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巖波新書精選出版:日本作家們的「低處高思」

2020-12-13 澎湃新聞

最近,新經典出版公司引進了日本巖波書店的十三種圖書,通過五年時間的翻譯、編輯,合稱「新經典·巖波新書精選」。目前已上市七卷:《過勞時代》《格差社會》《京都》《日本的誕生》《日本的漢字》《日本的神話》《日本文化關鍵詞》。其餘六卷,將在2019年夏全部出齊。

12月15日下午,「新經典·巖波新書精選」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辦。巖波書店總編輯馬場公彥、新經典文化副總裁猿渡靜子、《日本文化關鍵詞》作者藤田正勝和中國社科院學者李文明,出席了發布會。

在東京都千代區的神保町車站旁,有一棟名為「巖波書店」的八層建築聳立於此。每天早上,店員會在宣傳牆上張貼新書推薦的海報,在門口的書架上放上幾本製作精美的雜誌和宣傳冊,供路人免費取閱。1913年,32歲的巖波茂雄離開自己執教的神田女子學校,創立了這家書店。起初,巖波書店只是一家舊書店,主要以低廉的價格販賣收購來的二手書籍。經營一年後,巖波書店出版了夏目漱石的新作《心》,從此名聲大振。他們的招牌原是夏目漱石親筆題字,不幸在關東大地震時,遭遇大火燒毀。現在,巖波書店的商標則是以米勒的經典名畫「播種者」為底稿進行雕刻加工而成的。這正契合了巖波茂雄說過話:「吾乃播撒學問及識見藝術的投遞員、灑水夫。」

1938年,巖波茂雄對獨斷專行的軍國主義感到不滿,決心用書籍的力量來抵抗日益猖獗的軍國主義思潮。當時,巖波茂雄深受一名在瀋陽努力推行醫療普及的愛爾蘭醫師感動,遂將他的回憶錄《奉天三十年》翻譯出版,從此開啟了「巖波新書」的歷史

所謂新書不是相對於舊書而言,新書是日本的特殊的出版形式,新書最大的特點是「小而緊湊」,字數上大概十萬日文字左右,通俗易懂。

知日學者劉檸介紹,日本的出版之所以做大,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出版的標準化,「日本出版物主流開本有三種,一種是單行本,這個是我們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包括簡裝本跟精裝本;一種是文庫本,中國人常常把它叫做口袋版;一種是新書,它只比文庫版稍微細長一些,這也是一種主流的開本。其中,新書正是1938年,由巖波書店的老總首創的。巖波新書按照不同的出版年代分成四個系列,分別為綠版、黃版以及新紅版和老紅版。在日本有一個說法,說新書是教養之書,實際上用日語的說法叫做教養之託付。對於主流知識社會發生的作用之深刻,由此可見一般。可以說,新書文化是日本現代知識社會一種非常有力、有效的支撐。」

活動現場

巖波新書:起於對侵華戰爭

的反思

巖波書店總編輯馬場公彥介紹,巖波書店現在已經有140名員工,出版總量超過35000冊,每年出版400多冊。巖波茂雄曾題寫:「低處高思」,這個意思就是生活要樸素,但精神要高尚。

他也介紹了「巖波新書」為什麼會在80年前誕生於日本,這跟侵華戰爭有密切關係。1937年7月7日發生了七七事變,侵華戰爭爆發,巖波茂雄先生非常擔憂日軍侵華的惡劣行為,新書就是在那個時候發行的。「巖波新書」是站在抵抗此時籠罩日本的國粹主義和帝國主義式思考、向廣泛國民推廣科學性或世界性的看法、省思和批判日本對華軍事行動的角度出發的。

「巖波茂雄先生說,我願意堅持這種隨著世道變遷而不動搖的態度。不用說古典的出版,還要給國民灌注順應當代時局的知識……在此我擔憂哪怕現在中國民眾甘於文化水平落後和生產能力低劣的狀態,倉促臆斷中國人即是如此來建立日本人獨有的中國觀就是很大的錯誤,真是後悔不及遺毒後世的事……他當時已經出了巖波文庫,這是1927年的事情,那個時候巖波文庫的出版就在於古典的出版,所以巖波文庫裡面的實際內容都是東西的經典,古典,相反,巖波新書就是給現代人提供現代教養的意思。」馬場公彥說。

馬場公彥還介紹道,現在的「新書」是怎麼樣的?「新書」的任務在現在沒有改變,還是發揮學術精華,準確報導,充噹噹代課題之間的橋梁。 「新書」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讓當代人獲得「教養」(中文意思「素養」),培養一般讀者的理智。「巖波新書」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都有涉獵,封面設計樸素大方,價格便宜,200頁左右,而且所有的書都是新作,只要幾百塊錢(日元),也就是一碗拉麵的錢。

日本文化的自畫像:新、惡、無常、花、風雅

本次出版的巖波新書之一的《日本文化關鍵詞》的作者藤田正勝談到自己的新書。

他談道,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主要想找到「日本文化的自畫像」,「文化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實不光是文化本身非常重要,異文化,即不同文化與不同文化的相遇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遇到異文化的時候,最初會驚訝於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然後才進一步的理解不同的文化。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現代,大家所關心的是對經濟利益的追逐,這會在各種場合下產生差距、階層對立、衝突。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也會互相批判,比如不同民族之間、宗教之間、膚色之間、性別之間、政治見解之間等等,在異質性的世界,人們排斥他者,誹謗他者,局限在自己的身份認同裡面,這是目前的一個風潮。我們現在要逾越這道鴻溝,我們想試圖從文化方面,從文化的對話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從這個觀點出發,我想首先鄭重對日本進行一個自我的認識,為日本文化畫一個自畫像。我總結出五個:新、惡、無常、花、風雅。在這些關鍵詞中,我們去體會他們是如何做詩歌,如何思考自己人生,人生的目的又是如何,人應該怎樣像人那樣地生活,從這些疑問出發來尋找日本的文化。」藤田正勝說。

《日本文化關鍵詞》中,藤田梳理了日本文化史上從西行的「新」、親鸞的「惡」、鴨長明、吉田兼好的「遁世」、世阿彌的「花」、松尾芭蕉的「風雅」到西田哲學的「無」的思想這一發展脈絡,並提煉出這些各個時代的日本美學思想背後潛藏著的深層意識——「無常」的觀念,而這正是佛教的重要概念。以松尾芭蕉為例,他是江戶時期著名詩人,他追求的美是人與自然共同共生,從自然尋找人的生活方式的風雅的美,松尾芭蕉用他的作品解讀風雅之美。在他的俳句中,有兩種「寂」的心境,一種是閒寂,一種是枯寂。他從別的很多人那繼承了一些美的思想,他想從古樸的美、閒寂的美中創造美的延伸意義。

「新經典·巖波新書精選」(前七冊)內容簡介

《過勞時代》 (日)森岡孝二

從歐洲到美國,從日本到發展中國家,人們曾經期待的「休閒型社會」並未到來,「過度勞累的時代」卻開始了。為何生產力在發展,人們卻越來越疲於奔命?物質享受越來越豐富,業餘時間越來越少。其根源在於社會結構還是個人心理?貧富差距、交通安全、性別歧視……過勞現象折射出現代社會的諸多問題。本書從全球化、信息技術、消費社會、管制放鬆等角度,分析了「過勞」背後的社會動向,指出現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徵,並介紹了荷蘭、美國以及日本等國家為解決「過勞」現象而作出的嘗試。

《日本的誕生》 (日)吉田孝

有文獻可考的日本歷史長達一千六百年。關於其歷史的開端,今天我們只能從中國史書和東亞各國的古代文獻中略窺一二。本書從「日本」國號入手,按照從「倭」到「日本」的發展脈絡,講述日本作為一個國家誕生的過程。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發現金礦、引進姓氏制度、建立律令制、佛教傳入、創造假名文字等大事件,對日本的歷史進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東亞各國的交往——文化交流、貿易往來、交戰與聯盟,塑造了早期日本國家及其民族的特性。今日日本與周邊國家的複雜關係,其原型便誕生於這段古老的歷史。

《日本的漢字》 (日)笹原宏之

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為了翻譯西語,創造出新的漢字詞彙,後來又傳回中國,成為今天我們的常用詞。在日本,漢字的形態豐富多樣,有無人看懂的「幽靈文字」,有特定階層使用的語相文字,也有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個人造字,還有廣告招牌上的藝術字……日本文字學家笹原宏之通過大量的數據統計、資料搜集和田野調查,帶領我們走進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文字世界。

《格差社會》 (日)橘木俊詔

父母的職業決定子女的職業、父母的收入決定子女的收入、父母的階層決定子女的階層,寒門再難出貴子?私立學校貴族化、公立學校精英化;職業教育缺失、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年輕人沒有存款、老人養老金杯水車薪;人人平等的機會被剝奪——教育、就業等各個方面的不平等與階層差距都在擴大。日本經濟學學會會長,用翔實的數據揭示了一直不受重視的年輕人失業、女性貧困、老年人無依無靠等格差社會的嚴峻狀況,並提出解決之道。作者不拘於經濟學家的立場,以人文主義的關懷,試圖為弱勢群體發聲。

《日本的神話》 (日)阪下圭八

不同於華夏民族發達的史書寫作和理性文明,日本人直到戰前還相信神話中的記載是真實的歷史。而本書將神話看作文學作品,介紹了其中最有趣的部分,探索了其背後隱藏的歷史事實。民間傳說、詩歌、戲劇,神話的文體多種多樣;世界的起源,英雄的傳奇,天皇的「族譜」,神話的內容包羅萬象。這是一個由綺麗想像構築的世界。崇拜太陽神的民族雖多,女性的太陽神卻很少見;創世之神雖然必不可少,男女一對的卻很稀有;浪漫奔放的愛情故事雖多,兄妹姐弟通婚的習俗卻很獨特;現代日本人拘謹內向,古代神話中卻充滿露骨的性暗示。大和先民被茫茫大海包圍,逐漸發展出獨樹一幟的島國文明。今日我們目之為怪的現象,或許便紮根於這段獨特的歷史之中。

《日本文化關鍵詞》 (日)藤田正勝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中國文化向來強調人的一生要立功立德、出仕受祿,而對終要面對的「死亡」多避諱不談。在禪宗思想中,生即是為了死,生死不過是循環往復的過程。在日本文化、宗教、藝術、思想領域,禪宗的「無常觀」浸透尤深。鎌倉歌人西行面對血海屍山詠出了花月之美;南北朝歌人吉田兼好厭倦名利風雅後嘆「物皆幻化,何事暫住」;能劇大家世阿彌探討能劇藝術與人生時說:「花將萎,方為有趣」……這是一部關於「無常」的日本文化史,作者藤田正勝從幾個關鍵詞巧妙切入,向我們展示了日本歌人、俳人、僧禪對於生死的思考,詮釋了日本文化的真義。

《京都》 (日)笹原宏之

京都是一部活生生的「日本史」。漫步於京都街巷,我們能從棋盤格的城市格局中看到平安貴族對大唐的嚮往;在六波羅看到《平家物語》的遺蹟,轉過街角,又在銀閣寺的茶室裡發現茶道與花道的起源;而在醍醐寺,櫻花下依然縈繞著豐臣秀吉未做完的夢。神社、寺廟、庭院、泉池,京都的美,不僅在於風景的美,更在於歷史的厚重。本書從歷史學家的眼光出發,以時間劃分空間,以空間展現時間,在不同的地點,探尋不同的歷史。土生土長的京都人、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教授林屋辰三郎,憑藉對京都的熟悉和熱愛,為我們解讀京都人的堅韌和京都文化的包容。

相關焦點

  • 研究與觀察 | 日本巖波書店的發展經驗及其對我國學術出版的啟示
    概括來說,在百年發展歷程中,巖波書店始終以學術出版為根基,堅持做精品、做貼近大眾的讀物,以引領思想潮流為己任,並以此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品牌價值。同時,巖波書店也不斷革新,積極融入數位化、國際化的時代潮流,將其經典、高質量的內容資源與新的出版形式相結合,使傳統的出版資源煥發新的生機。
  • 日本學者、巖波書店總編輯馬場公彥:我相信書籍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
    「我作為一個編輯,希望在面臨新的時代課題時,建立一個方法論,所以會組織各種專業人士,採用出版方式來回答這些新的課題。巖波書店的出版精神就是把最高水準的學術成就普及給大眾。」這其實也是巖波書店一直以來的主張。巖波書店是日本著名的綜合性出版社,創立於 1913 年。
  • 巖波書店前總編輯:日本出版界有什麼經驗值得中國借鑑?
    12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在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舉辦了《播種人:平成時代編輯實錄》的新書發布會,巖波書店前總編輯馬場公彥、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裡和知日作家劉檸,與大家談了談巖波書店的出版經驗。對於中國來說,日本的經驗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劉檸認為,巖波書店作為日本的百年老店,在學術、文化的策劃及其推進、呈現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雖然巖波茂雄不是一個思想家,但他是一個左翼知識人。他打造的巖波書店,通過巖波文庫、巖波新書等方式,扮演了思想的幕後推動者的角色。
  • 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新書出版,以中文寫作回望「平成30年」
    以中文寫作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又出新書了,《再見,平成時代》近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明仁天皇繼位,以「平成」作為新年號。2019年,明仁天皇退位,以「令和」作為新年號,結束了日本為期30年的「平成時代」。
  • 2019年,這些新書值得我們期待
    此前廣受讀者歡迎的《我們如此熱愛格倫達:科塔薩爾短篇小說全集》(第四輯)將由新經典引進,此前新經典已經出版了科塔薩爾短篇小說全集的第一到第三輯,分別為《被佔的宅子》《南方高速》到《有人在周圍走動》。廣受期待的《博爾赫斯全集》(第三輯)也將繼續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將包括《布斯託斯·多梅克紀事》《想像動物志》等作品。「卡爾維諾系列」之中的短篇集《馬可瓦爾多》也將繼續由譯林出版社引進。
  • 日本巖波書店多年來首次從中國引進圖書版權《查醫生援鄂日記》在...
    近日,《查醫生援鄂日記》日文版(書名:武漢支援日記)由日本巖波書店正式出版發行。此前,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已通過視頻方式,與巖波書店「遠程」籤署版權輸出協議,正式授權對方出版《查醫生援鄂日記》的日文版。據悉,這是日本最負盛名的出版機構——巖波書店多年來首次從中國引進圖書版權,也意味著將使該書日文版進入日本出版業的主流發行渠道,將抗疫的中國經驗和中國的抗疫精神帶給更多的日本專業人士和普通民眾。《查醫生援鄂日記》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主編,該院呼吸科醫生、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查瓊芳撰寫。
  • 中國一線醫生撰寫抗擊新冠肺炎日記在日本出版發行
    《查醫生援鄂日記》日文版出版發行。仁濟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3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3日獲悉,由中國一線醫生撰寫的抗擊新冠肺炎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日文版由日本知名出版機構——巖波書店正式出版發行。
  • 新經典文化副總經理猿渡靜子:新經典產品線構建和經典書打造
    十一年來新經典的圖書品種並不多,在銷的動銷品種只有1000多種,因為我們一直想把書做得更紮實一些。2011年新經典出書品種360種,新書大約160種,再版書200多個品種。2012年我們出版將近400種,總碼洋6億元人民幣。新經典取得今天這樣的成果,除了運氣好之外,還因為每個細節都充分做到位。一直以來,我們比較驕傲的是每年都有一本文學書亮點能成為出版業的話題。
  • 美國華裔作家莫利人新書《四季花開》出版
    中國僑網4月12日電 美國華裔作家莫利人的新書《四季花開》日前由中國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遊讀會全球推薦。兩場新書分享會於5月11日晚上在上海浦東五峰書院、5月12日下午在上海書城舉行。莫利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移民美國,曾任美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主流報刊的記者、專欄作家、主筆、社長,以及美國海外電視臺節目主持人、記者、副臺長等職。現為美國海外電視網總編輯,美國《僑報》園藝版專欄作家。《四季花開》是一本全面介紹園藝種植、栽培、普及護理的書。
  • 專訪丨馬場公彥:公共知識分子文化在日本為何會消失?
    文庫和新書為何會成為日本的文化潮流?巖波書店是一家擁有百餘年歷史的出版社,按知日作家劉檸的說法,這是一家相當於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和新華書店的總和的出版社。它以學術圖書為出版中心,並為日本的出版文化創造了文庫本和新書本兩大類圖書,將前沿的學術成果普及給大眾,並承擔著思想文化的「播種人」的角色。
  • 「愛心樹」引進日本繪本作家吉竹伸介代表作
    本報訊(記者丁楊)日本知名繪本作家、插畫家吉竹伸介的繪本代表作《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吧》(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已由新經典文化旗下童書品牌「愛心樹」引進推出,同時還推出這位作者的《好無聊啊好無聊》《脫不下來啦》《揉一揉啊捏一捏》等繪本佳作。
  • 書業訪談錄|馬場公彥談日本出版業:疫情與未來
    新冠疫情期間,馬場公彥滯留日本的家中,給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學生們上網課。馬場公彥出生於1958年,是日本的戰後一代。他畢業於北海道大學文學部,並獲得了東洋哲學專業碩士學位;2010年又獲得了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
  • 東野圭吾「神探伽利略」系列新書《沉默的旅行》10月將於日本出版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呂婉婷)據日本文藝春秋出版社消息,東野圭吾「神探伽利略」系列新書、長篇小說《沉默的旅行》(沈黙のパレード)將於10月11日在日本正式出版。這是「神探伽利略」系列小說6年以來首次出版新作。
  • 【扎魯特正能量】扎魯特旗作家新書《圍獵天下》出版
    【扎魯特正能量】扎魯特旗作家新書《圍獵天下》出版 2020-05-24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這些新書值得我們期待
    葡萄牙作家、諾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的《裡斯本之圍》也將由新經典文化引進,小說講述了一個荒誕的故事,一位抄寫員將歷史記載中的「是」都改成了「不」,一場文字遊戲改變了歷史。此前新經典曾引進了薩拉馬戈的《失明症漫記》與《復明症漫記》。值得補充的是,中信大方也將出版葡語作家安東尼奧·安圖內斯的作品《世界盡頭的土地上》《審查官指南》。
  •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新書發布:經典與紀實重磅登場
    對於上海譯文出版社來說,2019年是重溫經典、致敬經典的一年,而且,它以閱讀讓讀者以全球化的視野面向當下的世界和我們身處的中國——多位世界級作家諸如菲利普·羅斯、海明威、杜拉斯的作品全集出版在即,三位翻譯大家錢春綺、榮如德、李健吾的譯文作品集也將陸續面世;以《魚翅與花椒》為代表,2018年被讀者熱議的譯文紀實書系在2019
  • 新經典2017年重磅新書 · 5月嚴選
    新經典2017年重磅新書·五月嚴選,從一本新書開始,不恥於做初學者。by 蘭川© Yasmine Gateau▌文學隨筆類《活著》定本·25周年特別修訂版餘華  著新經典  出品《活著》是當代作家餘華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人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一生
  • 2019年北京圖書訂貨會現代出版社五本新書發布
    本網訊(記者 常湘萍)1月10日至12日,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現代出版社舉行了《光榮與道路》《熊班長和熊小兵》《羅指揮:兒童如何學音樂》《新概念作文大賽20年精選》《心•境》五本新書發布會。
  • 日本經典繪本引進中國
    安野光雅作品  本報訊(記者陳熙涵)「六一」前夕,享有50年聲譽的日本經典繪本系列《兒童之友》,由南海出版公司引進面市。此次推出的《兒童之友》叢刊,旨在精選《兒童之友》50年來最優秀的繪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