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20社」(ID:quancaijing_20she),作者:豬九誡,36氪經授權發布。
阿里巴巴的大文娛業務,從來沒有真正證明過自己。
因此,當媒體曝出,阿里旗下的蝦米音樂將於近期關停(蝦米音樂在去年夏天被劃到了阿里創新事業群,但無論是從屬性還是歷史上看,我們仍視為文娛業務。拒絕抬槓),儘管蝦米音樂官方對此表示「不予置評」,但仍然有越來越多蝦米用戶真情實感地向這個軟體告別。當然也是時候告別了,據全現在向業內人士求證,蝦米音樂最快可能下周就將正式關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線音樂的戰場上,重要玩家只剩下騰訊和網易兩個,但體量不成正比,實際上騰訊已經全面勝出。
誰殺死了蝦米音樂?市場上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高曉松害死了蝦米音樂,他搞的「阿里星球」吸走了原本應該屬於蝦米音樂的資源。還有一種說法,騰訊音樂收購海洋音樂(酷狗、酷我母公司),是蝦米音樂倒下的關鍵。
這些說法顯然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
從時間節點上來說,蝦米其實不是死於今天,而是死於阿里放棄版權大戰之時。阿里不願意繼續燒錢和騰訊打版權大戰,就意味著蝦米其實已經被阿里放棄,死掉只是時間問題。
阿里為什麼會放棄版權大戰?其實不是燒錢燒不過騰訊,而是騰訊率先找到了能夠賺錢回血的商業模式,否則就算是巨頭也撐不住無限期投入。
當年在線音樂行業展開版權大戰,阿里騰訊都在持續燒錢。而雙方能力的分水嶺,則是全民K歌的出現讓騰訊音樂形成商業閉環、獲得造血能力, TME(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得以率先在紐交所掛牌。
另外,在阿里嚴酷的競爭環境中,一旦對手出現了比較大的贏面、甚至是己方的勝利還不夠顯著,就很有可能被否決、被放棄,轉而採取各種取巧的方式來尋求生存的縫隙。以一個龐大的帝國而言,這樣的管理方式是高效的;但以一個網際網路公司而言,留給阿里的問題其實是,你究竟願意為創新付出多少代價?畢竟,有一些殘酷的戰役,就是需要殘酷的代價。
2014年,全民K歌正式推出,並憑藉著QQ和微信的社交關係鏈快速崛起,迅速超越唱吧成為市佔率最高的在線K歌軟體。2018年TME上市的時候,全民K歌已經是騰訊音樂最賺錢的業務。財報顯示,騰訊音樂2018財年總營收為人民幣189.9億元,其中社交娛樂服務及其他業務134.5億元,佔總營收比例高達70.9%。
據2018年TME招股書數據披露,2018年Q2騰訊在線音樂用戶付費率為3.6%,社交娛樂用戶的付費率為4.2%;在線音樂業務付費人數2330萬人,移動社交娛樂付費人數950萬。看起來,賣數字專輯賣單曲的付費人數要遠超K歌業務為代表的社交娛樂業務,然而在客單價上,社交娛樂業務卻是音樂付費的10倍。
在TME上市前兩年(2016Q3-2018Q2),其在線音樂業務的ARPPU(單付費用戶月平均收益)從8.6元提高到8.7元,兩年增長了一毛錢。相比之下,社交娛樂業務的ARPPU則從100.7元提高到111.8元,兩年增長11.1元,不僅客單價高,而且增長快。
所以從商業邏輯上來說,其實蝦米音樂死於沒有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也即是死於全民K歌的出現。全民K歌造血,可以讓騰訊音樂一直把版權大戰打下去,形成正向循環;而沒有造血能力的阿里音樂,打版權大戰就是在扔錢進無底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於騰訊來說,這種燒錢佔領市場實現版權壟斷,並在佔領市場的過程中找到變現模式的經歷,已經不是第一次。
當年QQ作為一個全民的社交軟體,其燒錢速度同樣恐怖,不管融多少錢,投進去就沒了。所以,當時QQ其實是個想賣都賣不出去的軟體,因為燒錢太厲害了。
QQ什麼時候確定了是可以活下去的呢?就是找到了「QQ秀」這種全民付費的盈利方式,讓燒錢的服務費不再是無底洞。值得注意的是,如今騰訊音樂的董事長湯道生,就是當年QQ秀產品中心的總經理。
和阿里形成對比的是,騰訊音樂一開始就決定要買全版權,用版權打下一個壟斷的基礎。這就像當年QQ一樣,殺死了市面上幾乎所有的社交軟體,最終實現壟斷。騰訊音樂有了全民K歌,就像當年QQ有了QQ秀,在有了堅實的經濟來源後,版權大戰就變成了一個「你出兩百萬,我出一個億」這樣的碾壓性遊戲。
版權大戰在明面上,以相互授權的方式終結。2017年9月,國家版權局因版權問題約談騰訊音樂、阿里音樂、網易雲音樂、百度太合音樂的主要負責人,最後以網易雲音樂與騰訊音樂相互授權音樂作品,達到各自獨家音樂作品數量的99%以上而告終。
但實際上,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說,剩下的1%才是關鍵,「比如曾佔網易雲一半以上流量的周杰倫,在被迫下架後影響難以估量。」
而在去年5月的Q1財報電話會議上,網易CEO丁磊也曾就音樂版權壟斷指控對手,「一些公司控制市場,每年版權的租賃成本被抬得很高,對整個中國的在線音樂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
有意思的是,在大家幾乎絕望的長視頻領域,騰訊同樣找到了賺錢之道。財報數據顯示,去年騰訊視頻虧損30億,愛奇藝和阿里大文娛虧損都超過100億。優酷在體量上已經落後於騰訊視頻和愛奇藝,但是虧損能力卻和愛奇藝相當。
2020財年阿里大文娛虧損111億元,其中優酷是最重要的虧損來源。來源:阿里2020財年報告
最重要的是,騰訊視頻正在找到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今年虧損可能會進一步收窄,甚至實現整體盈利。
這個商業模式,來自於新的收費模式和飯圈經濟。去年年底,騰訊視頻開始嘗試推行付費點播。一部《陳情令》,點播費收益超過1億元。據一名騰訊內部人士透露,今年的《三生三世枕上書》收益或能超過《陳情令》。今年以來,騰訊的所有新劇都已經開始收費。
更重要的是,以《陳情令》為代表,騰訊視頻實現了「明星工業化」,從選秀出道、劇集走紅到後期商業價值維護,騰訊視頻或許已經摸索出一條可複製的明星生產路線。比如在肖戰身上,從劇集點播,到主演演唱會、粉絲見面會等活動,騰訊挖掘出了很大的商業價值。
從蝦米的困境,我們其實也能看出一些阿里做新業務、尤其在面對新業務的頹勢時的慣性思維。作為一家和騰訊體量相當的巨頭,阿里總是試圖繞正面戰場,通過遊擊戰來解決問題,而對於巨頭來說,這是很難實現的。
例如全民K歌佔領市場後,其實阿里也想做一個屬於自己的全民K歌,就是「唱鴨」。但這個定位於「自彈自唱」的小眾產品,在今年6月也就是上線一年後,用戶量剛剛破千萬(早在三年前,全民k歌的用戶數已經達到4.6億)。
阿里在正面戰場失利時,經常會收縮投入、轉換方向,試圖通過「遊擊戰」來避讓正面戰場的不足,於是乎就在產品策略上去追求「小而美」的東西,在市場空隙中生存。從蝦米(實際上蝦米本身就是一款服務垂直需求的小眾音樂社區型產品)到A站,都不難看出這種策略的痕跡。
阿里做不好文娛,或許還是一個難以論證的結論,但是遊擊戰一定不適合巨頭。遊擊戰只適合小公司,在競爭對手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的情況下,沒有哪個空隙市場能容下阿里的目標和需求。
騰訊音樂率先找到商業模式,阿里當時更有野心的對策是什麼呢?如果當時放棄蝦米,轉而支持一款更加有前途的產品會怎麼樣?其實高曉松的阿里星球也許就是這樣一款產品?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款夭折的產品反而被歸因為阿里音樂失敗的理由。
如今蝦米即將關停,阿里在線音樂的希望只剩下隔壁丁磊的網易雲。去年在將蝦米劃到創新事業群後,網易雲拿到了來自阿里的7億美元融資。但版權大戰打到今天這個局勢,網易雲音樂的前景同樣不被業內人士看好。
「網易雲非常危險,雖然現在拿著阿里的錢在燒,但可能下一個倒下的就是他們。」該業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