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異地為官制度利與弊

2021-01-16 人民網

原標題:古代異地為官制度利與弊

  西漢時期,「異地為官」逐漸從模糊的傳統變為清晰的制度

  秦漢之前,地方政治中最為悠久的傳統其實是「本地為官」,即國君向天子負責,大夫向國君負責,而人民則向大夫和國君負責,和西歐的封建制如出一轍。

  西漢初年,劉邦從秦朝滅亡中得出錯誤的結論,認為秦亡是由於沒有分封,於是不但沒有強化中央集權,反而大肆分封劉氏子孫。結果是有漢一朝,地方豪強勢力坐大,無論是皇權、勳貴,還是本鄉長官,不但專橫跋扈、橫行鄉裡,甚至有條件、有本事和中央政權叫板,成為西漢政府推行統一政令的嚴重障礙。吳王、楚王等諸侯自不必說,「七國之亂」搞得中央政府風雨飄搖;甚至一個小小的鄉裡豪族、退休官宦都足可令朝廷頭痛。

  漢武帝時期,朝廷採取了幾條策略來對付地方勢力。一是推恩令,通過諸侯國的再分封而將地方勢力由大變小。二是抽離地方精英,使其無法發揮嘯聚一方的功能。特別是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從主父偃建議,「徙郡國豪傑及貲三百萬以上者於茂陵」,極大削弱了地方精英的力量。至於中央派出的地方官刺史所察的六條中,第一條就針對地方豪強而設,所謂「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

  但要做到中央集權的強化,僅憑上述措施還遠遠不夠。同時,在地方本土勢力削弱後,中央派出機構卻成為新地方勢力。如何使這些中央直屬官員保持對地方控制的同時,還能維繫對中央政府的忠誠,就成了一大難題。皇帝必須依賴官僚機構統治地方,但又必須防備它們坐大,這就造就了很多限制性的政治舉措。而「異地為官」就成為中央政府試圖割斷官員與地方勢力勾結、強化中央控制的首選舉措。

  雖然異地為官強調不避本籍會帶來「州郡相黨,人情比周」「瞻徇之弊」等危害,但畢竟異地為官從一開始便是出自統治者的私心,因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是試探著作為一種非正式的用人辦法出現,並非正式制度。依照這種不成文的慣例,親屬不得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部門供職,官員不得在本籍供職。而朝廷用人的主官則通過揣摩聖意,逐漸地強化了「仕官避本籍」的傳統,使得上至郡國守相,下迄縣令、長、丞、尉,均不用本郡國人。

  不過,使這種慣例成立需要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足夠的官員可供調配。因為上至郡守,下至縣令,均直屬於中央政府,只有中央政府能在更大範圍內選擇合格的官吏,有了挑選的餘地和空間,才有可能對官員的任用地點有發言權。否則官員供不應求,哪裡有機會避籍指派呢?因此,漢代皇帝多注重人才多途入仕。察舉科目擴大至包括孝廉、茂材、賢良方正、文學、明經、明法、尤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及其他特殊科目。武帝還曾下詔要求每郡必須舉薦一人,「不舉孝」及「不察廉」的二千石都須受罰。董仲舒做官就是通過察舉。當然,察舉出來的賢良方正未必都擔任實際的職務,多只是先做宿衛之臣。其實際目的則是壯大後備官員隊伍,具有隨時充實地方的人力資源。

  當中央選官的自主性加強,以及中央掌控後備官員的人力資源足夠豐富時,終於帶來「異地為官」從模糊的傳統變為清晰的制度。西漢二百八十餘任郡國守相的籍貫,絕無例外,都是外郡人。刺史五十一任,其中四十五人籍貫可確定不在本州。而東漢則更為嚴格,連妻子的籍貫都要迴避。史弼本應出任山陽太守,但是他妻子的娘家恰好在山陽轄內,於是史弼上書自陳應迴避,被調任為平原相。到東漢桓帝時,中國第一個關於任官迴避的成文法規《三互法》正式出臺。所謂「三互」,即「婚姻之家及兩州人不得交互為官」。《後漢書·蔡邕傳》描述道:「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通過法律明文規定的異地為官制度。

  異地為官制度隨著中央集權的發展而不斷強化,清朝時最為完善

  東漢之後,社會結構分化劇烈、軍事鬥爭放量升級、外族入侵接踵而至,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也歷經變化。但異地為官(或可稱之為「易地為官」)作為有效的中央集權手段,卻被一直保留了下來。當然,作為官員群體本身是不會喜歡這樣的安排的。所以,如何使其被眾人接受,並成為一種正式制度,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其呈現的規律是:只要中央權力上升、權威強化,異地為官制度也隨之強化;反之,地方勢力坐大之時,異地為官原則就被淡化乃至拋棄。這樣看來,異地為官的制度化及其反覆,可被視為中央與地方博弈的結果。

  兩漢時期,地方勢力仍然強大。因為察舉制將選官的權力交給了地方官員,門第族望又成為選官的主要依據,這就形成了一個「你選我、我選你」的小圈子。從此名門望族靠壟斷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的「學而優則仕」成為帝國的統治支柱。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批累世公卿、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權的豪門大族。他們進而在朝廷為官,退而成為地方豪強。此外,秦漢時期的地方長官都可以自闢僚屬,實際上是將地方的用人權交給了地方主官。不過,儘管如此,門第的力量顯然不如周、秦、漢時封建貴族那樣強大。所以高門大族的子弟入朝為官時,還是多選擇服膺中央政府,謹慎地應用異地為官的原則。

  而在魏晉的九品中正制選官制度中,選官的權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被中央收取。即朝廷選擇「賢有識鑑」的官員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訪士人,評列九品,作為官吏除授的依據。「中正」們把地方人才劃分為九個等級,上報給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評價人才的標準包括了察舉制度所規定的內容,但增加了「家世」和「才實」等條目,中正評定士人,家世、才能並重。不過一般來說,中正官一職也多由世家大族所壟斷,因此地方勢力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把持著選官的權力,地方官與豪強的聯繫依舊緊密。

  隋唐以來的科舉製成為異地為官制度發展的重大契機。科舉制的創立明顯抑制了豪門世家的勢力,擴大了官吏來源。與九品中正制不同,科舉制下選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試成績為依據。選官的權力也不在地方,而是全部收歸中央。隨著官員選舉逐漸脫離世家大族的控制,異地為官制度開始愈加廣泛和嚴格地推行。如唐朝的《迴避條例》不許官吏任職本貫州縣官及本貫鄰縣官。隋唐時還取消了地方主官自闢僚屬的權力。「海內一命之官並出於朝廷,州郡無復闢署之事」,所有進入流品的地方官員都由中央政府任用。但問題是,隋朝和唐朝都勤於開邊,任由藩鎮勢力作大,節度使集軍政財權於一身,甚至世襲,如同國中之國,最終成為中央政府的「掘墓人」。

  宋明以後的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強化期。宋對地方勢力的反彈表現尤為激烈,幾乎是全面收回兵權和治權,造成強大的中央政府和孱弱的國家。明太祖朱元璋則將全國分成三大任職區,實行「南北更調」制,即北人官南,南人官北。不過,有個問題是,在異地為官制度下,官員是流動的,地方掾史卻須用本地人。這實際上削弱了朝廷對於地方的控制權。像宋江這樣的「刀筆小吏」,雖是小說家之描述,但也反映了當時本地「吏」欺上瞞下、一手遮天的情形,甚至將異地做官的地方主官也玩弄於股掌之中。

  等到清朝皇權大一統達到頂峰之時,也是異地為官制度最為完善之時。在「迴避本省」的基礎上,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一步規定,「定外任官在籍(原籍或寄籍)五百裡內者(包括鄰省),都得迴避」。乾隆時開始規定祖籍也要迴避。道光年間,戴三錫是北京大興縣人,被授予江寧布政使,就是因為祖籍是江蘇丹徒,所以改調四川任職。在河南內鄉縣,自元大德八年(1304年)到清朝末年,歷任的一百八十多位官員,無一人是河南本地人。在湖北棗陽縣,明清兩代可查的九十七位知縣中,竟然沒有一個湖北人。異地為官制度被執行得可謂徹底。

  異地為官在歷史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卻壓抑了地方活力

  從歷史上看,異地為官是隨著中央集權的發展而不斷強化的。不過,有清一代,當中央集權體制達到頂峰時,也恰恰是地方精英失去活力之時。即便康乾盛世時期,人民的普遍貧困和官吏的普遍腐敗還是令來訪的英國使節吃驚不小。當然,對統治者而言,為防止地方勢力坐大而犧牲地方治理,是合理的選擇。但畢竟,地方精英的抽離、地方治理的衰朽也會帶來嚴重後果。所以,中國千百年來央地關係的兩難是:或者中央集權強化而地方朽化,或者地方勢力坐大而威脅中央。

  異地為官在歷史上強化了中央集權,卻嚴重壓抑了地方自治活力。官員任職於陌生的鄉土,風俗不便、情形不知,甚至語言不通,很難得到當地民眾足夠的信任和威望,必然降低地方治理水平。同時,異地為官對於官員本身的前途來說意味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學者研究表明,有清一朝,江浙新進士被派往西北、西南偏僻之地當知縣的可能性極大,如此既沒油水,且遠離中樞,升遷較難。而陝、甘、滇、黔等貧困地區中進士的士子,則被派往江蘇、浙江、江西、湖廣等富庶之地當知縣的概率極高。這些變易對官員的挑戰太大,困難太多。如梁啓超所言:「以數千裡外渺不相屬之人,而代人理其飲食、訟獄之事,雖不世出人才,其所能得者幾何矣。」

  此外,就算是異地為官,也要隔三差五把你挪一挪,免得任職時間太長根基牢固。這就容易造成官員的無序流動。許多官員剛熟悉情況,不到一年半載就又調任新職,對於地方就是一種折騰。頻繁的官員流動和短暫任期,加重了官員的短視行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皆出於此。至於那些需要花長時間、大氣力才能解決的真正重要的問題,流官們往往避而遠之。

  「異地為官」制度,其實僅僅是中國式中央集權的產物。自秦漢起,中央集權的整體架構一經開創,其他的配套制度也會跟上,異地為官制只是其中之一,即由於熟人社會中鄉土、血緣的重要性,為強化皇權計,迴避本籍成為統治者必然的選擇。其目的是方便朝廷控制官員。但若換一個角度思考,如果民主和法治本身能夠制度化並被徹底地執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效忠對象都是民眾本身,那麼地方官是否忠於中央政府這個帝制時代的最大擔憂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要解決「異地為官」的種種問題,必須跳出選官制度本身來進行反思。

  (作者為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南朝宋)範曄著:《後漢書》,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

相關焦點

  • 假如A股市場實行T+0交易制度,對散戶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證券市場提倡取消T+1改為T+0交易制度已經有好幾年了,近期市場呼籲T+0交易制度的聲音再次響起。近期關於股市準備實行T+0政策起源一篇《證券日報》一篇頭條文章,標題為「A股基礎制度體系日趨完善 「T+0」改革可期」,引發市場關注,都以為A股市場要實行T+0交易制度了。
  • 日本調查高考改革制度利弊 3成大學認為弊大於利
    中國網1月19日訊 據日本NHK網站1月17日報導,關於不斷進行研討的高考改革制度的利弊,NHK以日本全國主要大學共170所學校作為調查對象,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其中半數以上大學稱高考改革有明顯效果,但另一方面,30%的學校稱弊大於利,數據結果處於兩邊倒的局面。
  • 為什么九年義務教育不能恢復「留級制度」?留級,是「弊大於利」
    但是,自從198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後,伴隨著九年義務教育正式實施,留級制度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近年來,一些家長對孩子「考高中、考大學」的想法和心態日益執著,開始呼籲「恢復留級制度」。那麼,為什麼義務教育不允許留級?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弊大於利」。
  • 教育恢復留級制,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從這一點來說,教育恢復留級制確實是利大於弊的。 「留級」制度在九幾年前是一項很不錯的教育。聰明一些的學生考試60分以上的可以按照留級制度可以正常升學,少部分留了幾次也能正常升學,極個別學生怎麼留都考不上60分,就這樣一直被留級。
  • 留學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淺談留學利與弊留學,一個陌生又熟悉的詞彙。之前,總覺得留學家庭非富即貴,海歸總是高人一等。但是隨著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眼界越來越開闊,突然發現,原來留學並不是一間距離普通大眾很遙遠的事情。為了能讓學生和各位家長更了解留學的「本來面目」,我將通過這篇文章淺談關於留學的利與弊。對於留學,很多家長都懷著這樣或那樣的擔心,主要分為以下幾種:第一、花費高很多家庭聽到留學的第一反應就是要花好多好多錢,家裡負擔不起。
  • 寵物絕育手術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這些知識要知道
    很多鏟屎官對自家愛犬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但通常在一個問題上猶豫不決,那就是愛犬應不應該絕育。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讓無數鏟屎官頭痛的話題,相信你看完這篇文章應該有收穫!早早期絕育犬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概率是正常犬的兩倍;早期絕育雄犬和雌犬顱側十字韌帶斷裂的概率分別為5%和8%,正常犬沒有發現這種疾病;早期絕育雄犬的淋巴肉瘤發生率是正常犬的三倍。晚期絕育犬血管瘤的發生概率是正常犬和早期絕育犬的四倍。
  • D站觀點:衡水中學的教育模式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本期議題:衡水中學的教育模式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公開資料顯示,衡水中學2017年清北錄取數為176人。而在當年,清北在河北省的招生人數約為300人(北京大學137人 清華大學錄取數據未知),一所學校佔了全省名額約60%。
  • 中學生拿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曾不止一次聽到有人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張校長,中學生帶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的回答是:弊大於利!
  • 網絡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成都小學生這樣回答
    「網絡帶給我們的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19日上午,一場輕鬆活躍的網絡安全主題活動在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開講,來自學校六年級四班的40名學生在班主任老師苟利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同學們則在辯論中各自闡述著各自對於網絡安全的理解。
  • 大學生兼職是利大於弊或是弊大於利?
    面對大學生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做兼職是利大於弊或弊大於利?兩方面探討一下~一、利大於弊凡事都有利弊,先看看大學生兼職有哪些好處:1.提早接觸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大社會的環境,為以後進入社會做一些提前的心理準備。2.
  • 長遠看似乎弊大於利?
    長遠看似乎弊大於利?在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一些地區的國家還保留著王室制度,東西方都有保留王室的國家,但是在一些具體的規範上面還是有明顯的不同的,比如說歐洲的王室允許女性繼承王位,所以在歐洲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女國王,這些女王同樣也為本國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歷史上非常的出名,就目前來說英國的伊莉莎白二世已經是非常長壽的一位女王了。
  •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怎樣看待這種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了。當然,這裡說的利與弊,不是從祖輩的立場上來看,也不是從父輩的觀點來看,而是從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長這個角度來看;怎樣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身體健康由於年齡段的差異,兩代人經歷的社會背景、生活環境、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的不同,在怎樣教育孩子的態度上必然會有分歧,不僅現在,過去也是這樣,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 古代公平的人才選拔,選官制度已不能支撐,科舉制度應運而生
    而在古代,也有像高考一樣的考試,可以讓寒門弟子通過才學成就自我,那就是延續了一千四百年的科舉考試。科舉考試在古代社會第一次摒棄了貴族勢力的壟斷,公平的選拔人才。而科舉制度的提出,也為中國古代那些輝煌的朝代提供了許多優秀人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吧。
  • 禁止釣魚,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中國古代就有釣魚,但沒有發展出漁具產業。貧窮百事衰,過去生產力不夠,飯都吃不上,哪有人釣魚?沒有釣魚人,又怎麼會有生產漁具的產業出現?現在社會進步了,有何理由禁止釣魚呢?大家認為禁止釣魚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有沒有比禁止釣魚更好的管理辦法呢?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投票,並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本文由蘭姆伽戶外撰稿,我們專注戶外知識乾貨傳播,定期進行漁具知識科普和釣技分享,關注蘭姆伽戶外,將獲得更多垂釣知識。喜歡我們的朋友,歡迎關注轉發!
  • 智慧型手機的利與弊
    智慧型手機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但所有事物都是有兩面的有利就有弊。智慧型手機的利1,智慧型手機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現在不說年輕人很多50歲的老阿姨都知道用手機買東西,點外賣,不出門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 手機「曲面屏」 到底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所以從今年官宣的幾款手機中,我們都可以看得出來,手機的顏值都非常高,並且各個品牌都有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也讓這場競爭變得更激烈了。而今年手機外觀設計都有一個共同點,也可以說是當下流行的一種趨勢,手機的屏幕採用的基本上都是曲面屏,這樣會使手機的外觀看起來更加凹凸有致,具有立體感。
  • 中秋放假兩天利大於弊
    同時,為避免國慶後因調休造成連上9天班的情況,國慶假後,只在10月10日加班。《新京報》9月8日訊。  激動人心的9.3抗戰閱兵假日後,有關中秋國慶假日的話題又熱了起來,尤其是9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節假日安排,中秋假期休9月26日(周六)、27日(周日),更是引起網友們的熱議。人們的議論的焦點是為啥常規的中秋三天小長假變成了兩天,一些原準備回家探親或外出旅遊的人不得不調整計劃。
  •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加裝的難度在哪裡?
    「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是目前整個社會上熱議度很高的一個話題,根據數據顯示,今年參加舊改的小區將會達到3.9萬個,涉及到700萬住戶,那麼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到底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呢?從整體上看如果說從整體上來看,顯然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
  • 洪江區一中舉行 「中學生使用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主題辯論賽
    懷化新聞網訊 4月15日下午,洪江區一中在多媒體報告廳舉行了高一年級「中學生使用手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主題辯論賽決賽。本次辯論賽8名經過層層遴選出的優秀辯手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整個決賽過程精彩紛呈。
  • 賽評 | 高校奉行「績點為王」對學生成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二)
    初賽H組第三場,天大VS人大,高校奉行「績點為王」對學生成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特地選擇了和本當代大學生關聯性最強的一個現實性辯題,因此觀看這場比賽不存在過分的理解困難,雙方的觀點呈現和交鋒也比較清晰,都從不同角度為「績點為王」作了合理的解釋。首先,雙方開出的論點都很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