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300本書還是一無所獲?不甘心的他總結出了一套讀書方法論

2020-12-15 隔岸樵夫

現代社會經濟發達,信息爆炸,每年上市的各種新書層出不窮,搞得讀者們眼花繚亂。但其中很多書都只是商務類書籍,功利色彩濃厚,文字間充滿泡沫。對於如何閱讀此類書籍,變成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這類書不像傳統的經典著作,值得我們一個字一個字細細咀嚼。所以我們需要採取一種更加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在這方面,不得不承認,日本人做得不錯。可能是經濟的發達再加上極具匠人精神的民族性格,使得他們比我們更早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推出了很多簡單且操作性強的讀書方法。比如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閱讀》,以及筆者即將介紹的這本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

《實用性閱讀指南》

此書作者大巖俊之,為獨立創業者。曾一年讀書300本,但一無所獲,後來調整方法,終於感受到了求知的喜悅。但即便如此,讀的書也沒有在他身上展現出任何成果。於是再次反思優化讀書方法,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成為了一名研討會講師。

這本書就是他根據自身經驗教訓總結而來,主要針對商務類書籍的閱讀。該書不僅釐清了讀書的一些思維誤區,教會我們提高閱讀效率,而且還詳細介紹了如何做筆記、如何學以致用。下面就從這幾方面給大家詳細介紹下。

一、如何有效率地讀書?

什麼叫有效率地讀書?簡而言之,就是以最小的投資(時間精力成本等)從書中獲得最大的收益。為此,我們就不能按照傳統的閱讀方法來一個字一個字地慢慢品讀。因為對商業類書籍而言,重要的是筋骨,而不是血肉。這些筋骨就是一本書的乾貨。為了找到這些筋骨,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確定讀書目的,帶著問題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總結了閱讀的三種目的,分別是消遣、獲取資訊,和增強理解力。前兩者目的最為常見,也最容易達到,而第三種才是我們談論的重點。但增強理解力只是籠統的說法,還需要進一步深挖,比如說我們看商業類書籍,是想從中獲取何種東西,解決何種疑惑。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視網膜效應」,就是指當我們專注某個事物時,會發現這個事物隨處可見。比如穿上一件特別喜歡的新衣服,會發現街上好多人跟自己撞衫;自己懷孕了,會發現周圍都是孕婦。這個效應表現在我們讀書上,就是當自己帶著某個明確問題去閱讀時,反而更容易找到答案,這樣的閱讀也會更加高效。

2、摘取有用信息,不要試圖全部理解

傳統思維中,看書就要每個字認認真真看,但這套方法並不適用於商業類書籍。因為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只要問題能解決,看多看少倒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需要摘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為此,我們可先閱讀書中的序言、目錄和後記,了解整本書的大概內容,然後挑選重點章節進行閱讀

不過根據作者的自身經驗,書中重要的內容只有20%,而這20%中最重要的也只有4%。換句話說,200頁的書裡面,精華部分可能才4頁。當我們明白這點時,讀書就會輕鬆很多。這時,我們就可以找出書中的4%,集中火力去認真研讀。讀書效率也會高很多。

二、如何做讀書筆記?

當我們剛讀完一本書時,印象會相當深刻,但時間一長,難免忘記。這就需要我們採取一種合適的方式去記錄書中內容和個人感悟,以方便我們隨時回顧和查閱。而讀書筆記就是非常經典的一種方式。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就詳細介紹了讀書筆記的做法。本書的作者也在書中介紹了兩類方法。

1. 基礎方法:做記號、貼標籤,摘錄書中內容並寫下感想。

這種方法一般為我們大多數人所常用。門檻較低,一本書,一支筆,一本筆記本即可。我們可在書中做各種標記,貼標籤,但更為有效的是一邊摘錄書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一邊寫下個人感悟。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手寫一遍的印象肯定會比複製粘貼更為深刻。

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就對這種方法有過細緻的描述,他將其稱為「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摘抄加評論,就好像魚肉夾大蔥的關係。事實上,這種方法並不新穎。錢鍾書在清華上學時就曾在圖書館的書籍上寫寫畫畫。這種方法對讀書確實大有裨益,也被諸多讀書大家所踐行和推崇。

2、高階技能:畫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法就是指將「頭腦中正在思考的內容,以可視化的圖形呈現出來的思考工具」。有兩種製作思路。一種是按照讀書目的來製作,按照「書」、「目的」、「答案」、「總結」四個分支來進行延伸。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幫助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但是無可避免,這樣一番整理,書中的信息就會漏掉很多。

所以我們還可以採用第二種方式,按書本的要點來整理。具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按順序整理書本的各章要點,這種思路基本上與作者的思路一致。第二種則是按順序整理書中自我感覺重要的部分。這時候就完全按自己的感覺走,自由定製,也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

三、如何學以致用?

孔子曾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翻譯過來就是說,把《詩經》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交使節,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們也要學會將書本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唯有行動才是掌握知識的最佳途徑。作者在書中提供了一套自己總結的行動流程。

1、從書本上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必須清楚表明「何事」、何時、多少」,同時從視覺、聽覺、體感三部分想像自己達成目標的樣子,這樣對於達成目標的動力就會變高漲。

2、明確現在的位置,思考與行動目標之間的差距。想像自己多達成10%是什麼狀態,讓自己看得到希望。

3、填補差距的具體行動。按照「怎麼做?和誰做?在哪裡做?何時做完?」給出5個以上的行動方案。從中選出一項行動,要選擇自己最想做的那項行動。

4、將行動細分為明天就能開始的小步驟,確定需要具體實施的事情。挑選出一件實際去做的,然後確定什麼時候做,想像下做成之後什麼心情。

5、將行動告知他人,並付諸行動。可以在社交平臺上宣告,或者告訴身邊的親戚、朋友,這會形成一種自我督促,讓我們不得不去付諸行動。

總結

總的來說,《實用性閱讀指南》正如書名所言,還是提供了很多實用的閱讀技巧和思路,尤其是在思維導圖和將理論付諸實踐的章節,作者就分享了很多自身的經驗和感悟。但不得不說,市面上關於閱讀的書籍實在太多,方法基本上千篇一律。但是這本書在閱讀類書籍中還算不錯,值得讀書不得要領的朋友們一讀。

作者@隔岸樵夫,專注讀書寫作,用文字分享生活,內容涉及書評、影評、觀點文、情感文等。歡迎朋友們的關注

相關焦點

  • 3年讀300本書看書還是翻書?
    2012年10月24日 00:38  稿源:中安在線-新安晚報   分享到:   近日,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芮必峰的一條微博引起了廣泛關注,他給自己所帶的研究生下了3年讀300本書的目標。
  • 每年堅持讀300本書,這3個方法助你培養讀書體質
    日本龍谷大學經濟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卻恰恰相反,他每年工作之餘至少能完成300本書的閱讀,其中還不包括各類報刊雜誌,差不多一天一本。這對於喜歡讀書的原尻淳一來說或許不是什麼難事,但對於厭讀的人來說,一年讀完一本書都是煎熬和痛苦,更別說一年300本。但是沒辦法,對於離開學校的我們來說,想要獲得提高,讀書是為數不多又能自由分配時間的自我提高的方式了。
  • 你也想讀書?2020年,我讀了130本書,總結出這13條心得
    唯有一件事,我雷打不動地在執行,那就是讀書。2017年,我大學畢業,焦慮與迷茫並行。這一年,我看了10多本書。2018年,我返府歸鄉,邊工作邊閉關。這一年,我讀了60多本書。2019年,我嘗試做讀書營。這一年,我讀了100本書,並幫助幾百人養成閱讀習慣。
  • 每年讀300本書的老師們,你們眼睛不會痛嗎?| 硬核讀書會
    讀書是個技術活。就算不吃不喝不看劇不逛街,小新一年也讀不了300本書啊!!!要說一年到頭,最讓小新緊張的時刻,莫過於每年底的朋友圈總結大會。在那漫長的一周裡,小新過得焦慮萬分。學富五車,年讀書破百的大有人在,這位酈老師也是300級別的大神,關心的不僅有滅絕的生物,還有古老的節氣——下面這位總結出五星讀書法的耿老師,每年也輕鬆讀了幾百種圖書。在他曬的圖中,不乏外語書,更是顯示了耿老師專八以上的外語水平。小新對他的欽敬那是有如黃河泛波,一發不可收拾。
  • 我一年讀300本書,你呢?高效讀書,推薦這三步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讀書,作為最有效也最廉價的的獲取新知的方法之一,很多大佬都推崇。巴菲特的孩子笑稱巴菲特是一本行走的書,蓋茨也是出名的愛讀書,每年幾乎都會推薦長長的書單。讀書雖然好,但很多人並不得法。不少人看起來很用功,每天讀書,甚至邊做家務邊聽書,出門也不閒著,做趟地鐵也要聽一本書。雖然每天用碎片時間讀書學習,日程表被安排的滿滿當當,但就是沒什麼效果。一本書讀了前面,忘了後面。貌似讀了不少書,但真到用的時候,只能想起來書名,書裡關鍵講了什麼,腦子裡像隔了一層霧。
  • 讀了100本書之後,我發現這5個「速讀」的方法論
    我讀書是用來吸取養分的,不認真讀完一本書,不管是買的還是借的,就這麼像你那那樣草草翻翻完,能學到什麼呢?話沒有錯,但是我希望有此想法的朋友你有沒有思考過這三個問題:1.一本書自己需要多長時間讀完?A的閱讀速度為一周一本,一年讀52本書,B正在提高閱讀速度,也許早期比較慢,甚至都沒有達到一周一本,但如果他把閱讀速度排在第一位的話,通常一周兩本書是速度者的數值,因此B一年可以讀大概104本書。
  • 讀一本書,只為遇見一行文字
    和朋友聊天,她說最近因為工作原因,需要學習一些與工作相關的知識 ,並且要在短時間內閱讀好幾本書,而且內容都是相當乏味,抱起書就令人昏昏欲睡,看書看得雲裡霧裡,到最後白白浪費了時間,一無所獲,心裡非常焦慮。聽了她的話,不禁想到我們已離開學校多年,不要說學習知識,哪怕是習慣性地閱讀,似乎也少之又少。
  • 你讀的千百本書,不如別人讀的一本書丨讀書,質比量更重要
    一曾經有一位同事,年底總結時說自己今年讀了五十多本書 他聽聞我的話,張口結舌,想了幾秒鐘,也沒有搜尋出一本書名,只告訴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看過就忘了。」 一年讀五十多本書,在閱讀量上,的確超過了公司大部分人,但是,所謂閱讀,若僅僅是停留於表面文字,一頁一頁機械翻頁,所用到的器官只有手和眼睛,沒有大腦的參與,這樣的閱讀有什麼意義呢?
  • 一年讀了100本書了,為什麼生活還是一團糟?讀書要掌握方法
    他在自卑之下開始發奮學習,但是現實給他一個沉重的打擊,他並沒有取得好的成績,反而搞壞了身體。在休學的那一年,他選擇了不斷讀書,在這一年他讀完了兩三百本書。也是在這一年的讀書經歷,讓他明白了兩個道理。第一個是跟人比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你都把命都要比掉了。
  • 一年讀300本書,為什麼還是不會寫?是因為你不會「費曼技巧」!
    我這位學姐的經歷,其實在各類人群當中並不少見,雖然努力的方式和方向不同,但很多人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不能輸出?為什麼已經很努力了,但還是看不到什麼成果?內心很想進步,但卻總是停滯不前?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惑,那麼今天這本《認知覺醒》,應該可以給到你一些幫助。
  • 不愛讀書?怎麼讀?掌握這項能力,你可以一小時看一本書!
    他帶領的華山醫院感染科,連續九年位居「中國醫院排行榜」中國感染病學科榜首,本人更是國內傳染病領域的權威專家。閃耀的學歷,耀眼的經驗,加之在疫情防控期間的權威形象,足以證明他可以比肩鍾南山院士。此時,不禁想起一個問題:你後悔那些年少讀了書嗎?
  • 還在從頭到尾讀一本書?這樣讀書,輕鬆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
    那麼,我們這時候所採用的思維模型僅僅是來源於個人有限的經驗總結。這種思維模型往往具有局限性。第二,從方法流程這個層次來分析。這個砍價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一個談判的方法論,「從腳脖子上砍價」背後的原理,其實就是一套談判的方法論,這裡用到的策略可能就是「獅子大開口」,給談判對手施加強硬的條件,讓對手屈服於自己。這就是從方法流程這個層次來分析。
  • 怎樣拆解一本書,把書讀透?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乾貨讀書筆記?
    後面當我們讀完整本書的時候,整理好了這些內容就是一篇不錯的讀書筆記了。反覆多次閱讀的時候,建議用不同的筆記錄下不同時期的體會和感悟,或者標註好批註的時間。三 把書讀薄, 歸納總結概念和方法很多時候,通過一兩句話,往往並不能很好地概括整本書的全部內容。因此,我們需要根據書籍的目錄,總結歸納每一章節,每一小節的精華部分,儘量用書籍當中的原話來進行總結概括。
  • 讀了100多本書腦子還是很空,我用這3個方法,解決了讀書焦慮
    前段時間讀書,遇到一個問題,我發現幾天不讀書,就感覺腦中空空的,明明之前也讀過不少書,怎麼都不見了呢?原來,我掉入一種陷阱,必須不斷讀書,而且是讀新書,找到觸動自己的知識點,心裡才覺得踏實些,但當手頭的書讀完了,又陷入一種空空然的感覺,需要一本新的書來填充這種知識的匱乏感。如此,周而復始,讓我挺頭大的。我不禁納悶,我讀過的書都哪裡去了?
  • 一本關於讀書的使用說明——《如何閱讀有效一本書》讀後感
    這些原因都是因為我們缺乏讀書的動機或目的性。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我們想從這本書中的收穫到什麼,這本書講的這些內容是不是我現階段想知道的。總是想著「這本書或許有用」「這方面的知識一定有用啊」,然後就買了。
  • 如何通過讀書收穫更多?這七本書,讓寫作成為讀書效果的增幅器
    他說自己在讀完書之後感覺腦子一片混亂,完全想不起來之前讀了什麼。哪怕做了讀書筆記之後,情況也沒有多少改變。這種情況在很多人身上都曾出現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該怎麼解決。畢竟讀書是提升自我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讀完一本書之後對於我們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那就是在浪費時間。
  • 書單推薦——5本書讓你明白如何讀書比讀什麼更重要
    只有懂得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讀書,才能打好基礎,更好更高效地去讀更多的書。我這個書單是有順序的,請按照順序讀哦。01《快速閱讀》克裡斯蒂安·格呂寧中信出版社豆瓣評分 7.9克裡斯蒂安·格呂寧在臨近大學時準備律師職業資格考試期間,因為無法像同學一樣有充裕的時間複習備考,便自己開發出一套高效速讀法
  • 「讀書方法論」主題閱讀復盤:到底哪些讀書方法是對我有用的?
    對於實用類的工具書,相信大部分人還是認同讀書需要方法、需要講究技巧的,但很多人發現:我在公眾號、簡書上看了很多讀書方法論的文章,但是發現還是不知道怎麼做或者根本做不到呀?這其中的原因等下再說,本文是我剛剛完成的「閱讀方法論」主題閱讀復盤,也許我們可以交流一下。
  • 每年讀300本書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去年我按計劃讀了200本書,今年打算上些強度,計劃讀300本,結果由於疫情原因,8月9日就讀完了300本。本文標題叫「每年讀300本書的人,到底有多可怕」,似乎有點自賣自誇了。其實我是想幫你解決一下幾個關於讀書的常見問題,比如:我就想賺錢,讀書對賺錢能有幫助嗎?
  • 運用6+1的讀書方式,年讀300本不是難事
    當《快速閱讀術》的作者印南敦史提出普通讀者一周6本、一個月25本、一年300本這樣的基準,我覺得是可以實現的,因為他給我們做了可操作的讀書計劃框架。這個框架是6+1的閱讀方式。一周6天讀書,一天「自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