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被孩子這樣說過:「媽媽,你下次能穿漂亮點來接我嗎?」
前一段時間朋友去接孩子,孩子在路上給她提了一個建議:讓她稍微收拾一下再去接他,可以晚點,不用太著急。
聽完孩子的話,朋友心裡咯噔了一下,看著自己孩子那純真的小眼神,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媽媽的美
是孩子審美的起點
有人說,這麼小的孩子,懂得什麼是美嗎?
懂,他們懂的!
幾乎每一個孩子,在2.5-5歲左右,都會經歷一個審美敏感期。
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在書中寫到:「審美的敏感期是螺旋式發展的,會從對自我形象的要求完美,上升到對環境、對內在氣質、對藝術品質追求完美等。」
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欣賞美的事物,包括他們自己。可能會執著於自己選擇衣服,對飾品、器物,都表現出對美的偏愛。
對孩子來說,他們用眼睛認識這個世界,給他們最直觀感知美的啟蒙,就是你的穿著打扮和舉止儀態。
一個愛美的媽媽,可以給予孩子豐富的審美認知,孩子在你耳濡目染下,也會擁有一定的審美力。
慢慢,他們成為一個懂得美、欣賞美、追求美的人,學會追求品質,提高對美好事物敏銳度。
媽媽愛漂亮
孩子更自信
一位知乎網友的故事,說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媽媽微胖,算是發福身材,但她從來不鍛鍊,不注重自己的身材,也不注重自己的健康狀況,更不注重皮膚保養。你跟她說,「媽,我們去散步」,她會像怨婦附體一樣地數落你:「為了伺候你們爺倆兒,我一天都沒閒著,哪有那空閒。」
你跟她說,「誰誰誰的媽媽真漂亮」,她酸酸地嘀咕:「愛打扮的女人都是不幹活的,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就知道穿裙子、塗口紅,整個一敗家娘們。」
在媽媽的耳濡目染下,我漸漸地將自己愛美的欲望藏了起來。
我一邊羨慕著那些打扮漂亮的同學,一邊又不敢和她們交朋友。我一邊渴望著像她們一樣神採飛揚,一邊又被深深的自卑壓垮。如果我被別人誇讚好看,我就會覺得這是陰陽怪氣的嘲諷、是居高臨下的施捨、是順手流露的同情。這種深深的自卑,讓我的性格越來越陰暗,甚至被同學排擠。
一個愛美需求被深深壓抑的孩子,也很難以坦蕩自信地方式面對自己的模樣。
孫莉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知性、優雅,在照顧3個孩子的同時,依然堅持演話劇、跳舞,在她身上,幾乎看不到歲月的痕跡。
女兒黃多多更是繼承了媽媽的氣質,溫婉甜美,也給人一種安然自若,恬淡如菊的感覺。
最好的素質教育
是內外兼修
做一個精緻的媽媽,不是一定要買昂貴豔麗的衣服、大牌的包包來包裝自己;
而是無論何時,即使工作生活再忙碌,也要保證自己穿著乾淨的衣服,化著得體的妝容,以良好的狀態示人。
一個人的外在,就是他在社交場合的招牌;精緻外表下優雅的舉止,就是牌匾上面的題字。
最先吸引人的,從來都不是內在的學識,而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外在形象。
正如楊瀾說的:
「沒有人有義務必須透過連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你必須精緻。」
保持整潔,不僅是取悅自己,更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
更何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個人如果不注重生活中的細節,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又怎麼能讓別人相信他能做好其他事情呢?
如今,很多父母給孩子報一大堆補習班,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學霸、社會精英,卻忘了給孩子上一堂基本的儀表課。
對於孩子來說,外在教育也很重要。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素質教育,是讓孩子內外兼修。
而對孩子來說,最直觀的關於「美」的啟蒙,就是父母的穿著打扮和儀態舉止。
愛打扮的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給人呈現出的永遠是積極向上的面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更加從容。
在能力範圍內,儘可能地保持體面和好看,愛生活也愛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