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一個視頻,是一個烏克蘭女孩採訪本國老人,問起那個老人烏克蘭與中國的最大區別,當年的烏克蘭也算得上是強大,為何如今這般落魄,而當年的中國明明那麼窮困,為何如今這般強大,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造成的,那個烏克蘭老人神情激動地說:「因為文明,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
那個視頻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讓我感覺很受觸動。其實作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來說,我們對於自己國家的文明,感覺得可能不是很深刻,因為文化這種東西的影響,它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在不經意間就受到了它的影響,但是我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
尤其是俗語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聽過長輩們這麼教誨自己:「老話說……」這裡的老話其實就是俗語,也就是過去的先人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以提煉,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像我從小聽得比較多的一句老話就是「三思而後行」。
這是因為我小時候性格比較莽撞,說話不過腦子,做起事情來很容易情緒化,不怎麼顧及後果,所以長輩就專門給我講了這句「三思而後行」,說你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得先進行仔細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具體要如何去做這件事,自己能否應付做了這件事情以後所產生的後果。
在說這句話之前,好好想想自己為什麼要講這句話,這句話具體應該如何去說,說完以後會產生怎樣的效果,自己能否承受。
我知道了這句俗語以後,說話做事就得到了指導思想,做起事情來就相對有條理一些。但看到其他一些朋友,在說話做事的時候非常猶豫,可能時機都已經過去了,他還在那裡進行思考,還美其名曰自己是遵循了「三思而後行」的古老教誨,並且這種人還非常多,但其實這都是對「三思而後行」這句話的誤解。
「三思而後行」本身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為: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就是說季文子做事情一定要思考三遍以後才去做,孔子聽說表示只要思考兩遍就夠了,就可以直接去行動了。
不過很多人只聽到「三思而後行」,而沒有聽到作為重點的後半句,因此就將「三」理解為指代多的虛詞,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進行很多次思考,將所有的細節都翻來覆去地思考,就是遲遲不敢去進行行動,但其實這種做法就典型地違背了「三思而後行,再,斯可矣」的理論指導。
「三思而後行,再,斯可矣」聯繫在一起理解,說的是做事情之前需要進行思考,但不必過於糾結,具體思考哪些東西呢?基本就是我小時候所受到的那些教育:這個事情為什麼要做、具體應該怎麼去做、做了以後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將這三個事情想明白了,基本上事情就可以去做了,不必再去瞎糾結了。
參考資料:《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