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邱寶暉通訊員葉文彬)昨日,記者從同安區有關部門了解到,同安、澎湖兩地的歷史淵源頗為長遠,並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據悉,同安還是澎湖居民的祖籍地之一,歷史上兩地交往密切,商貿往來頻繁,還有著極為密切的血緣關係。
澎湖曾隸屬同安縣
據史載,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臺灣尚未設置郡府,僅設有「澎湖巡檢司」,且隸屬同安縣,專轄澎湖和臺灣各事務。明萬曆年間,駐廈門(明清時為同安嘉禾裡)的南路參將兼轄澎湖駐防。據《清史稿》、府志和縣誌記載,清代時,臺灣歸入清版圖後,被清王朝派往臺灣和澎湖接收澎、臺防禦外寇,以及平定盜賊作亂的將領和武官中,同安人就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據史載,此次共有同安籍武職官員51人。此外,參與平定臺島和鎮守臺島軍務的同安籍文官也有2人。
兩地有密切的血緣關係
據介紹,同安與臺灣、澎湖隔海相望,是臺、澎居民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同安與澎湖不但語言相通,民俗相同,氣候相似,地域相鄰,且歷來攀親結戚,男婚女嫁,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同安與澎湖一衣帶水,渡船往來方便,宋元即有同安人移居澎湖。由於地理條件和行政區劃諸原因,明清兩代以來,大批的同安人因軍務、政務、經商和謀生等原因,紛紛前往臺灣和澎湖開拓,並定居繁衍。
據介紹,澎湖群島地處海峽偏東,曾為渡臺跳板,同時是大陸人民最早移居之地。區劃調整前,同安區南部海岸線長達86公裡,歷史上曾出現過幾次民眾渡臺、澎開發定居高潮。
澎湖漢族人口六成是同安人
據施琅奏摺,十七世紀中葉鄭氏復臺前,澎湖移民已有五六千人之多,其中同安籍所佔的人數最多,這些移民有的後來又遷至臺灣。據1926年日據時期的當局統計,澎湖居民中,祖籍同安者高達4.51萬人,佔了當地漢族居民總人口的66.7%。其中,七美村居民全為明代同安浯嶼(金門)移民後裔。而馬公市舊名「媽宮」,即得名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同安移民創建的「媽祖宮」,兩地淵源極為深遠。
兩地商貿往來十分活躍
據同安縣誌記載,明清時期,同安與臺、澎等地的經貿往來十分活躍。同安新民鎮坑仔口的缸、甕、硿等陶器及當時同安馬巷的布匹、鑄鍋等都是通過船隻載往臺灣、澎湖等地銷售,然後商人再從臺、澎運回大米、甘蔗和香蕉等返回同安銷售。兩地頻繁的商貿往來,一直持續到上世紀初的日本據臺,此後兩岸交往和貿易才逐漸減少。從1949年10月開始,兩岸經貿往來基本中斷,直到1987年才逐漸得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