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傑出中華茶人"頒獎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隆重召開。本次推選活動自今年3月啟動,歷時近半年,經過層層評審,最終推選出在地域、領域、行業貢獻等維度都突具代表性的100名"傑出中華茶人"。其中,安徽農業大學王鎮恆教授榮獲"傑出中華茶人(終身成就)"榮譽稱號,夏濤教授、宛曉春教授榮獲科研教育領域"傑出中華茶人"榮譽稱號。
王鎮恆,茶學家,茶學教育家和茶樹栽培專家,原安徽農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農業大學教授,"中華優秀茶教師"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長期從事茶學科研和教育工作,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為中國高等茶學教育事業做出諸多貢獻。主持編寫、出版了第一本高等農業院校茶學專業教材《茶樹生態學》;作為第一主編主持寫作《中國名茶志》,被宣傳部列為"九五計劃重點精品圖書"。他在茶樹解剖、茶樹生態研究方面成果突出,豐富和發展了茶樹高產優質理論;在科技扶貧、指導創製新品名優茶中,取得顯著成效;在茶學、茶文化研究和普及推廣中,成就卓著。
宛曉春,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2年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1985年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獲碩士學位。主持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揭示了茶兒茶素氧化形成茶色素的機理;主持農業部948項目,研建了我國首條炒青綠茶清潔化加工生產線;主持國家攀登計劃項目,探明了茶葉由糖苷類香氣前體水解形成花、果香氣的機理。安徽省首批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被國家人事部記一等功,獲得過安徽省青年科技獎,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振華科技扶貧獎等榮譽。
夏濤,安徽農業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安徽省學科和技術帶頭人、安徽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茶葉加工分中心主任,茶學國家教學團隊、教育部"知名專家和創新團隊"和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主要學術骨幹。主要研究領域為茶葉加工與品質化學研究、茶樹類黃酮物質生物合成機理研究。主持並參與多項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獲高等學校省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四項。曾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安徽省自然科學三等獎、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農業部豐收三等獎、中國茶葉學會科技一等獎等多項省部級獎項。
茶人是茶的創造者、詮釋者、精神傳遞者。自1939年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學科創建以來,在吳覺農、陳椽、王澤農等先輩們的引領下,安徽農業大學一代代茶人們銳意進取,傳承中華茶人精神,傳承老一輩茶人們不求功名利祿,不慕高堂華屋,廉潔自守、無私奉獻的"中華茶人精神",他們心無旁騖、嚴謹治學,為我國茶產業的興旺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同時,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學科也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和安徽省面向世界一流建設學科,依託茶學學科,學校建有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茶葉化學與健康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農業農村部茶葉加工技術集成科研基地、安徽省實驗室等;提出"安徽省政府茶產業振興計劃"並領銜實施,研發和轉化的茶葉清潔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等一大批成果輻射推廣至全國各茶區,為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快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榮獲多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面向未來,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學科將瞄準國際學術前沿,發揮茶學基礎研究和學科體系健全的特色,開展以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為重點領域的重大基礎理論研究與共性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鞏固學科在茶樹次生代謝、茶葉清潔化加工、茶與健康等研究領域的優勢和特色,把學科建設成為國際茶葉科學研究領域一流的研究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聚集和學術交流基地,最終達到引領我國茶學科學技術創新、支撐茶產業健康發展兩大目標。
延伸閱讀:
為高揚自信、誠信、匠心、創新,具有高尚情操的新時代茶人精神,在中華茶人聯誼會成立30周年之際,中華茶人聯誼會聯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共同主辦"傑出中華茶人"推選活動,並與相關社團、院校和研究機構、茶界權威人士等共同成立活動推選委員會,通過公開、公正、嚴謹的評審程序,面向全球推選出在茶業各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中華茶人"100位。
關注"安徽農業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圖片來自安徽農業大學官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