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丨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長庚理念和模式

2020-12-19 大道知行知行堂

2016年,「魏則西」事件讓掌控全國80%以上民營醫院的莆田系成了眾矢之的。莆田遊醫之外,民營醫院在中國也被打上了不可信的標籤,人人自危。民營醫院要實現盈利,就一定會是「問題」醫院嗎?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長庚的理念和模式運行為民營醫院做了典範。

臺灣醫療保險制度被認為是全球典範,窮人、富人、官員、所有人都受到一樣且質優的醫療照顧,從醫療需求、醫療供給等項目,都獲稱讚。在國際排名第2,僅次於瑞典。早在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亞洲新視野:臺灣醫療奇蹟》這樣介紹臺灣醫療:臺灣醫療技術在國際間早已享有盛名,全球前200大醫院中,臺灣就佔了14家,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3,也是亞洲第1。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永慶創立的臺北長庚醫院。創建能讓窮人看的起病的醫院

靠塑膠產品起家的王永慶之所以想建醫院,跟自己的父親王長庚有關。1961年8月8日,王永慶父親王長庚突發腸套疊。當時,王永慶尚未發達,臺灣的醫療環境也是相當惡劣,醫生收紅包盛行,醫療資源極其匱乏,病人住院相當困難,1000多萬人口的臺灣,僅有3000張病床。王永慶沒能力在醫院找到床位,只得無奈地在走廊搭了張床。但最終,病痛中被王永慶抱緊的父親,在哀嚎聲響徹醫院走廊的疼痛難忍中苦撐數日後去世。此後,王永慶在內心起誓:有朝一日有那個力量,一定要親手改善臺灣的醫療環境,讓普羅大眾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讓父親的悲劇不再重演。1976年,王永慶在臺北開出了第一家醫院,命名長庚醫院。王永慶將長庚定位於非營利醫院,目標是,以最低成本辦出最好的平民醫院,讓大眾得到最好治療。為此,王永慶將臺塑集團企業管理模式應用到醫院的治理中。在長庚醫院中,醫師的薪資和藥費、檢查費脫鉤,變為年資、教學研究和診療收入,按三等分計算,避免「以藥養醫」的浪費,並禁止暗收「紅包」的流弊。作為臺灣最具經營績效、規模最大之醫院,截止至2006年,長庚醫院每年營業收入約90億元人民幣,稅後純收益約45億元人民幣,資產回報率為15.55%。長庚醫院的模式已經開始在大陸複製了。「長庚管理模式」 王永慶先生曾先後嘗試在北京、上海、廈門、鄭州、洛陽等多個城市推廣醫院的「長庚模式」,據報導,目前成功的僅有廈門長庚和清華長庚。廈門長庚醫院是王永慶將長庚醫院在臺灣的成功複製到大陸的第一步。在大陸建立長庚醫院,王永慶的唯一要求是採用「長庚模式」,按照長庚的理念和模式運行。那什麼才是「長庚模式」?「長庚模式」之一就是,長庚醫院施行「醫管分治」,即醫療與管理相分離。長庚醫院有專門的幕僚系統負責各項制度的考察和制定,並針對問題提供意見和改善方案;解放院長和科室主任,使其專心醫院和學科發展;有專門的機構發揮「佐官檢吏」的作用,監督決策的執行等。這些機制有助於提高醫院的精細化管理。「長庚模式」之二是,企業化管理。長庚的企業化管理主要體現在:以成本中心為依據實行分科管理;建立個人績效制度;建立醫師診療制度及合理的薪資制度;全面引進新的醫療技術,購置現代化高科技醫療儀器;建立合理的藥品和設備採購制度及財務管理制度;全面實施電腦化管理、分科管理等。具體來說,長庚醫院推出以科室為單位的「利潤中心」制,及「三三三制」的個人績效獎勵制度。「利潤中心」制,即從財務上將各科系獨立為一個單獨計算損益的事業體,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制定出科室做到什麼程度為合格進而設定量化指標。「三三三制」的個人績效獎勵制度,即將獎金分配到人的制度。具體是,將醫生的年資、教學貢獻、研究貢獻、承擔的行政任務、已有職務等歸類統計,然後按各佔1/3比例分為三個部分,最終計算點數,分配科室人員應得獎勵的制度。長庚醫院統一通過這兩個制度進行管理。如果超過設定的量化指標,長庚醫院就會按「三三三制」發放科室獎金;如果出現為追求獎金而影響到服務品質的情況,醫院就會增加人員,重新核定工作量並在此基礎上重新運行。如果定量合理,但經營長期不達目標,科室就要自行承擔虧損。通過這些制度,長庚醫院的員工各司其職,醫生一心一意為病人治病。此外,長庚醫院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長庚醫院用一套先進的信息系統對醫院的各個環節全程實時監控,並為患者提供極具便捷的服務。他們就已做到患者只需在電腦自動查詢系統上,輸入姓名、病歷單號,就能方便地看到化驗結果。當病人交完費到藥房,會發現自己的藥早已擺在櫃檯上,只需把條形碼對準掃描器一掃,就可以拿藥走人。據去過長庚醫院的網友爆料,在醫院的門診大樓,藥房,病房等各個區域裡,可以看見非常明確的就醫指引。門診大廳設有若干自助掛號機和自助繳費機,插入醫保卡即可完成充值和繳費!而且,每一位取藥的人與藥師間的平臺完全開放,取藥的人幾乎都在到達藥房的5秒鐘之內即可拿到自己的藥。2008年10月15日,王永慶在睡眠中與世長辭,享年92歲。在他的葬禮上,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帶著兒子郭守正在他的靈柩前三行跪叩大禮,這是除了父親外,郭臺銘第一次對長輩行跪拜禮。我們該銘記的不僅僅是作為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更要記住他對民營醫院的探索,及整個醫療體系的創新。

◎本文來源於《中國企業家雜誌》(作者安然),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經營之神」旗下臺灣長庚醫院印象
    「經營之神」王永慶經營的長庚醫院果然不同凡響。剛剛公布的一份「臺灣醫學中心獲利率排名」顯示,長庚醫院的獲利能力在臺灣醫界遙遙領先。  根據臺灣醫改基金會公布的數字,臺灣33家醫院在2002年的營業收入,長庚醫院以稅前純收入67.4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7億元)拔得頭籌,獲利率達20%。
  • 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告別式在臺北舉行(圖)
    11月8日,臺灣經營之神、臺塑關係企業創辦人王永慶追思告別儀式在臺北縣林口的長庚大學活動中心舉行。臺塑另一創辦人、86歲的王永在在儀式上哭泣親念祭文,除感念兄長王永慶外,也期勉臺塑企業持續秉持創辦人「勤勞樸實」的精神,以創造企業良好佳績,告慰王永慶在天之靈。
  • 王永慶打造長庚醫院 促進臺灣醫療改革社會進步
    臺灣媒體指出,王永慶不僅是「經營之神」,也是推動當地社會進步的火車頭之一。  吳德朗說,當時王永慶看到一半以上的臺灣民眾沒有社會或醫療保險,決定開辦以中低收入為對象的長庚醫院,希望醫療費用降到最低。雖然醫療成本力求合乎效益,卻不惜重金網羅海內外人才。自奉甚儉的王永慶還會將海外返臺任職醫師的機票從經濟艙升等為頭等艙,禮賢下士,可見一斑。  長庚醫院成立之初,王永慶請來馬偕醫院羅慧夫醫師、臺灣醫院管理大師張錦文分別出掌院長及醫院管理CEO。
  • 「經營之神」王永慶的臺塑神話
    由王永慶創立的臺塑集團,是臺灣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經過五十餘年的發展,其目前共計擁有臺塑、南亞、臺化、臺塑石化等百餘家關聯企業,並擁有龐大的教育和醫療機構。王永慶也被譽為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冒險創立臺塑1917年1月18日,王永慶出生於臺北縣新店,父親是茶農,家庭收入微薄。
  • 馬英九為長庚紀念醫院創辦人王永慶紀念銅像揭幕
    華夏經緯網10月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馬英九今天出席長庚紀念醫院創辦人王永慶紀念銅像揭幕典禮,馬英九表示,王永慶不但是經營之神,且重視照顧弱勢族群,期許長庚團隊繼續傳遞他勤勞樸實的理念。據報導,馬英九前往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情人湖院區醫療大樓大廳,與王永慶的三房李寶珠一起為臺塑創辦人王永慶的紀念銅像揭幕。
  • 為什麼「長庚模式」能顛覆臺灣醫療格局?
    如果說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模式是大陸最接近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範本,那麼,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下稱「長庚醫院」),作為臺灣醫療界的翹楚,其「長庚模式」則顛覆臺灣醫療產業格局,被大量複製。
  • 向管理要績效--臺灣長庚醫院印象
    新華網臺北10月9日電(記者胡創偉茆雷磊)「經營之神」王永慶經營的長庚醫院果然不同凡響。剛剛公布的一份「臺灣醫學中心獲利率排名」顯示,長庚醫院的獲利能力在臺灣醫界遙遙領先。  根據臺灣醫改基金會公布的數字,臺灣33家醫院在2002年的營業收入,長庚醫院以稅前純收入67.4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7億元)拔得頭籌,獲利率達20%。
  • 揭開臺灣長庚醫院「非營利」的神秘面紗:你所不知道的內幕
    王永慶沒能力在醫院找到床位,只得無奈地在走廊搭了張床,眼看父親在疼痛難忍中苦撐數日不治身亡。喪父之痛讓王永慶下定決心,只要事業有成,必捐資蓋一所一流水平醫院,讓普羅大眾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讓父親的悲劇不再重演。1973年王永慶、王永在兄弟兩人捐贈28億新臺幣,專門用於長庚紀念醫院的建設和運營。1976年12月1日,長庚紀念醫院在臺北落成。
  • 神仙師姐命理:臺灣首富王永慶,「經營之神」傳奇的一生
    王永慶市臺灣最知名的大企業家,是白手起家的典範,也是年輕一代心目中最崇拜的創業英雄,被譽為臺灣的「經營之神」。他15歲輟學做學徒工,16歲自辦米店,靠用心和勤奮努力站穩了腳跟。 王永慶永慶15歲小學畢業後,到一家小米店做學徒。第二年,他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競爭,王永慶頗費了一番心思。 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出售的大米裡混雜著米糠、沙粒、小石頭等,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
  • 廈門長庚醫院正式開業 92歲王永慶親臨剪彩(圖)
    5月6日,大陸最大臺資合作醫院——廈門長庚醫院正式開業運作。這也是臺灣長庚醫院在大陸設立的第一個醫院。圖為臺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親臨剪彩。 中新社發 楊伏山 攝     5月6日,大陸最大臺資合作醫院——廈門長庚醫院正式開業之際,受贈人工耳蝸獲得「新生」的大陸兒童,為臺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表演詩歌朗誦等節目,表達感激之情。
  • 經營之神王永慶的臺朔集團:管理的「訣竅組合」
    管理是企業的第一要素。沒有管理的企業無法稱之為真正的企業。而在管理中,制度是管理的基石,文化是管理的靈魂,而執行是管理的血液,三者互相滲透,缺一不可。而來自記者這篇在臺朔考察歸來後的感悟令人震撼,不得不對經營之神王永慶的經營之道由衷佩服,下文為節選。  什麼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廈門:臺塑集團王永慶擬在東渡建五星級酒店
    李志村前往臺塑集團投資重鎮寧波視察,創辦人王永慶則往南到廈門視察業務,並首度透過金門小三通進入廈門,抵廈門後立即視察將於明年十月啟用的廈門長庚醫院,經過近一小時視察後,隨即打電話回臺灣指示需要改進的地方,充分展現經營之神「止於至善」的堅持。
  • 宏和科技:實控人為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廢太子 終究難堪大任
    隨著宏和電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和科技)過會成功,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長子------王文洋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即將浮出水面。這家以從事中高端電子級玻璃纖維布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在2017年的營收為7.79億元,淨利潤達到1.65億元,同比增長了110.58%。
  • 臺灣長庚醫院在大陸設立的第一個醫院正式開業
    5月6日,大陸最大臺資合作醫院——廈門長庚醫院正式開業運作。這也是臺灣長庚醫院在大陸設立的第一個醫院。圖為臺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親臨剪彩。王永慶迄今已向大陸捐贈人工耳蝸780多套,造福大陸眾多貧困聾兒。 中新社 楊伏山 攝   由臺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投資設立、目前大陸最大的臺資合作醫院——廈門長庚醫院,六日正式開業運作。這也是臺灣長庚醫院在大陸設立的第一個醫院,已屆九十二歲高齡的王永慶先生親臨剪彩。
  • 臺灣長庚醫院管理經驗:近距離感受長庚特色
    編者按  臺灣長庚醫院成立至今,用不到40年時間,成長為臺灣最受百姓歡迎的醫院,分院遍布臺灣全島。近日在並舉行了中國醫院院長高層論壇,臺灣學者、臺灣長庚醫院行政總監龔文華先生專題介紹了長庚醫院的管理經驗,引起與會人員關注。
  • 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靈柩返臺[組圖]
    人民網10月17日電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驟逝。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赴臺塑美國視察。不料,卻於美國時間10月15日凌晨在睡眠中安詳辭世,享年92歲。其遺體已由夫人李寶珠、女兒王瑞華等親人護送自美返臺。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王永慶遺體由長榮班機載運回臺灣,17日清晨6點18分降落在桃園中正機場,同機返臺的王永慶夫人李寶珠、王瑞華等人則經過特殊禮遇入境後,再前往停機坪接回王永慶遺體。王永慶遺體安放在長庚大學,並在長庚大學學生活動中心設置靈堂,從18日上午8時起開放各界弔唁。
  • 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用200元賣米起家,如今成億萬富豪
    6月5日,臺塑集團股東大會後,董事長的王永慶卸任,由臺塑總經理李志存接任。然而,王永慶和王永在兄弟兩人仍然是臺塑集團的精神領袖。1917年1月18日,臺北縣新店裡一位貧窮的農民家中加入了新丁,這個孩子就是後來不被人們稱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王永慶15歲時從小學畢業。他最初在茶園擔任雜工,然後去了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飯店,學習了一年。第二年,王永清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決定。開一家米店自己當老闆,和父親借了200元作為啟動資金。
  • 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不擔風險的生意只能做得平平淡琰
    另外,美國也積極支持臺灣的工業建設,尤其是化學工業。當時,在臺灣化學工業中最有地位和影響的企業家是何義。臺灣當局自然要把這一重任交給他。何義得知投資興建PVC(聚錄乙烯)廠既可獲得美國的支持,又可以接受臺灣政府的幫助,便爽快答應。很快,何義成立了福懋塑膠有限公司,為籌建PVC廠,他還遠赴歐洲、美國和日本進行考察。
  • 青島濱海學院校長韓方希率團訪問臺灣長庚醫院
    10月14日上午,青島濱海學院校長韓方希率團訪問臺灣長庚醫院(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簡稱長庚醫院),該院國際醫療中心主席、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其俊熱情接待了訪問團一行。  賴其俊院長對韓方希校長一行表示歡迎,介紹了臺灣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發展概況;臺灣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運營部蔡宗漢專員介紹了長庚醫院及醫務專科經營與績效管理制度;護理部陳麗琴副主任介紹了護理資訊化與應用管理相關情況等。
  • 臺塑董事長王永慶:臺灣和大陸是家內人
    儘管已是86歲高齡,但被譽為「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在臺塑大樓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他說,臺灣要走出眼前百業蕭條的困境,就要「找到病源,對症下藥。」但他同時表示:「可惜,現在的『政府』沒有人才,也不曉得經濟的問題在哪裡。」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的這位世界級企業家,一生信奉「做人不能講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