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碗席為秦巴地區、漢水流域一帶有著非常悠久歷史的飲食流派,其民間基礎豐厚。時至今日,人們凡有重大宴請必設此席招待來賓。合碗席最早出現於陶淵明的《桃花源》中,其語曰:「眾人皆出酒食」,其中「帶子上朝」和「六合同春」兩種宴席更是在康熙至乾隆年間登上皇室大雅之堂,後被一代美食大家袁枚收錄於《隨園食單》。
竹山合碗席起源於春秋戰國,據史料記載,竹山縣古代為庸國,春秋戰國時期為秦楚聯軍幾近滅國。其餘子民分兩支,一支逃往附近深山,即今天的竹山縣官渡鎮武陵峽,另一支逃往湖南的天門山,後設大庸縣亦稱下庸縣,與竹山上庸遙相呼應,即今天的湖南張家界。其中官渡武陵峽一支庸國後人與世隔絕,生活了幾百年。在此期間人們過著自給自足、互幫互助、人人平等、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生活。桃源中每有重大事宜和重要節令,各家各戶均獻上自家的酒食,合而烹製、合座於席。隨歷史演變,此等宴席廣泛流傳於以竹山為圓心的秦巴地區,漢水流域。
合碗席,坐席講究、上席為大、左側為重、下座次之、亦左側為重,兩邊為晚輩,主人依上席左側最受敬重的長者旁坐,為的是方便為上席奉菜、敬酒。
合碗席的食材選自秦巴山野,漢水之濱。其製法以蒸為主,武火上氣文火慢蒸。講究原汁原味,保持食物之本色。非常符合現代人們的飲食需求。
附:合碗席記 作者:王素冰
合碗席,大巴山古老食譜也。
昔巴山東麓,堵河南岸,本古庸人故地。春秋為秦、楚擄。為避秦楚亂,率妻子邑人匿於深山。耕於桃源,採之桑隅,繁衍千年,遂與世人絕,此桃花源之原本也。村中人等,和合如一家。每有客至,則東鄰採薇,西鄰宰禽,南家獻果,北家起魚,烹而獻之,合而為席,故稱合碗席。
其食料多取之巴山野,以純傳統工藝烹製,以酸、辣、麻為鮮,近川、湘而味不同,食者莫不稱快。菜名古雅,上菜有序,坐席講究,多含仁孝忠信之要義,實乃華夏文明活態傳承之範本。
今有古庸人後裔者三,心懷和合,共圖大業,為合碗席開設專館,傳古老之美食,弘仁孝之大道,能豈不美哉?是為記。
丙申年初夏於大巴山腹地之古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