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詩人李商隱。
過程與方法:分析《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中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掌握《賈生》中欲抑先揚、託古諷今的寫作手法;了解《柳》中對比和象徵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者多情情懷和懷才不遇的內心苦悶。
教學重點:掌握《賈生》中欲抑先揚、託古諷今的寫作手法;了解《柳》中對比和象徵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分析《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中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朗讀、鑑賞、背誦、討論、比較。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型:基本閱讀。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播放視頻徐小鳳演唱的《別亦難》,提問,這首歌歌詞作者是誰?(李商隱)。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本來的題目其實叫做「無題」,它屬於李商隱詩歌中的「無題」類。李商隱的所有詩歌中,最富盛名的就是「無題」詩了,在他流傳下來的《李義山詩集》中,以「無題」命名的篇章,近20首之多,許多取篇中或篇首兩字為題的詩,如《錦瑟》等,也屬於無題詩一類。無題詩向來以難解著稱,一部分實寫男女之情,也有一部分別有寄託,或介於二者之間。但大都以悲劇性的相思為主題,交織著愛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絕望的種種複雜感情,這是因為晚唐時代的悲劇氣氛和個人悲劇命運在詩作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些無題詩著重刻畫愛情的心理,而略有外在描繪,具有豐富的意蘊。現在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無題詩「昨夜星辰昨夜風」。
【作者介紹】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人。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並稱「小李杜」。在詞採華豔這一點上,與溫庭筠接近,後世又稱「溫李」。唐代後期,統治集團內部黨派鬥爭激烈,而李商隱與當時牛黨、李黨都有關係,他年輕時受牛黨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後來又被李黨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後,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鬱郁不得志,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託古諷今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後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像豐富,格律嚴整,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解。有《李義山詩集》。
賈生
文學史上被評論得最多的人物裡,有一個是西漢時期的才子賈生。談起他,人們首先興起的,就是對懷才不遇者的慨嘆。因為賈誼實實在在是個大才子。少年時就有文才,博覽群書,十幾歲就能教《春秋左氏傳》,20歲就已成為博士,也就是漢文帝的皇家顧問。誰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年紀輕輕,已備受文帝恩寵,升任太中大夫。天下大事,賈生縱橫議論,瞭然於心。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漢與匈奴的矛盾,他以一雙慧眼,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才華橫溢招來的是朝廷一幹老臣的排擠和無德無才的新貴的誹謗。賈誼的死對頭,有個叫鄧通的,是個不學無術的弄臣。說起他的發家史,也是一個笑話。原來漢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上不了天,正在著急,後面有個戴黃帽子的人一推,文帝就上天了。於是文帝四處打聽這個「黃頭人」的下落,偏巧某日有人見鄧通戴著頂黃帽子,面貌又與文帝夢中所見之人酷似,於是鄧通便青雲直上。這個不學無術的鄧通無由受寵,自然是賈誼所看不慣的。於是,兩人成了死對頭。文帝最終在鄧通等人的多次詆毀下,把賈誼放逐到了長沙。這個時候,賈誼年方23歲。棄置長沙,賈誼寫下了《吊屈原賦》,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塊壘。屈原與賈誼,他們的才幹,他們的際遇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絕世才華,無與倫比;都是年少得志,破格提拔;都是牴觸權貴,蒙冤被貶;都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被貶長沙三年之後,文帝終於又思念賈誼,派人速召賈誼回京。宣室接見,文帝與賈誼談至深夜。李商隱的《賈生》,就描述了這次宣室接見。那麼,李商隱是怎麼看待這次接見的呢?現在我們就從李商隱的《賈生》裡來尋找答案。
【譯詩】
漢文帝在宣室尋求賢才,召見了被貶逐的臣子賈誼,賈誼的才華氣格更是無人能比。可嘆漢文帝半夜三更與賈誼促膝長談,討論的不是百姓生計,而是鬼神之事。
【詩歌賞析】
1、對於漢文帝求賢若渴,夜半與賈誼促膝長談的做法,詩人持什麼態度?由此可見本詩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詩人語含諷刺,用了欲抑先揚的寫法。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意,仿佛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和對賈生的讚嘆。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促膝談心,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啊!諷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揚而不能達到此效果。
2、 本首詩僅僅是為了諷刺漢文帝嗎?有沒有深層含義?
明確:此詩託古諷今,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豐富。詩中有諷刺,有感慨。從表面看,詩人是諷漢文帝,實際上是託古諷今,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藥求仙,以求長生,而不問民生疾苦,更難禮賢下士。同時,詩人憐賈誼正是自憐。既表達了對皇帝的諷刺,又抒寫了自己的懷才不遇(教師補充,其實關於賈誼與漢文帝之間遇合的歷史真相,向來多所議論。賈誼年少出仕,召為博士,頗受文帝重視,一年後就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張觸犯了豪強大族利益,又好議國事,批評時政,權臣周勃、灌嬰排擠他出京,任長沙王傅,幾年後仍由文帝召還。後再次被貶,三十三歲而死。其主張在文帝時並非都未付諸實施。司馬遷《史記》中將賈誼與屈原同列,用意在於同情二人懷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於其中。唐人作詩多以賈誼不遇為題,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實,賈誼的主張,大致還是得以施行了的,不能完全說漢文帝對他不好,王安石就在《賈生》中說:「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