指出,學生參加課外學習可能會遇到超綱題目,使用搜題APP參考解題思路、獲得幫助,也是利用學習資源的一種方式;但當搜題APP淪為抄作業神器,恐怕資源就變成廢品了。
記者手記
作業神器大行其道的背後 是老師家長對完美作業的期待
各類APP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搜題APP僅僅是科技改變教育的一處體現。搜題類APP抓住了家長、老師、學生的「痛點」,完全禁止其使用並不現實。
新快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老師、家長和學生對交出一份完美作業的期待和喜愛,讓本該查漏補缺、允許出現錯誤的作業變成評判學生日常表現、家長和老師負責程度的「硬指標」。部分老師喜歡批改「全對」的作業,要求家長給孩子糾錯訂正;部分家長希望孩子寫作業正確率與速度兼備,最好能讓家長發在家長群中獨領風騷。學生為了完成老師的要求和家長的期待,求助於搜題APP不足為奇。
所以,對於孩子越來越依賴搜題APP,我們不能把錯誤都推到孩子的懶惰身上,學校、老師、家長們也應該反思,作業的功能到底是什麼?學習是不是一個「一學就會」的過程?我們能不能容許孩子犯錯改錯?……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