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玩兩小時不準做作業」
你見過家長對孩子提這樣的要求嗎?
你沒有看錯
這是近日在網上
引發熱議的一個話題
湖南長沙的一位老爸羅格
對9歲的兒子羅漢
提出硬性要求
每天要有足夠的戶外時間
「不玩兩小時不準做作業」
因為羅漢十分喜歡水上運動
羅格為兒子選的
大部分都是與水相關的項目
在嘗試皮划艇後
羅漢又選擇了漿板
羅格表示
漿板比劃皮划艇更能舒展自己
兒子十分喜歡這個項目
羅格介紹,兒子羅漢兩歲多就開始慢慢接觸戶外活動。他發現,兒子上學後戶外活動時間減少,不利於視力,於是做了這個大膽的決定。如今兒子已經掌握了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各項技能。
羅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保護孩子視力的同時,也能讓孩子更好地感受自然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父親羅格的做法贏得了許多網友的稱讚。在如今手機、遊戲、補習班充斥滿孩子們的休閒時間的當下,羅格卻格外重視陪伴孩子參與戶外運動。每天兩個小時的戶外運動,按理說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但如今卻變得很珍貴。
01
在大眾的認知裡:玩物喪志,孩子學習才是正業,玩兒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表現。
有位幼兒園老師曾經提到過自己的經歷,新生入學那段時間,總有家長問老師:「幼兒園具體教些什麼?不教寫字嗎?是不是整天都在玩兒?」
一聽孩子在幼兒園的主要活動是玩兒,家長們就開始擔心。但事實是,孩子在玩耍中所學到的東西遠遠超出家長的想像。
羅漢的成績雖然不突出,但一直能保持中等成績,也沒有偏科,更優秀的是,他現在可以連續遊泳5個小時,曾參加過長沙市紅十字會溺水救援演習,是市內第一個具有皮划艇協會認證的小學生,還參加過天文比賽。
玩耍,看起來是沒有意義的折騰搗亂,但對於孩子的成長卻非常重要,它是每個人童年時期不可缺少的一項學習活動。
02
美國作家理察·洛夫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中曾提到,在一次與兒子的交流中,兒子問他:「為什麼你的童年比我的更有趣?你們可以在林間奔跑,可以在樹屋附近捉迷藏,還可以騎馬穿過沼澤?」
兒子的問題讓他陷入了沉思。兒童天然親近大自然,但如今科技在進步,自然在後退。於是他提出了一個裡程碑式的概念——「大自然缺失症」。
它不是一個醫學名詞,但卻引發了全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持續關注。科學家們紛紛提供證據,認為由於缺乏與大自然的接觸,如今的孩子出現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包括兒童肥胖、注意力缺陷、多動、孤獨、抑鬱、哮喘等。這種「去自然化」的童年,造就了作家三毛筆下的「塑料兒童」——從小被電視、可樂、零食、動漫包圍,只知道上課、補習,對室外遊戲、夏夜星空、月光下的山巒毫無興趣。
魯迅在《風箏》中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在遊戲中,孩子可以從中獲得情感、認知、社會性、意志、人格等方面的發展。
走出家門,遊戲使他們融入自然,孩子在遊戲中可以自由地變換動作、自由地重複感興趣的活動,從而提高身體素質。
同樣,遊戲也使孩子們融入集體。會玩兒的孩子,是不會缺少朋友的。遊戲裡有規則、有合作、有競爭、有妥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更好地學會交往。在玩樂中,通過和同齡人的接觸,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創造力,讓他們學會如何應對挫折、克服困難等等。
如果孩子從小就開始和電子產品、網路遊戲打交道,家長別抱怨孩子沉溺虛擬世界,因為他們沒有見識過大自然的美妙之處。如果生活中有比網路遊戲更好玩的事情,就算你給他手機和電腦,他也不會沉溺其中。
孩子在想像力爆棚、好奇心充分、創造力強的階段,不能總讓他宅在家裡,多帶孩子出去玩耍,才能夠滿足其這些能力的發展。
03
除了支持孩子玩以外,父母最好還要陪著他一起玩兒。
孩子玩耍的開端,是來自親子互動。比如我們熟悉的雙手掩面躲貓貓遊戲,嬰兒被逗得哈哈大笑,這是因為他感受到了玩耍的愉悅。和孩子一起享受玩耍的快樂,不僅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還能在玩耍中教育引導孩子,寓教於樂。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更要重視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不要把陪伴孩子當作一種任務,更不要隨便應付孩子。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都會盡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顧右盼,讓孩子感覺是在應付差事,而不是高質量的陪伴。陪伴的時候,請放下手機和工作,全心全意加入孩子的遊戲,並儘量多帶孩子去戶外玩耍。
梁文道在《悅己》中如是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在家長看來,玩遊戲就是「看起來無用」的事,但正是這些事,可以激發孩子終生受用的各種潛能。
玩和學並非彼此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很多時候的玩耍其實也是一種學習。
願每個孩子的童年都能擁有最純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