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抑雲音樂」已經成為了B站年輕人高頻使用的調侃名梗時,離開聚光燈很久的蝦米,以一種真正讓人壓抑的方式重新獲得關注:1月5日上午, 蝦米音樂宣布播放器業務將於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
從傳聞變成了現實,又一款關乎一代人青春記憶的軟體黯然離場。不管忠實用戶有多麼不舍,對於蝦米音樂來說,這似乎早已被認定為一個「該來的時刻」。許多人總結了蝦米的死因:戰略失誤、版權失守、用戶萎縮、創始人離局……蝦米曾經被認為是在合適的時機做了合適的選擇,但事後來看,即便是選擇委身阿里巴巴這樣的巨人懷抱,也最終沒有逃脫「香消玉殞」的悲劇命運。
如果從1999年九天音樂、星空等國內最早一批數位音樂網站開始算起,數位音樂在中國已走過21年。早在2013年,蝦米就已是擁有2000萬註冊會員的音樂社區巨頭,它不僅是音樂愛好者的家園,更處於國內音樂平臺中高居鄙視鏈頂端。許多時候它甚至被認為是一代人的音樂啟蒙——在蝦米,專業度極高的音樂風格分類和推薦邏輯,幾乎成為了聽歌者的音樂科普來源。
相比其他平臺能夠輕鬆聽到的抖音節奏神曲,或者通過「你的好友愛聽什麼你就愛聽什麼」的算法來推薦,蝦米的推薦模式更多傾向於推薦大家並不了解的那10%,一些獨立音樂人和小眾歌手因此有了更多曝光機會。但在後來,競爭對手不惜重金投入版權,以用戶上傳歌曲這樣的P2P模式為生長基因的蝦米模式本身就失去了先機。
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通知要求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傳播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之後,騰訊音樂開始成為音樂曲庫和版權合作中的佼佼者。誕生於2013年的網易雲音樂,這一年拿下了1億用戶,2016年,其付費會員人數同比增長超過9倍,成為音樂平臺的後起之秀。而那一刻的蝦米音樂,儘管已經被阿里收購,卻並未成為阿里的戰略重點。陷入版權困境的蝦米在阿里收購網易雲音樂之後,並未得到本質改觀。彼時阿里音樂的重心,更多放在了高曉松的阿里星球上,處境尷尬的蝦米,事實上已經被戰略放棄。
當然,這些發生的種種,不過是成為了壓垮蝦米的一根又一根稻草。從今天回看,蝦米的死亡幾乎是無可避免的。中國網際網路荏苒近三十年,我們已經見證了許多這樣的離開。當知乎被嘲諷為成了凡爾賽文學的聚集地,B站從邊緣小眾走向了華爾街眼中的中國版「YouTube」,那些曾經小而美的平臺無外乎三條路徑:一條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商業化,而商業化所內涵的大眾化天然就是對小而美的背叛;一條是徹底投入巨頭的懷抱;最為尷尬的是第三條,也就是蝦米的結局。
當我們跨過上一輪商業模式創新的浪潮,在當下網際網路這片紅海之中,曾經的一個個不同的島嶼已經被資本連接成為了廣袤大陸,放眼望去,我們的衣食住行,無處不是巨頭的身影;即使是精神消費如閱讀和音樂,也已經全部為巨頭所把持。
這種由巨頭操持的數位化生存的另一面,是網際網路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商所展現出的寡頭傾向——大樹底下,寸草不生,潛在進入者、可替代產品的生存空間日益變得逼仄,維持一個健康業態所必需的「生物多樣性」受到的威脅日益明顯,用戶的選擇權被悄悄剝奪。
事實上,巨頭們通過壓倒性的資本力量殺死一個個「小而美」競爭對手的背後,是創新激情和創新動力悄然喪失。面對常規性威脅,它設立了牢固的創新防火牆,也擁有了讓新玩家消失於無形的剿滅機制。
站在這個角度看,蝦米音樂其實給正在進行的網際網路反壟斷浪潮做了一個悲壯的註腳。而對於正在被網際網路巨頭養成的年輕一代趕下鄙視鏈頂端的小眾文藝青年們來說,今天或許只有飄忽不定的阿北和他的豆瓣,才能成為這片廣袤網際網路大陸中最後的精神孤島了。
來源/經濟觀察報
內容來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