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大多數孩子都會玩手機。家長們深知手機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都會控制孩子看手機的時間。
但也有些家長,自己都是手機控,讓孩子也在耳濡目染下,過早學會了玩手機、打網路遊戲。
其實,孩子在玩手機方面表現出的天賦,真不是什麼值得開心的事。假如家長不給孩子正確的方向,還引以為傲的話,那麼對孩子的影響可能很大。
案例:
果果的爸爸媽媽在為人父母之前,彼此很少說話,有時甚至在家中,也是一人一個屋,通過手機發消息談事情。
果果出生後,姥姥姥爺強烈要求果果媽媽認真坐月子、好好休息,可仍然改變不了她邊餵奶、邊跟人聊天刷朋友圈的習慣。
夫妻倆也很清楚,寶寶過早看手機屏幕對眼睛不好,可是果果一歲之後就學會了從大人手裡搶手機。並且不給的話,就大哭大鬧哄不下。
果果爸媽拗不過孩子,只能讓兒子玩,把最初制定的不能讓孩子看手機的計劃,拋到了九霄雲外。
就這樣,果果2歲時,已經對家裡的iPad和爸媽的手機操作十分熟悉。
電源鍵在哪裡,怎樣滑動解鎖,怎樣可以看到他喜歡的動畫片,點哪個圖標可以玩喜歡的毛球遊戲等等,他都了如指掌。
每次有客人到家裡,媽媽都會十分驕傲的讓兒子演示,然後滿面笑容誇果果:「我兒子呀,天生就是個電子產品高手。」
果果的爸爸也是個好奶爸,他每天都會在下班後花一個多小時陪孩子,讓老人和妻子得以休息。
最初,他還能想著辦法陪孩子玩玩具。可是一段時間之後,果果就對那幾個簡單無趣的玩具失去了興趣。
於是爸爸抱著兒子在手機上玩王者榮耀,每天樂此不疲教果果點擊,哪裡可以發出攻擊。偶爾還會讓兒子操作一下,然後給他豎一個大拇指。
幾個星期下來,果果還真是不負眾望,贏得了一場簡單戰鬥。
爸爸喜極而泣,把果果舉過頭頂,稱讚他真是個遊戲小天才。而且一激動把兒子的「特長」發到了社交平臺。
沒想到評論不少,卻沒有誇獎孩子的,甚至有的網友還說:「三觀不正的家長,是親爸爸嗎?」
其實像果果這樣,從小就會操作電腦或手機的寶寶並不少見。因為受各類電子產品的薰陶,再加上家人無意識的培養,也就造就了遊戲天才。
其實,嬰兒生來會自發產生很多的行為習慣,如哭鬧、叫喊、亂伸胳膊、亂伸腿等。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有一部分行為會被保留下來,何去何留,模仿和強化的機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家杜拉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讓孩子觀察大人對毛絨玩具踢打的視頻,然後把小孩子帶到一個放有毛絨玩具的實驗室裡,讓他們自由活動。
結果發現,這些看過視頻的小孩,在實驗室裡對玩具也會踢打。
這便是行為模仿的基本機制,孩子會模仿大人踢打的行為,自然也會模仿使用手機的行為習慣。
而孩子經常看到薄薄的發亮的屏幕,霸佔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就會出現兩種想法。
一是對這個屏幕嫉妒,恨不得搶來扔進馬桶;
二是會特別好奇這個東西有何種魔力,希望自己也可以擁有。
經濟學家斯金納曾提出行為強化機制。
在他的研究中,小老鼠偶爾按壓槓桿,得到了一個食物作為獎勵,這個食物就是對小老鼠行為的強化。
幾次重複之後,小老鼠的其它探索活動就慢慢的消失了,只留下不停按壓槓桿獲得食物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也是被父母塑造出來的,關注和誇獎,就是強有力的催化劑。
如果孩子成功操作手機,被父母視為巨大進步,給予充分肯定,甚至向人炫耀,只會讓孩子以此為榮。
從而,使玩手機遊戲的行為被不斷強化,讓孩子產生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隱性憂患。
0~3歲是孩子人格和行為習慣養成的基礎時期,因此,要從一出生就開始預防孩子手機遊戲成癮。
有的爸爸媽媽們會擔心,別人家的孩子早早都會玩手機和遊戲了,自己如果控制不讓孩子玩手機,落後於別人家孩子怎麼辦?
其實在電子化的社會環境中,在恰當的年齡學習使用相應的電子產品,是非常容易的。需要注意的反而是,家庭環境中的過度薰陶會導致孩子手機成癮。
孩子畢竟還小,過早過多接觸手機或玩遊戲,對視力的發展,智力的全面提升是弊大於利的。
所以,家長有意識減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避免孩子對手機產生過多的興趣,是最基本的做法。
家長可以趁著孩子休息的時候,集中處理工作事務,或可以在有其他人看護孩子的時候,在相對獨立的空間使用手機的各類功能。
當孩子對電子產品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和才能時,家長要停止強化,選擇視而不見的態度,幫助孩子及時剎車。
當孩子自己成功掌握手機操作時,家長會欣喜於孩子長了新本領,是很自然的。只是心裡高興就可以了,不必去誇獎孩子真棒,更不必在外人面前鼓勵孩子展示。
孩子在這方面得不到獎勵和強化,興趣也就會轉向爸爸媽媽正在做的事情,或是其他被充分鼓勵的事情上。
留言板:你同意孩子玩手機嗎?2歲孩子就會玩網遊了,你是誇獎還是反對?
————END————
(文/多平臺原創作者優優育兒樂園。圖/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