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特別報導 | 劉桂薌:用一生之力行教育之責
客家新聞網 特約記者張聲
她,身患殘疾、面臨下崗,卻直面人生,創辦了集教、養、康、醫於一體的綜合性民辦教育集團,覆蓋了5所幼兒園、3所留守兒童託管中心、1所殘疾兒童康復中心、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春雨中醫院、1所春雨福利院。她用愛心澆灌著興國的幼教事業,為2000多名殘障兒童創造了一個溫馨的家。她就是興國幼教事業的領頭雁,興國縣桃李集團董事長——劉桂薌。
圓自己一個教育夢
劉桂薌和孩子們在做遊戲。
「讓每個孩子今天享受快樂教育,明天享受快樂生活」,這是劉桂薌在幼兒師範學習時的理想。
1988年,劉桂薌從興國職校幼師班畢業,被分配到糧管所工作。1999年,她和丈夫先後下崗。因她4歲時患脊髓灰質炎,左腳殘疾行動不便,今後如何生存成為她反覆思考的問題。
因有幼師專業背景,劉桂薌便在興國縣高興鎮開辦了一所面積僅有200多平方米的全縣第一所民辦幼兒園。這所幼兒園,圓了劉桂薌的教育夢。從此,她的人生和幼教事業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第一年,劉桂薌的幼兒園來了27名小朋友,第二年就增加到了90多名,第三年則擁有了160多名學生。這種每年幾乎翻番的增長速度,缺乏競爭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卻是劉桂薌對教育的那份盡職盡責、力求盡善盡美的執著。
幾年後,劉桂薌又在興國縣城開辦了第二所幼兒園——將軍大道幼兒園。2012年,她又斥資200多萬元,將該幼兒園打造成為省級示範幼兒園,細緻的管理制度、完善的教學體系、對教育質量近乎於苛責的執著,讓劉桂薌贏得了大批的「粉絲」,很多家長不遠十幾公裡,也要把孩子送到她的幼兒園。
情系殘障兒童
劉桂薌和孩子們一起做手工。
在辦園過程中,她發現,身患殘疾的孩子各幼兒園都不願接收。「每當看到這些殘障孩子渴求的目光、家長失望的表情,我都隱隱作痛。」劉桂薌說,於是,她決定敞開大門接收殘障孩子。
2003年,她接收了第一個行動不便的偏癱患者,此後幼兒園又陸續接收了幾十名殘障兒童。有殘障兒童的家長主動說可以多交一點學費,但劉桂薌堅持不多收一分錢。
儘管財力有限、經驗不足、師資缺乏,更談不上有什麼盈利,在別人看來,純粹是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可在劉桂薌看來,這是一名幼教工作者應盡的責任,一位共產黨員應有的使命擔當。
在興國縣委、縣政府和教育部門的關心支持下,興國縣第一個非營利性的「春雨殘疾兒童康復中心」正式成立。隨後,她又以「公建民營」的方式,承擔了「興國兒童福利院」的運營管理重任。
為解決達到九年義務教育年齡段孩子的康復教育問題,劉桂薌破釜沉舟,按照國家培智類特殊教育課程,開創了「春雨星兒悟」特殊教育學校。從此,劉桂薌無怨無悔地把殘疾兒童康復與教育當成一種神聖事業,矢志不渝。
殘智雙扶闖新路
劉桂薌給孩子們添加衣物。
為了探尋孤殘兒童儘快融入社會的新方法,劉桂薌帶領10多名骨幹老師,成立「殘健融合」課題組。通過多年觀察,課題組寫下了10多萬字的教學筆記,彙編成《愛意流淌》文集,在全市「殘健融合」現場會交流,其首創的「殘健融合」教學新模式,得到很多的人關注。
隨後,劉桂薌又創辦了一所專門針對殘疾兒童患者的「春雨中醫院」,將現代醫療技術引入康復治療中,闖出了一條「康教醫養」四位一體的新路子。同時,還開辦了以「電子商務」為主要內容的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
此外,劉桂薌還牽頭成立興國縣春雨志願者協會,組織康復師、教師每逢雙休日和節假日,跋山涉水,深入偏遠山區,為無法在校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及殘疾人提供康復教育。
十餘年間,在劉桂薌的努力下,桃李集團先後接納殘疾兒童2200多人,其中智障兒童1407人、自閉症兒童641人、聽力障礙兒童152人,被省殘聯確定為「江西省自閉症、智障兒童定點機構」,贛南片區「殘健融合」示範基地。劉桂薌也先後被評為全國自強模範、全國百佳幼兒園園長、新時代贛鄱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