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生》李商隱

2021-02-19 綜藝大觀園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酈師來啟蒙,不亦樂乎。」同學們好!我是你們語文啟蒙的酈波老師,今天我們要來講一講李商隱的一篇名作,題目就叫《賈生》。一般我們說到李商隱,都會首先想到他的《無題》或者想到他的《錦瑟》,也就是他的愛情哲理詩,但其實呢,李商隱李義山也寫過很好的詠史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賈生》就是其中一首代表作。詩云:「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首詩其實淺顯易懂,尤其是他的文字並不難懂,所描述的場景則出自真實的歷史,用了漢文帝和賈誼的一段典故。賈誼18歲的時候啊,便因博學能文而聞名於天下,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文帝繼位之後,因為郡守吳公的推薦(賈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乃徵以為廷尉。廷尉乃言誼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及其遠見卓識,就是賈誼的才學、他的遠見卓識。所以賈誼就受到文帝的賞識,被任命為博士,不到一年就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漢文帝十分器重賈誼,提出讓賈誼擔任更高的公卿職位,結果引起一部分朝臣的不滿。在反對者中呢,代表人物不光有為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像宰相絳侯周勃,還有潁陰侯灌嬰,還有時為御史大夫的東陽侯張相如(張相如,漢初名將,西漢開國功臣,跟隨漢高祖劉邦南徵北戰,屢立戰功,在平定陳豨叛亂立下赫赫之功。高祖十一年癸巳封東陽侯,漢文帝時為大將軍率軍擊破匈奴,文帝十五年逝世。)、馮敬(秦將馮無擇之子,秦亡後為西魏王魏豹騎將。魏豹反,馮敬與韓信及曹參率領的漢軍交戰被俘而降漢。漢文帝三年(前177年)拜為典客,四年後,遷任御史大夫,在任時,曾與丞相周勃,太尉灌嬰共同詆毀才子賈誼。後接替郅都做雁門郡守。漢景帝後二年(前142年),匈奴進攻雁門,身為太守的馮敬力戰而死,成為漢匈戰爭期間漢朝陣亡的最高級別官員(前御史大夫)。),他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為由,反對文帝任用賈誼。文帝無奈之下,只得把賈誼貶往長沙了。不到一年,文帝想念賈誼,又把他從長沙召回長安,這也就是詩中所寫到的首句所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宣室求賢訪逐臣」這一句的背景。後來文帝讓賈誼給最喜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當太傅,梁懷王劉揖入朝,結果不小心騎馬摔死了。賈誼感到自己身為太傅,沒有盡到責任,深深地自責,不久,年僅33歲的賈誼就在抑鬱中離開了人世。

事實上,縱觀賈誼的一生,雖受饞遭貶,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建議呢,文帝還是比較重視的,大略也是施行的,其實歷史上很多人都持這一觀點。所以王安石在同名七絕,也有一首詩也叫《賈生》,在這首詩中王安石就說:「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就是說賈誼是受到了漢文帝的賞識,他所獻的謀略實際上大都也已經被漢武帝所採納施行,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們所不能比擬的。換言之,僅選取某一晚君臣佔夢之事來做文章,就判定漢文帝輕視賈誼,恐怕難逃武斷之嫌。顯然王安石是因為自己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所以對於賈誼的看法便又有所不同了。

其實,倘若我們仔細想想歷史上的漢文帝,他其實是一個關懷民生、頗有作為的皇帝,所謂「文景之治」,所謂的盛世,就是最好的證據。文帝或許正是出於對賈生的愛護,不得不把他貶往長沙了。不能因為對賈誼之貶,就因此否定文帝之盛名。因此啊,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也說,「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說的就是把賈誼貶到長沙,其實他真正的內情並不是君主不聖明、不賢明,那麼為什麼李商隱會有詩中這樣的認知呢?他想要表達的意思究竟又是什麼呢?這其實就需要我們去聯繫李商隱的人生經歷,以及他所生活的晚唐社會背景,去探究他內心的隱秘世界了。

對這首詩啊,歷來主流的評論都認為是借古諷今,揭示了李商隱懷才不遇的感慨之情,認為李商隱借賈生之事,不僅表達出對賈生的同情,對漢文帝的嘲諷,這其實只是表面,他更要表達的是借古人論今世的目的,表達出自己空有滿腹才華卻得不到重用的幽怨,力圖使晚唐的在位者,因為這種詠史的感慨而產生警醒。換言之就是說,李商隱在詩中更多的是自憐,是借他人之酒杯來澆自家胸中之塊壘啊。一般的說,你看我們生活中的常情,一個人一旦倒黴了,就會對他所以為也倒黴的人就寄予了更多的同情,所謂同病相憐就是這個道理。

賈誼去長沙,想到屈原也是遭到權貴的讒毀而被貶,最後投汨羅江而死。我們才過端午節,這個大家都熟悉,所以賈誼就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就更加懷念屈原了,他就把自己的這種遭貶的情感寄托在屈原身上。所以南行途經湘江的時候,望著滔滔的江水,思緒聯翩啊,就曾寫下過一篇著名的《吊屈原賦》,文中表明「誼追傷之,因自喻」,這是很鮮明的表達,是說借屈原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命運的坎坷,直刺現實社會的那種「闒(tà)茸尊顯兮,讒諛得志」的不公平現狀,以表達對屈原的崇敬之情,抒發自己的怨憤之意。所以呀,李商隱其實和賈誼一樣的,李商隱自己也是少有才名,更兼有大志,自謂「欲回天地」。但偏偏命途多舛,陷於牛李二黨之爭中屢遭排擠、屢遭打擊,甚至最後潦倒致死,因此不得意的李商隱對他所認為的也是不得意的賈生也就寄予了如此的同情。但是,「自憾悲賈」或者為自己而悲傷是不是就是李商隱的這首作品的終極目的呢?

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題遺山詩》,「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傷古往往是與傷時、傷己緊密相連的,詩人置身的晚唐,皇帝崇佛媚道、煉藥求仙,不理朝政、不顧民生,《左傳》說:「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所以李商隱在這裡借用典故以刺當代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就是另有研究者在《賈生》這首詩中讀到的聲音。

宣宗大中(847年正月—860年十月)元年,也就是公元847年的春天,李黨受到打壓,李商隱身為李黨領袖王茂元的女婿,毫無疑問也要受到打壓,所以和鄭亞一行就離開了京師長安。據他本人的《樊南文集》和《樊南文集補編》所述,他們一行是在那一年的4月28日到達了湖南長沙,因時逢積水在長沙暫留一些時日,這時候李商隱聽聞長安竟要重修天下廢寺,對牛黨在其後的這項決策大不以為然。長沙是賈誼謫居之地,李商隱此時此刻路過長沙,肯定是要借賈生以起意啊,以隱晦的說法,就寫了這首《賈生》詩,其實要表露自己對現實的憤懣之意。

而歷史上在鬼神這一問題上,賈誼其實比文帝走得更遠,這也才可以解釋為什麼一直處於正面形象的賈誼,在這首詩中被李商隱賦予了這樣一種形象。賈誼這個人物啊,在唐人心目中並非懷才不遇的,像李商隱所尊敬的老師、他敬重的老師——牛黨領袖李德裕就稱賈誼是「謀不盡用而身無近憂」。李商隱自己在詩中呢,提及賈誼的時候也說過「賈生遊刃極,作賦又論兵。」(有客虛投筆,無憀獨上城。沙禽失侶遠,江樹著陰輕。邊遽稽天討,軍須竭地徵。賈生遊刃極,作賦又論兵。)。可見他並非覺得賈誼是一個完全不被帝王所用的悲劇人物,《史記》列傳中也說:「後歲餘,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這段記述就說明在答鬼神之事上,賈誼非但沒有諫阻,而且分明比文帝走得還要遠,否則不會是文帝在「前席」的過程中,而自嘆不如啊。

在李商隱看來,文帝君臣之爭於鬼神,並非好事,所以他在詩中以此史例借喻牛黨推動宣宗復興佛教,其實是寄寓了批判精神。這其實表明了李商隱雖然一生不為所用,但他的內心深處卻始終關心社稷,心憂黎民,尤其把鬼神與蒼生並舉,更可以揭示李商隱寫這首詩絕不僅僅是自傷自憐啊!其實並不僅僅是關乎個人榮辱,而是即便終生不被所用,他也要始終心存天下,這才是士大夫的追求、士大夫的境界。

中晚唐的士大夫呢,大多立足 「自內求佛,不假外佛」,這其中最厲害的那就必須得說是韓愈了,而同樣想要警醒皇帝的韓愈在進言時採取的則是另外一種更直白、更不自惜的人生姿態。當年韓愈還曾寫下過一份極為有名的奏疏,名字就叫《諫迎佛骨表》,韓愈為什麼要寫這篇《諫迎佛骨表》呢?就是因為唐憲宗元和14年,也就是公元819年的這年正月,唐憲宗想通過敬佛禮佛來祈求國泰民安、國運昌盛,就讓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把釋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引入宮廷。供奉一段時間之後呢,再送往各大寺廟。這個過程中,各級官吏呀,包括老百姓競相禮拜,一下子就掀起了一場敬佛、禮佛、拜佛的風潮。當時社會上上下下對於迎佛骨舍利是甚為投入啊,有些人甚至是不惜自殘或者傾家蕩產來體現自己的敬佛禮佛之心。對於這件事,既然是皇帝喜歡,而且領導發起,上下也都很熱心,當時的官員就沒有人敢去唱反調。可是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挺身而出,上了這篇頂頂有名的《諫迎佛骨表》,勸誡憲宗理智一些,不要把佛骨舍利引入宮廷供奉。

憲宗接到諫表,看完勃然大怒,為什麼呢?因為韓愈的這篇《諫迎佛骨表》文氣縱橫,寫得太狠了。韓愈在文中就說,自漢明帝時期佛教東傳以來,有腦子的人前後對比一下,就會發現一個極其明顯的事實,就是後來但凡禮佛敬佛的帝王大多都不長壽。而反觀之,在佛教東傳之前,尤其是我們傳統的儒家文明所推崇的上古那些帝王,是吧?炎帝、黃帝、堯、舜、禹,甚至周文王、周武王,乃至周公、召公,這些聖人可都是非常長壽的。可是到了漢明帝的時候呢,漢明帝迎佛,對吧?漢明帝在位不過才18年,其後就是「亂亡相繼,運祚不長」。最喜歡崇佛拜佛的是什麼時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啊,宋齊梁陳,包括當時的北朝這些崇佛拜佛的帝王有哪一個是長壽的呢?唯一的一個例外是梁武帝蕭衍,但就算是梁武帝蕭衍在位48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可謂到極致了吧,但到最後,為侯景所逼,活活餓死臺城。所以韓愈的結論很簡單、很直接而且有效,那就是這些迎佛拜佛崇佛的皇帝都活不長,你要也這樣,恐怕下一個就是您了。這個邏輯太鮮明、結論太恐怖、太直接了,憲宗看的是勃然大怒,當時就要殺了韓愈,後來還是在名相裴度和崔群這些人的一力維護之下,憲宗才稍稍平息了點憤怒。甚至當後來韓愈在潮州上表謝恩,他直接憲宗貶到偏遠之地。到這個時候憲宗已經原諒了韓愈之後,等憲宗回憶起來還說:「韓愈大是愛我,我豈不知」,其實自己也明白韓愈的出發點也是好的,我自己是知道的,但這傢伙反佛的力度太大,當時把我氣的夠嗆。

所以呀,你看,不同的人在表達自己的思想和主張的時候,往往就會採取不同的方式,其實李商隱的出發點和韓愈是一樣的,但是你看,韓愈就非常直接、簡單,甚至有點粗暴。李商隱的方式就更加的曲筆晦澀,是借詠史而發揮對現實的不滿,這種詩句背後、言語背後的深意,恐怕就需要同學們去深深地、慢慢地揣摩和體悟了。實際上李商隱的詩向來曲筆晦澀,他其實不止在這樣的詩中表達隱晦不明,像他的《錦瑟》那首詩,還有他的《無題》系列,更是如此了。李商隱的詩後人非常喜歡,但其中的情感幽微、所言難尋,要說清楚真的是難上加難。誠如元好問所說,「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所以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碰到的李商隱作品時,一定要多多留心,多一分揣摩、多一份體悟,這樣才能得其詩味,才能在詩詞的學習中收穫理解與成長。

溫馨提示:《綜藝大觀園》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相關焦點

  • 詩詞世界||李商隱——《賈生》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
  • 唐詩經典之《李商隱·賈生》賞析
    賈生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隱原文: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9)問鬼神: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漢文帝接見賈誼,「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
  • 每日一詩|《賈生》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前幅純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意。首句特標「求」、「訪」(諮詢),仿佛熱烈頌揚文帝求賢意願之切、之殷,待賢態度之誠、之謙,所謂求賢若渴,虛懷若谷。「求賢」而至「訪逐臣」,更可見其網羅賢才已達到「野無遺賢」的程度。次句隱括文帝對賈誼的推服讚嘆之詞。
  • 《賈生》優秀教案
    (李商隱)。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本來的題目其實叫做「無題」,它屬於李商隱詩歌中的「無題」類。李商隱的所有詩歌中,最富盛名的就是「無題」詩了,在他流傳下來的《李義山詩集》中,以「無題」命名的篇章,近20首之多,許多取篇中或篇首兩字為題的詩,如《錦瑟》等,也屬於無題詩一類。無題詩向來以難解著稱,一部分實寫男女之情,也有一部分別有寄託,或介於二者之間。
  • 古詩詞鑑賞 | 賈生
    此詩是首詠嘆賈生故事的短詩,其著眼點,不在個人的窮通得失,而在於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使其在政治上發揮作用。  賈誼貶長沙,久已成為詩人們抒寫不遇之感的熟濫題材。作者獨闢蹊徑,特意選取賈誼自長沙召回,宣室夜對的情節作為詩材。《史記。屈賈列傳》載: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
  • 李商隱這首詩,只寫了一件事,卻寓意深刻值得深思!
    一起來聽《賈生》:譯文:漢文帝為了求賢,曾在未央宮前殿的正室召見被逐的賢臣;賈誼的才華和能力,確實超群脫俗無人能及。詩名「賈生」,其實就已經點出了主要內容,指的就是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賈誼是漢代非常有才華的名臣,其實在歷史上賈誼被貶的典故經常被文人才子們借用,來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感。但是李商隱的這首詩卻是獨具特色的,他特意選取賈誼自長沙召回,宣室夜對的情節作為詩材。
  • 李商隱三類詩詳解
    李商隱的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時代人民生活極端貧困、政權內部矛盾重迭、危機四伏的現實狀況,特別是通過對詩人自己身世的謳吟,深刻表現出中下層士子的苦悶和悲憤,從而使人們感到一種江河日下、黃昏漸近的時代氣氛。李商隱是一個關心現實政治的詩人,這在他的早年表現得更為突出,如他在十六歲時寫的《安定城樓》: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 李商隱這首詩初讀時覺得平淡,可是細讀後才發現他膽子真大!
    但是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李商隱比較特別的一首詩,那便是他的這首《賈生》,這也是李商隱最大膽的一首詩,在這首詩中他不僅公然諷刺了皇帝,同時還諷刺了當時的社會,所以這樣的一首詩,也是最能夠體現當時知識分子的一種品格,雖然生活在那樣的一個封建時代裡,但是他們對於現實的諷刺,卻是從不退宿,寫得很是生動,也非常的深刻。
  • 李商隱這首詩也是充滿了諷刺,兒時讀來不懂,長大才明白其中意思
    大家對於李商隱最為熟悉的可能還是愛情詩,特別是他那一系列的無題,每一首都是經典,寫得也是無比的深情,處處流露出了詩人一片深情,而這樣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打動我們,從而引起我們情感的共鳴。很多人說李商隱最適合寫愛情,別的詩作他寫不過很多的詩人,其實說這話未免也太片面了,他其它類型的作品,那也是有很多經典的名篇,例如他的這首《賈生》,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寫得也是充滿了諷刺,兒時可能讀不懂,但長大才明白其中的意思。《賈生》唐代: 李商隱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 李商隱主奉祭祀時,寫下一句話,成為絕世名句
    李商隱,字義山,是一位唐朝詩人。在文化功底深厚,和杜牧一起被稱為「小李杜」。李商隱志向宏遠,這和早年生活脫不了干係。他一生渴望做官,以光宗耀祖。但是他深陷牛李黨派漩渦之中,使他官場失意。李商隱被派任為昭州郡守。郡守相當於現在的市長,在當時得負責當地的祭祀。李商隱負責當地的祭祀,安撫人心。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首詩是他當時有感寫作,名為《賈生》。
  • 李商隱寫下一首諷刺詩,大罵皇帝昏庸無能,沒點水平還真看不出來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賈生》,便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筆下的一首諷刺詩。與其他諷刺詩相比較,李商隱這首詩的文辭更犀利,諷刺意味更辛辣,可以說是大罵皇帝昏庸無能。
  • 李商隱很有意思的一首詩,短短4句點到為止,最後7字勝萬語千言
    李商隱卻不一樣,他寫賈誼,不僅結合了自身的命運,還結合了兩朝的皇帝,兩人所處的時代,範圍更加的廣闊,能表現的東西也更多。他選的切入點,也是其他詩人基本不曾觸碰過的,來自《史記》中記載的一段,原文不長,給大家記錄在這裡。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
  • 李商隱用此詩感嘆唐朝式微,有多少人和我一樣,以為是辛棄疾寫的
    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對於李商隱,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愛情詩,什麼"相見時難別亦難",什麼"此情可待成追憶",什麼"心有靈犀一點通"……但是,其實他也創作了很多詠史詩,也關心著家國的興衰榮辱,其中最著名的應當是七絕《賈生》了,"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 李商隱詠史詩的特點
    類似的情況,在李商隱的詠史詩中是很常見的。   二,新穎的角度、巧妙的構思  這是李商隱詠史詩的又一個特色。由於史實的穩定性,構思和角度對詠史詩藝術上的創新和成功影響較大,能見出作者的用心和功力。李商隱詠史具有豐富、凝重的藝術形象,也許與這一特色不無關係。借古諷今,集中地批判了統治者的荒淫、愚昧、無能。《隋宮》借隋煬帝亡國的教訓,為唐末帝王敲起警鐘。
  • 李商隱《安定城樓》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註解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早年因文才深得天平節度使令狐楚賞識,並經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推薦,於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及第。李商隱有政治抱負,所作多抒發時代亂離、人生失意的感慨,還有大量借古諷今的詠史詩和纏綿深摯的愛情詩。藝術上兼長各體,七律成就尤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旨趣幽深,耐人尋味。部分作品隱晦迷離,令人難以索解。與杜牧並稱「小李杜」,又與溫庭筠合稱「溫李」。有《李義山詩集》。
  • 古代志怪故事:賈生
    賈生披上一件,開玩笑說:「今晚上我就出去給寺裡化緣。」夜裡,賈生真的出去化緣了。因為他有風度,善辭令,婦女們都願意施捨,一晚上募集來的銅錢兩個和尚勉強抬回來。次日,他的朋友調侃說:「你的確很稱職!」賈生說:「京城女子漂亮,但是不容偷看,只有和尚化緣時可以隨便看,我替廟裡化緣也是有好處的。」
  • 古詩賞析第三首:李商隱《登樂遊原》
    作品賞析李商隱生活的時代,唐王朝出現了一些迴光返照的氣象,但隨後衰亡加劇,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商隱是晚唐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但因為當時的政治混亂,所以空懷抱負,無處施展,「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嘗開」(唐·崔珏《哭李商隱》),四十多歲就去世了(約813年-約858年)。
  • 李商隱詩詞16首,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李商隱詩詞16首,一首一個千古名句     李商隱,字義山,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他的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一起讀一下李商隱那些纏綿悱惻的詩詞。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原文
    自屈原沈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賈生傳賈生名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徵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 李商隱最著名的十句詩詞,意境朦朧,使人陶醉
    李商隱(812—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與杜牧並稱「小李杜」,與溫庭筠並稱「溫李」。李商隱其詩多憂國傷時之作,詠史詩多託古諷今,擅長律絕,富於文採,意境朦朧,其中無題詩尤為著名,有《李義山詩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