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萌娃和年輕父母的生活視頻把大家逗樂了。
孩子賴在地上哭,父母不急於上去扶,也不急著哄,就在旁邊看著。
「撒嬌耍賴?我們等著。」
這一幕把不少人都逗樂了:
有網友說,大家都一樣嘛,新一代父母帶孩子就是不慣著:
不少網友深有同感:
小孩子不想去上學?
喜歡亂摸超市裡的東西?
從新一屆父母帶小孩出發,不少網友還展開了關於育兒方式的討論。
有網友認為,慣小孩是不存在的。不能讓「弱小」成為「有理」的理由。
有網友則覺得,對情緒崩潰的幼兒冷漠旁觀,不是明智之舉。
父母要耐心引導,善於溝通。
教育孩子需要共情,也需要方法。既要告訴孩子我愛你,也要堅持一些原則。
延伸閱讀
外媒分析孩子在公共場合嚎哭 父母該作何反應
據西班牙媒體6月15日報導,只要是為人父母的,都能明白當孩子嚎哭時自己的感覺。而父母最大的困擾便是,孩子在一個公共場合大聲哭泣,因為往往在公共場合,父母不知道該拿出什麼樣的對策,才能結束孩子這引人注目的哭鬧。很多父母對這些只有幾歲甚至是幾個月大的孩子的哭鬧束手無策,有時不得不採取最壞的方式:對孩子發火,這卻使得孩子哭鬧的越發不可收拾,甚至還喊叫,暴怒。
嚎哭是一種情感的爆發,為了宣洩出自己的不滿或者氣憤。當孩子未得到他們喜愛的東西,或者是事情未如他們所期待的那樣發生時,便容易大聲哭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阿杜卡美(Edukame)聯合創始人、教育學家、治療專家——克裡斯蒂娜加西亞解釋稱:「在生氣或者不滿時,幼兒總是習慣於嚎哭,這是因為孩子的情感還不夠成熟,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會調節自己的挫敗感。」
嚎哭是「成長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無需將它認為是一種消極表現。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當父母學會如何調節孩子的這種情緒時,孩子會表現的冷靜和理智。如此一來,孩子會便的越來越幸福,也會掌握更多的情感技巧。
父母應有的態度
當孩子嚎哭時,父母應保持冷靜,讓孩子明白大哭大鬧是不會起作用的,會起作用的反而是大哭大鬧之前的回應。
克裡斯蒂娜加西亞說道:「每當孩子表達、宣洩自己的挫敗感時,作父母的便有機會給孩子上一節心理教育課。然而,如果面對孩子的乞求、哭泣、蹬腿跺腳等行為時,只是加以指責,而沒有引導孩子去自己調節這些情緒,那麼,等到孩子再次遭遇挫折,他們還是不會自我調節,因為我們沒有教給他們該如何做。」
另一方面,有些家長不忍心讓孩子有挫敗感,也就是嚎哭,他們溺愛孩子,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但這種態度也是不正確的,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因為這樣一來,孩子沒有把自己的發展潛力用在成長和接受挫敗感上,而是學著去控制大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父母如何教孩子調節情緒
1.不要衝孩子發火、吼叫,也不要威脅孩子,跟他們友善且堅定地交流。
2.立場堅定,對於孩子的嚎哭要保持冷靜,也要有耐心,因為在挫折面前,你的小寶貝,目前唯一會的就是抱怨。
3.讓孩子知道父母明白他很生氣。告訴孩子「你可以生氣,我也看出來了你很生氣」。
4.如果孩子總是嚎哭,那就跟他保持一定距離,讓在嚎哭的孩子明白你對他的哭鬧不感興趣。當然也要時刻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以防他妨礙其他人或者對自己造成傷害。
5.在情感空間上,也與哭鬧的孩子保持一定距離,但是不能置之不理。你可以給他傳遞這樣的信息,比如說「等你冷靜下來,我就聽你說,但是我不喜歡你用這樣的不好的方式對待我」。
6.如果孩子慢慢的停止哭泣,便可以走近他,安撫他,說一些別的話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親愛的寶貝,我看你還有些不開心,你要是願意的話,可不可以陪我一起去看看水果」。
「注意,」克裡斯蒂娜加西亞提醒說:「如果孩子在嚎哭過後,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這會使得孩子誤以為,只要大哭大鬧,爸爸媽媽就會改變想法,就會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他會覺得,如果家長拒絕他,他很而生氣的時候,一定要任性地哭叫,因為只有這樣父母才會滿足他的願望。」
在孩子嚎哭之後,父母該做什麼
當孩子不再哭鬧、喊叫、跺腳蹬腿時,父母首先應該給孩子講道理。可以告訴他們怎樣做才是正確的行為,給他們耐心地講為什麼不能這麼做,以及下次生氣的時候該如何處理。
用簡潔的話去定義孩子的情緒和反應,來幫助他們學著去定義這些情緒。也就是說,允許他們自己管理情緒。
「這種學習是種很漫長的過程,」這位兒童情感教育專家——克裡斯蒂娜加西亞指出:「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孩子在發洩情緒時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那就需要你多次地、耐心地跟他講解,這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是一年的時間。家長的堅持、向孩子傳遞的信息是極為重要的。」
來源:綜合觀察者網、網友評論、中國網
流程編輯:tf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