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微博@盜月社食遇記
去年紅遍全網,只賣12塊鴨仔飯的的廣東大叔今年又火了!知名美食博主@盜月社食遇記曾於去年在廣州城中村拍攝尋食記。一家看起來樸素得有點簡陋的鴨仔飯小店,因為一個隱形富豪大叔的自白,成了網紅小店。
這家店,一份鴨仔飯(鴨肉+無限續鴨油飯+青菜+鴨湯)才賣12元。當主持人詢問老闆,「賣這麼便宜,你一定掙得很少吧?」
老闆語出驚人:「掙得少,但是我生活得很開心。因為我有十棟房子收租。」棟棟棟!每棟7層的那種!
原以為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真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今年,攝製組重新回訪大叔,看看他的生活有什麼變化。沒想到,人家又要拆遷了!
這次拆遷的是近市中心的房子,跟之前的10棟無關。拆遷補償約20萬一平。字幕顯示,每一套都要140平,不知道大叔這次是拆遷一套,還是拆遷很多套。即便拆遷一套,保守估計拆遷補償也是2800萬。
主持人問大叔:「從去年到現在,您還有什麼變化嗎?」
大叔還是經營那個鴨仔飯小店,除了拆遷的問題外,依舊過著尋常生活。大叔告訴主持人:他做了十八年工作,之前是公交車司機,不工作半年後整天不是這裡病就是那裡病,腰酸背痛。一做回來,全部毛病都沒有了。
廣東大叔的經歷再一次刷新我對財富的認知。這兩年,我身邊也有一些親戚或熟人由於拆遷一夜暴富。但是一夜暴富,人生會變好嗎?
這要因人而異,很多人的生活並沒有因為富裕變得更好,反而變得更糟。
有個親戚家拆遷,一夜之間變成了有錢人,還有了好幾套安置房。他兒子在初中時一下子從「窮二代」變成了「拆二代」。
中考時,孩子沒能考上重點中學,家裡就花錢供他自費讀市屬重點中學,但他的成績總是墊底兒,已經沒有下降的空間了。
後來家長又花錢給他請一對一家教,每天1000多塊,連續補課幾個月。他高考兩次,最後一次三百分出頭,去了一所專科院校。
他逃課、打架、和小姑娘扯淡,問他為啥不好好學習?他說學習是為了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是為了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是為了多掙錢,我家現在已經有錢了,我還辛苦學習有啥用啊?
這不是個例,也不算最糟糕的境遇。我還見過一夜暴富之後由於財富分配不均父子反目、夫妻結仇的;甚至還有肆意揮霍由富返貧的……
有錢了,物質上豐盈了,這本是一件幸運的事。但很多人的人生並未因此變好。
研究發現,人生是否變好,並不取決於財富,而是取決於你能否為每段人生經歷賦予積極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你能否找到生命的意義。
這話看起來有點雞湯,但是不妨來看一個例子。
二戰期間,猶太裔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被關進了集中營。跟弗蘭克一起被送到集中營的有上千人。
他們排著長長的隊,被看守一個個地隨機挑選。可能白天還和你說話的獄友,晚上就隨著焚屍爐煙囪那不斷竄出的火苗,變成了一縷青煙。
1944年底,弗蘭克所在的集中營裡有人傳言:1944年的聖誕節,納粹就會被打敗,他們會被解放。這個好消息讓所有的獄友都十分振奮,他們每個人的精神狀態都很好,也沒有了跟納粹的對抗。他們希望保存力量,等到活著出去的那一天。
聖誕節到了,他們並沒有被如期解放。於是有人又說:元旦,我們就會被解放。但是到了元旦,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這下子,集中營裡的很多人抵抗力開始下降,不少人都死了。
其實如果再熬5個多月,他們就真的被解放了。
維克多·弗蘭克的很多親人都死於毒氣室,而他能活下來堪稱奇蹟。他進入集中營後一無所有。沒有地位,沒有尊嚴,生命隨時可能終結,他的一部未完成的書稿也被沒收了。
但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活著出去,寫完那部書稿。正是這種渴望支撐著他戰勝了嚴酷的環境,等到了解放的那一天。
弗蘭克在這種極端的生命體驗中發現,集中營裡死去的人,有些並不是被納粹殺死的,而是自殺或者病死的。
他發現:那些知道自己還有某項使命沒有完成的人,最可能活下來。
從集中營出來後,弗蘭克情緒非常激憤,他只用了9天時間,一揮而就寫下了《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1946年首次以德語出版,書名為《一個心理學家在集中營的經歷》)
這本書出版以後,立刻成為暢銷書。僅在美國,就被五次評為美國高校「年度最佳圖書」,而且被大多數高校列入必讀書目,銷量達到千萬。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集中營生活回憶錄,而是一本在心理學史上有重大意義的著作,它提出了一種新的療法——「意義療法」。
即:人這一輩子,到底什麼是人的內在驅動力?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樂,內在的驅動力是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德勒認為人生是為了追求財富和權力,內在驅動力是自卑。
而維克多·弗蘭克則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發現生命的意義。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發現。弗蘭克首創了一種創傷療法,叫意義療法。簡單地說,就是給處在痛苦中的人找到一個生命的意義。
其實,不僅是處於痛苦中的人需要找到生命的意義,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一樣!
很多年輕人剛步入職場時要做簡單重複性的工作,為什麼能夠堅持下來?因為他們心中賦予了這份工作深刻的意義。
有時候,這個意義並不需要太長遠,它可能是「賺錢養家」,可能是「個人成長」,可能是「組織利益」……
人是種高級生物,人類對於意義感的需求,比我們一般以為的要強烈得多。你只有賦予一件事意義,你的生活才有支撐。
這也是意義療法的核心:再極限的苦難,一旦找到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弗蘭克在書裡講了三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生命的意義。
1、從事某項事業,取得成功
這裡的成功並非指金錢和權力。人們在對待「成功」這件事的時候,往往把它想得過於龐大,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實際上,成功的真實體驗往往來自於那些小目標,而不是大目標。也就說,你在不斷實現小目標的時候,你覺得做這件事有意義。
而過於龐大的目標,除了給人們徒增壓力外,還會由於結果的不確定性,無法帶給人們意義感。
廣東隱形富豪大叔,在賣鴨仔飯中體驗到了工作的樂趣,這就可以稱之為「取得成功的事業」;你做銷售員,辛苦談下一個訂單,這也是一個「取得成功的事業」。真正的事業是由每一件具體的小事情堆砌的。正是這些小而確定的成功,帶給人們意義感和價值感。
2、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
即:面對不可改變的厄運,人們也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如果說苦難回答是「什麼」的問題,那麼意義回答的就是「為什麼」的問題。
我有個親屬,他老伴兒突發心梗入院6天後離世,他陷入悲傷不能自拔。無論兒女怎麼勸慰,他反反覆覆叨咕的只有這麼一句話:「你媽走了,我怎麼都過不好。」
他小女兒問他:「你一直悲傷下去,如果你也隨我媽走了,你的孩子們會怎麼樣?」他說:「沒爹沒媽!」
小女兒說:「對,你走了,你的孩子們就成了孤兒!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這就是你接下來好好生活的意義。」
現在,他的情緒隨著時間流逝一點點緩解。儘管他依然很痛苦,但他知道,面對不可避免的苦難時,他的忍受是有意義的。對於他的孩子們而言,最大的幸福是:叫聲「爸」還有人應!
3、去愛某個人
弗蘭克把愛定義為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它自然也是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一個方式。弗蘭克認為,只有在深愛著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完全了解這個人,了解他的本質,了解他的潛能。
在集中營時,有一天清晨,弗蘭克被看守拿著槍託驅趕著前往工地。天氣寒冷,腳上的凍瘡讓他每走一步都疼痛不已。
這時,他唯一的希望是妻子可以在集中營中比自己過得好一點。這件事讓他頓悟:對一個人的愛是可以遠遠超過愛她的肉體本身的。無論愛人是否在場,是否健在,都不影響愛在精神層面的含義。愛,讓人領悟幸福,獲得精神的滿足。
哲學家尼採曾經說過:「如果你知道為什麼活著,那麼你就能生存」。
每個人都要經歷獨一無二的人生,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無論是苦是甜,沒有人能替代你。而你能做的是,為每一段人生經歷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