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二戰日軍軍糧神秘面紗,葷素搭配還很有營養

2020-12-19 歷史皇太后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始作俑者之一,日本在整個戰爭中留下的大多是醜陋、殘暴的外在形象。對待戰俘和平民的殘忍程度,甚至令殺人不眨眼的納粹德國軍人都感到不寒而慄,用「惡魔」一詞來形容二戰時期的日軍部隊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了。

雖然在戰爭中,日軍並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精彩戰役,但在後勤補給方面,日軍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尤其是在軍糧方面,精細程度絲毫不比美軍的後勤補給差,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日軍在二戰中的夥食到底怎樣。

一、從精米到米麥混合的主食

眾所周知,作為東亞國家的日本,一直以來是以稻米為主食。而當中,又以精米為最佳。所謂的精米,指的是去掉糠皮和糊粉層的大米,口感細膩。古代日本由於農業技術比較落後,糧食的產量不是很高。普通百姓為了養活家庭,主要以糙米為食,糙米由於只舂過一次,口感較粗,質地緊密,飽腹感很強。

而作為統治階級的少數貴族、大名和一級武士,卻十分喜歡吃精米,對糙米這種「低賤的食物」十分厭惡。直到18世紀日本國內水稻大規模豐收,糧食出現了過剩的現象,將糙米製成精米的現象開始普遍出現。一時間,普通百姓和武士也開始大規模食用精米,原本受歡迎的糙米變得無人問津。百姓甚至給精米起了一個十分好聽的名字「銀舍利子」。

雖然精米口感甚佳,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由於缺少糙米中的維他命、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長期使用精米會造成嚴重的營養缺乏,容易患上腳氣病。這種疾病跟人們眼中熟知的腳氣所不同,是一種因缺乏維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嚴重者會因為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由於古代日本醫學技術落後,許多知名的貴族和大名都因為腳氣病而去世。

而作為保家衛國的軍人,自然而然地對精米有著異乎尋常的喜愛。海陸空三軍士兵均喜歡食用精米,所以腳氣病在軍中十分普遍。由此引發的非戰鬥性減員事件令日軍高層十分頭疼。

直到1922年,慶應大學醫學院助教授大森憲太證明腳氣病源於缺乏維生素B1而引發後,日軍曾下令軍隊人員完全禁止食用精米,改成食用糙米,卻遭到了士兵的強烈反對。出於無奈,日軍下令禁止官兵以精米作為主食,每天吃的精米中,必須加上百分之三四十的糙米或者大麥。

1938年4月,日本陸軍制訂的《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上規定,每名日軍的主食定量為:精米660克+精麥210克,接近一公斤。

二、琳琅滿目的副食品

為了符合本民族的飲食習慣,日軍在副食品選擇方面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作為主食的替代品,餅乾和壓縮乾糧成為了日軍軍糧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最初的餅乾是從美國進口的民用餅乾,但由於過於乾燥,不易運輸,口感較差等原因,日軍官兵普遍對其深惡痛絕。

後期日軍為此進行了改良,用歐洲麵粉代替了美國麵粉,使口感上有了很大的改觀;在口味方面,加入了芝麻、米粉、土豆粉等原料,更有利於士兵快速恢復體力。日軍製作的餅乾,每塊100克左右,6塊為一天的主食量,戰時包裝為60塊一鐵箱。

壓縮乾糧也是日軍在二戰中的一個最新發明,由於研發時的技術難題,該食品直到1931年才正式定型。主要原料是脫水膨化糙米,這種糙米無需燒煮,澱粉含量高且易於保存,是很好的主食替代品。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味道,需要和其他食品一同食用。此外日軍還研發了營養口糧,用於彌補短時間的體內熱量消耗,一塊的熱量高達600卡,吃10塊就可滿足任何的熱量消耗。

光吃主食沒有肉怎麼行?日軍在軍糧中也添加了鮮肉和肉罐頭,以滿足士兵的口舌之欲。戰鬥中的日軍,只要靠近補給線或佔領區,基本上都有穩定的肉類來源。這些肉不是通過劫掠獲得,就是通過「購買」的方式得到(用遠遠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買走,或是給沒用的紙票)。豬牛雞鴨魚都可以吃到,種類可謂五花八門。

當沒有新鮮的肉類時,肉罐頭就成了唯一的脂肪來源,它易於保存和運輸,雖然口感不如鮮肉,卻具有很高的熱量和蛋白質。最早日軍也是從美國進口牛肉罐頭,但由於味道偏鹹,不符合日本人偏甜的口味,因此跟餅乾一樣不太受士兵的歡迎。

因此,日軍研製了符合本國士兵口味的罐頭,起名為「勝利大和煮」,在保留牛肉的同時,加入了胡蘿蔔、土豆、牛蒡、砂糖、日式醬油,受到了官兵的一致好評。除了牛肉罐頭以外,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罐頭。比如兔肉,馬肉,魚肉等等。一般一個罐頭內容納肉150克,正好是一天的分量。

此外,肉乾和雞蛋也是日軍的副食品,肉乾包括牛肉、兔肉和馬肉。此後取消了馬肉,增加了鯨魚肉、沙丁魚肉、鱈魚肉、烏賊肉,以30克為一份。雞蛋由於不方便運輸,以在當地掠奪為主,煮熟後攜帶,每人1-2個。

蔬菜方面,日軍也是下足了功夫。同新鮮的肉類一樣,新鮮的蔬菜也是日軍通過「購買」和劫掠獲得,以白菜、蘿蔔一些易保存的蔬菜為主。由於環境技術所限,日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蔬菜罐頭,當沒有新鮮蔬菜時,醃菜和乾菜成為了唯一的蔬菜來源。其中以澤庵類醃菜、梅幹和福神漬為主,澤庵類醃菜就是日式醃蘿蔔,口味偏甜。福神漬是以蘿蔔、茄子、劈刀豆、藕、瓜、紫蘇、蕪菁七種蔬菜加醬油、砂糖、味啉製成的,類似於八寶醬菜。梅幹就是青梅加鹽醃製而成,有解毒、防治腳氣病的功效。

而乾菜是將蔬菜完全脫水後製成,適合攜帶。日軍的乾菜經過味噌汁的調味,不僅可直接食用,也可以煮熟後搭配主食食用。種類有十幾種之多,可謂異常豐盛。

三、嗜甜如命的軍隊

喜歡甜食,一直都是日本人身上一個重要的標籤。各種各樣的糖果、和果子、甜點都是日本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即使在戰爭時,對甜食的執念也絲毫沒有任何減少。

日軍軍糧中,甜食種類很多,有奶糖、水果糖、巧克力、果凍、柿餅、煉乳、羊羹等等。這些甜食是由國內的糖果巨頭——森永和明治提供給前線的士兵,這些糖果用料考究、味道上乘,還針對天氣情況添加了不易受潮融化的成分。這些糖果用鐵盒進行包裝,每個鐵盒重1斤。後來為了便於攜帶,以紙盒包裝,一份為幾天的量。

羊羹起源自中國,其後再傳入日本而成為當地的傳統點心。初期,羊羹的確是一種加入羊肉煮成的羹湯,再冷卻成凍佐餐。後期羊羹傳至日本,但在鎌倉時代至室町時代佛教的禪宗傳入,由於僧侶戒律不能食葷,故羊羹亦慢慢演化成為一種以豆類製成的果凍形食品,口味也開始變得多種多樣。

四、調料、飲品一樣都不可少

有了各種各樣的食物,調味品也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因素,日軍為此也做足了充分的準備。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味噌,在戰時最開始以70公斤為一桶來運輸。此後又改成15公斤的小桶來運輸,緊急情況下還有速溶味噌粉、塊狀味噌、罐頭味噌等不一而足。醬油也從開始的15.5公斤的大桶裝盛,演變成醬油粉和濃縮醬油。

醬油粉採用罐頭包裝,裡面一般裝有4袋750克醬油粉,或者5袋600克醬油粉;濃縮醬油是固體醬油,也是以罐頭裝盛,每個罐頭重423克,一箱裝32罐。因為罐裝易攜帶,它是一線作戰時候主要使用的醬油。食用時候,只要用水化開就成為液態醬油。鹽和砂糖也是以方塊狀來進行運輸,鹽每塊10克,砂糖每塊4克,一包4塊。

在飲品方面,日軍所喝的茶跟普通百姓的一樣,都是綠茶,每天定量為3克,分量很少,幾口就可以喝完。酒比較特殊,僅向關東軍和嚴寒地區駐紮的士兵供給,以清酒為主。平時極少飲用,一般只在慶功會和過節期間才飲酒。除清酒外,日軍還供應啤酒、威士忌,汽酒,葡萄酒,杜松子酒等,但次數有限;蘋果汁,葡萄汁,桔子汁等飲料士兵也都可以喝到。

結語

通過前文的敘述,戰爭中的日軍軍糧除了種類繁多、做工講究外,還充分適應了本國士兵的要求,打造了不亞於美軍的一套後勤供給系統。雖然在戰爭後期由於補給崩潰,出現了補給中斷,甚至斷炊的情況,但日軍在戰爭前夕的糧食供給依然可以說是可圈可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鑑。

參考資料: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軍隊》

2. 《惡魔的飽食——近現代的日軍軍糧》

3. 《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

4.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後勤一覽——日本篇》

相關焦點

  • 揭開二戰日軍食物的神秘面紗,葷素搭配也很有營養
    對待戰俘和平民的殘忍,連殺人不眨眼的納粹德國士兵都不寒而慄,用"魔鬼"一詞來形容二戰期間的日軍再恰當不過了。雖然在戰爭中,日軍沒有太多精彩的戰鬥,但在後勤補給方面,日軍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在口糧方面,精準程度絲毫不比美軍的後勤補給差,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二戰中日軍的糧食到底如何。
  • 二戰日軍軍糧「大和煮」,內容變化就能看出日軍「氣數已盡」?
    比如有些朋友就從某部影視劇中展示的一個日軍所吃的號稱是「牛肉罐頭」,但實際上雜糧和牛血的混合罐頭的情節,推斷出這是在戰時氣數已盡,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據悉,日軍所吃號稱是牛肉罐頭的食物其實叫做大和煮,這是日本人仿製西方的飲食結構研發出的一款意在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食物類型,因為日本以往都是以素食為主,但國門洞開後他們發現西方人都身強體壯,於是合理推測這是因為西方人喜愛吃肉食,攝入的動物蛋白更多,營養更豐富,於是便效仿西方進入肉食時代。
  • 二戰各國的軍糧對比,戰爭勝負不言而喻
    ,日軍的軍糧內容包括:精米660克(約等於13兩)精麥210克(約等於4兩)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60克醬油0.08升味增75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菸20支。 眾所周知,在作戰時期由於巨大的精神消耗和體力消耗,所以對於士兵來說營養的補充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吃不飽飯哪有力氣打仗,對於日軍來說,這份食譜如果能夠保持也僅僅是勉強夠用而已,所以日本當時還花大價錢購入了美國的牛肉罐頭,牛肉具有極高的熱量和蛋白質,能夠及時補充所需。
  • 細數二戰時期的「軍糧」都有啥?
    可如此殘酷的戰爭之下,各國的軍隊最擔心的卻並非是戰事問題,而是如何可以不吃軍糧、今天的軍糧是用來餵豬的嗎等等貌似「無釐頭」的問題。各國的軍糧真的這麼難吃嗎?今天小編就來帶你一起扒一扒,二戰時期各國軍隊提供的「超級」軍糧,到底都有啥?
  • 二戰軍糧比拼:沙漠中不忘意面的義大利軍隊,強大供給能力的美軍
    1937年,美國的霍梅爾食品公司首次生產了「斯帕姆午餐肉罐頭」,二戰爆發後,美國軍需部看中了這種廉價的午餐肉,將其作為美軍主力制式罐頭,而一罐普通牛肉罐頭的錢可以造三四罐午餐肉罐頭,因此「斯帕姆午餐肉」的供給十分之充足,美國大兵們的一日三餐裡都有它,一年到頭下來美軍上下也都吃吐了,統帥艾森豪也向霍梅爾食品公司的老總吐槽了這種食物。
  • 納粹德國的戰鬥軍糧大揭秘,真的是葷素搭配還有足夠營養嗎?
    作為後勤補給當中的重點,軍糧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德軍在二戰中的夥食。看一看德軍的口糧是否也像他研發的武器一樣,在戰場上「無人匹敵」呢? 一、離不開的麵包 跟蘇軍一樣,德軍在二戰中的主食也是麵包。以黑麥麵包為主,此外還有麵包幹、罐頭麵包、餅乾麵包等。
  • 二戰美軍後勤補給有多強?看看他們都吃的什麼,眾多國家士兵羨慕
    二戰中,美國之所以能取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還依靠其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中國有句古話是這樣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確實在戰場上不僅僅武器裝備很重要,糧草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士兵吃飽了才有力氣去打仗,所以美軍士兵在執行任務時都會帶上充足的乾糧,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每名士兵日均卡路裡的攝入量可以達到日軍的兩倍,足以看出二戰期間美軍的後勤補給的多麼強大,那就讓我們了解一下二戰期間美軍的夥食。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揭開神秘面紗
    90年積澱 17年籌劃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揭開神秘面紗首展當日,達·文西手稿受到觀眾熱捧來源:美術報 2016-9-17 崔豔 駱陽 劉垚夢  90年積澱,17年籌劃,幾代清華人努力的夢想終於實現——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於9月11日向公眾開放。
  • 青羊區萬花公園揭開神秘面紗
    青羊區萬花公園揭開神秘面紗 #source#2019-08-09 01:24:40.0民生·提醒   ■天府早報記者 趙霞  「出門就有這麼漂亮的公園,換做以前是根本不敢想像的。」家住青羊區蘇坡街道的陳先生感概,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位於蘇坡街道的萬花公園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為青羊再添一景。一園多景步步生景  全新打造的萬花公園芳草如茵,曲徑通幽,成片的鮮花點綴在蜿蜒的綠道間;乾淨整潔的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處處彰顯人性化設計……花園待驗收移交後便可正式面向居民開放。
  • 揭開事業單位面試那層神秘的「面紗」
    各位小夥伴們請不要著急,今天我們的專家就帶領大家一起來揭開「面試」這層神秘的面紗。面試與筆試完全不同,筆試是考生對著「試卷」答題,而面試則是考生對著「考官」進行口述答題或操作,因此面試不僅僅是考察考生的專業能力水平,更是考察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臨場應變的能力。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準備哦!
  • 二戰時期日軍罐頭裡究竟裝的什麼?竟然過了半個世紀還能食用!
    我們看過很多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中,繳獲的日軍的物資裡面,總會出現大量的罐頭,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在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為什麼要生產這麼多罐頭?對八路軍來說日軍的夥食標準是非常好了,這些罐頭裡面裝的都是些什麼?我們來一一揭曉。在兩軍交戰期間,軍需歷來是重中之重,士兵沒吃飽怎麼有力氣上陣殺敵。
  • 揭開神秘面紗……
    >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經過兩年緊張建設目前創新港科研教育板塊已經完工並將在九月如期投入使用讓我們一起揭開創新港科研教育板塊的神秘面紗吧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基地使用|2019年9月面積|159萬平方米.相當於9個西安北客站
  • 午餐肉的來歷:原來是軍糧,美軍二戰吃膩卻風靡世界80年
    人只有吃飽喝足才有足夠的體力從事各種勞動,並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樣,在戰場上,士兵們只有吃飽肚子,才有足夠的力氣和敵人拼殺。在抗日戰爭中,我國軍隊往往要集中四五倍的兵力才能圍殲成建制日軍部隊,這裡面固然有火力方面的差距,其中人的體力差異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由於飲食差距,當時的中國士兵普遍營養不良,想要和精壯的日軍士兵肉搏,就得依靠兵力優勢。
  • 常州太湖灣露營谷揭開神秘面紗
    中國江蘇網訊 集房車宿營、生態遊樂、農趣體驗、拓展基地、格子吧街商業區等設施於一體的太湖灣露營谷25日在江蘇常州揭開神秘面紗,盛情邀約戶外愛好者休閒體驗自然之美。  露營谷住宿單元有營地房車、帳篷酒店、木屋別墅、奢野帳篷和戶外帳篷等,其中款式新穎獨特的蘑菇屋,讓遊客置身於童話世界。
  • 記者為您揭開神秘面紗
    記者為您揭開神秘面紗 2020-12-16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虛擬考古體驗館在成都揭開神秘面紗
    肖雨楊 攝新華網成都12月3日電(記者童方)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體驗神秘南宋古墓剛剛開啟的感受,參與考古騎兵遊戲……12月2日,一家虛擬考古體驗館在成都開始試運行,通過虛擬體驗方式讓公眾認知考古、了解歷史。這個位於成都市人民南路上的虛擬考古體驗館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設運行,是一個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通過虛擬真實產生三維空間的影像,以供公眾參觀的數位化體驗館。
  • 《到香港讀大學》揭開香港八大院校的神秘面紗
    《到香港讀大學》揭開香港八大院校的神秘面紗 2014-07-01 15:04:09作者:責任編輯:王珊珊   中新網7月1日電 近年來,到香港讀大學已成為國內一個熱點話題,每年均有眾多省市高考狀元放棄內地名校
  • 走進生產車間 揭開冰淇淋加工的「神秘面紗」
    自從有了抖音,想必大家又多一個「剁手」的理由。近日,一款網紅椰子灰冰淇淋開始火了起來。隨著天氣漸熱,冷飲需求量大增,而冰淇淋以其冰爽、香甜的口感,成了不少消費者夏季降暑必選的冷飲之一。在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的當下,冰淇淋如何贏得人們的喜愛呢?
  • 揭開乳酪麵包的神秘面紗
    點擊LEE烘焙美學關注此公眾號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揭開乳酪麵包的神秘面紗這裡有記載甜蜜的回憶,也有過往瞬間凝結的感動。無數美好而甜蜜的製作過程,讓一瞬成為永恆!
  • 誰家軍糧最奢侈?俄軍每天喝茶,法國軍糧能換3箱美國軍糧
    在中國古代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充分體現了在打仗的時候,士兵後勤生活保障的重要性,畢竟只有士兵有吃的情況下才能夠有力氣去戰鬥。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家對於士兵的軍糧都不同。二戰時期的義大利軍隊簡直就是當時一個奇葩的存在,雖然義大利軍隊裝備著先進的武器,但是他們的戰鬥力卻不強,這源於他們不想打仗,從他們的紅酒箱比武器還多就可以看出,義大利人將戰場過成了度假勝地的感覺。並不是任何國家的士兵都能享有義大利士兵的待遇。在二戰時期中國士兵連飯都沒得吃還別說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