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連雲區雲臺山北坡上有一條特殊的山路,這條山路是全省唯一保留至今的步班郵路。在這條崎嶇的山路上,有一個漢子每天要背著幾十公斤的郵包走上20多公裡,這一走就是39年,他就是江蘇省郵政系統內唯一一位還在步行投遞的郵遞員——葛軍。今年56歲的葛軍堅守在雲臺山上準確無誤地為當地5000多戶居民投遞信件,被群眾譽為「雲臺山上的鴻雁」。
葛軍的父親葛雲懷是新中國第一代郵政投遞員,在30多年的投遞生涯中多次被評為省勞模。葛軍自小就經常聽父親講有關郵差的故事,經常陪同父親翻山去送郵件。1980年,17歲的葛軍接過父親的郵包接了父親的班。臨上郵路前,父子倆進行了這樣的對話:投遞員很辛苦,你能不能幹?能!幹活不能挑肥揀瘦,要認真,記住了?記住了!兩個男人兩代郵政人的對話,言簡意賅卻意味深長。而葛軍也完美兌現了當時的承諾。
雲臺山北坡上分散居住著5000多戶居民,有的住在半山腰,有的在更高的山脊上。這裡的居民從來不買自行車,因為陡峭的山路無法騎行,居民上下山只能依靠步行。葛軍負責的投遞區域正是其中山路最崎嶇的部分,他每天都要走20多公裡的山路,還要肩負著幾十公斤的郵包。山上的住戶有來有走,但肩背郵包的葛軍卻是路上唯一一道不變的風景。面對住戶分散、山路崎嶇等問題,葛軍始終把及時傳遞、準時送達作為自己的工作準則,從未發生過一次積壓、延誤現象。
由於多年負重走山路,葛軍患有嚴重的靜脈曲張,掀起他的褲腳,記者看到小腿上的血管歪歪扭扭,凸在皮膚外面。「幹步班郵差這份工作還是蠻辛苦的,剛開始接手這份工作的時候,每天回到家都感覺渾身像散了架一樣。」葛軍回憶說,「其實我沒有想很多,既然幹了這項工作,就要把它幹好。」39年來,葛軍在這條崎嶇的郵路上不知道磨穿了多少雙鞋,肩背的郵包不知道換了多少個了。別人都是車載的,只有他還是肩背的,直到全市再也找不到這樣的背包了,最後還是通過關係在外地才找到兩個「古董級」肩背郵包。
除了為居民投遞郵件,葛軍所走的步班郵路還是一條「愛心郵路」,他一路撒下愛心的種子,為山路上的眾多居民送去最珍貴的人間真情。
1999年的夏天,一封臺灣寄來的「老窯小南山李素霞收」的信件交到了葛軍手裡,這樣的地址解放後根本不存在,為了尋找收信人,葛軍連著利用兩天休息時間,在派出所發黃了的戶口底冊上翻查,最終查到了5個50歲以上的李素霞。隨後他按照戶口冊上的地址一個一個地查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高原街中巷找到了收信人。當李素霞接過這封失散多年的親人來信,激動得只是一個勁地流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87歲的王澤仁和老伴住在山上,兒子擔心父母年紀大,上下山不方便,就將他們搬到山下的房子裡,可老人擔心的是他的報刊怎麼辦。以前住在山上時,葛軍都是將報刊送到家門口,搬下來後就沒有人送了。葛軍知道這件事後主動為王老山下的房子裝了報箱,每天不惜繞路準時將報紙送達王老手裡。
多年來,當地的許多居民都已經習慣把葛軍當作自己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有錢要存就直接交給葛軍,有報紙要訂找他,買彩票找他,從山下帶生活用品也會找他。一位叫董一的老人一談起葛軍就不停地豎大拇指:「葛軍是我們這些居民中不可缺少的一員,是我們的親人、朋友,如果幾天看不見葛軍,大家就會問葛軍呢?他幹什麼去了?」
感動,往往來自平凡。39年來,無論山路崎嶇、嚴寒酷暑,葛軍始終忠於職守、默默奉獻。他走過29萬多公裡的山路,準確無誤投遞郵件570多萬件。他的事跡先後被中央電視臺、《中國郵政報》、江蘇電視臺、《新華日報》、《江南時報》等媒體報導。先後獲評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好人」、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用戶滿意服務明星、全國百優青年鄉村投遞員、省勞模、「江蘇好人」、省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新人新事十佳人物、省郵政系統十佳文明服務標兵、市敬業奉獻道德模範、市「十佳誠信市民」。
「保護好郵件是我的責任,當地居民的信任與肯定是我最大的收穫。我想一直幹到退休,直到幹不動再說。」葛軍說。(記者 莊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