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沒達到不準做作業
喬志峰
爸爸要求兒子每天戶外玩2小時,沒達到不準做作業。
在長沙,9歲男孩羅漢暑期沒有上補習班,而是學習了各種戶外運動: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羅漢說,為保護視力,父親要求他有足夠的戶外運動時間,「每天不玩兩小時不準做作業」。父親羅格認為,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更重要。(8月26日《三湘都市報》)
戶外活動,不僅可以保護視力,也可以通過運動強健體魄,同時更能開闊視野、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後者往往比前者更能塑造一個人的性格,實現綜合素質的養成。
當很多家長都強壓著孩子進行無休無止的培優、趕著做不完的作業的時候,長沙這位爸爸卻要求孩子出去玩,並且還有時間上的「硬性規定」,顯得頗為另類。
實際上,尊重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愛好、讓孩子快樂地生活,才應該是最正常的親子邏輯。為何現如今「正常」成了「另類」,「不正常」反倒成了常態?從根本上來說,問題當然是出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上。以學習成績為導向的應試教育,原本就具有很強的排他性,「萬般皆下品,唯有分數高」,能提高分數的,都是「好」的;無助於提高分數的,都是「沒用」的。於是乎,無數孩子被強行納入應試教育的軌道,學習、學習再學習,培優、培優再培優,就成了他們的一成不變的生活。
暑期是孩子們最期待的長假,然而,各種培優班、興趣班卻蜂擁而至,成為困擾孩子「歡度暑假」的最大問題。哪怕是《小學生「被上」8個培優班,一天趕場5個無一精通》、《9歲女孩報5個培優班 用眼過度雙眼「暴盲」》等不斷曝出的負面新聞,也阻擋不住狼爸虎媽們給孩子「層層加碼」的衝動。
除了教育體制和大環境,有些家長太過現實的自私考量,也為教育領域的不正常現象推波助瀾。現如今有不少為人父母者,觀念陳舊落伍卻不自知,總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有的還指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為了孩子將來能考個好學校、有一個好「前程」,她們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讓孩子提高學習成績上,甚至不惜為此壓制孩子真正的興趣和天性。殊不知,如此一來,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家長自己也因此疲憊不堪甚至疲於奔命。應試教育讓家長迷失了方向,家長的迷失更加劇了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威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有些家長真的應該放慢自己的腳步,好好反思一下:用剝奪孩子快樂的方式來追求所謂的「成功」,值得嗎?我們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成才,最起碼讓他們做個快樂的人?
所幸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變得更加開明,開始具備更為科學的教育觀和育兒觀。期待有更多的家長能夠也「另類」起來,轉變教育理念,主動摒棄應試教育的功利性,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創造更寬鬆的環境。如果本文開頭提到的「另類虎爸」越來越多,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教育理念和教育環境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