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沒寫完,不許出去玩!」這話幾乎貫穿了無數人的學生時代。然而,長沙這位爸爸卻很不一樣,他對孩子說:「在外面玩不夠兩小時,不許做作業!」
長沙有一位與眾不同的虎爸羅格,要求自己的兒子每天必須戶外運動2小時,否則不準寫作業。羅格的本職是一名戶外教練,他深刻知道讓孩子鍛鍊身體的重要性。每天2個小時的戶外運動,大兒子已經堅持了7年。皮划艇、槳板、爬樹、荒野訓練,9歲的羅漢都不在話下。現在,剛滿2歲的小兒子也參與其中。
對於爸爸的另類教育,9歲的羅漢表示,同學們都很羨慕自己,因為他每天都有爸爸陪著一起運動一起玩。羅漢年紀雖小,但已經參加過廣東省天文大會並且獲得了大獎,8歲時就獲得了美國ACA皮划艇協會技能認證,是我國獲得這個技能認證者中年齡最小的。
對於羅格的硬核教育方式,網友們也是評價不一。有的認為和大自然接觸是很重要的教育方式,有的卻認為這樣反其道而行之,是在給孩子增加負擔。
其實羅格培養孩子戶外運動能力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的孩子近視率太高了。2019年,我國兒童的近視率已過半,孩子們年紀不大,卻都戴上了厚厚的眼鏡。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過於依賴電子產品,用眼過度。二是嚴重缺乏戶外鍛鍊。
羅格這個做法,可謂是一舉兩得。在快節奏的城市裡,能讓孩子靜下心來,遠離科技的快節奏,去和自然進行一場親密的接觸,是很難得的。而與自然構建和諧關係的同時,也減少了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避免孩子陷入電子海洛因中不可自拔。
孩子在與自然接觸的同時,也是對能力的一種培養。戶外能力強的孩子與常年關在家中缺乏交際的孩子相比,不論是身體素質還是心理素質,都要來得更強。因此,單單用作業完成了沒去衡量一個孩子的能力指標,是不科學也不合理的。
孩子接觸戶外活動的多少,某種方面也反映出了父母的教育態度。很多人說像羅格那樣的教育方式,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才支撐得住。確實,像皮划艇、荒野訓練這些項目,並非一般的家庭所能接觸,但如果把這些當作藉口,而忽略孩子的戶外活動教育,那麼就是家長的責任了。
能讓孩子得到鍛鍊的項目有很多,最基礎的遊泳和跑步,幾乎每一個家庭都能承擔得起。但很多家長卻不去做,一下班就把手機扔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打發時間。久而久之,孩子們寧可抱著手機打遊戲,也不願多走一步了。所以,孩子們能否得到充足的戶外運動時間,不一定取決於家長的經濟能力,而取決於家長是不是有心。
如今,出生在城市裡的孩子是幸運的,擁有比過去的孩子更優渥的生活條件;但又是可惜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可能會貫穿他們的童年,甚至一生。
一個不曾接觸過自然、被鋼筋水泥包圍的童年記憶是冰冷的。人類從自然中來,終究也要到自然中去。讓孩子們的童年記憶充滿自然的色彩,這是每一個家長都應為之付出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