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思而後行」,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世人誤解千年

2020-12-25 明月文齋

以前看過一個視頻,是一個烏克蘭女孩採訪本國老人,問起那個老人烏克蘭與中國的最大區別,當年的烏克蘭也算得上是強大,為何如今這般落魄,而當年的中國明明那麼窮困,為何如今這般強大,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造成的,那個烏克蘭老人神情激動地說:「因為文明,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

那個視頻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讓我感覺很受觸動。其實作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來說,我們對於自己國家的文明,感覺得可能不是很深刻,因為文化這種東西的影響,它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在不經意間就受到了它的影響,但是我們自己卻沒有意識到。

尤其是俗語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聽過長輩們這麼教誨自己:「老話說……」這裡的老話其實就是俗語,也就是過去的先人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以提煉,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像我從小聽得比較多的一句老話就是「三思而後行」。

這是因為我小時候性格比較莽撞,說話不過腦子,做起事情來很容易情緒化,不怎麼顧及後果,所以長輩就專門給我講了這句「三思而後行」,說你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得先進行仔細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具體要如何去做這件事,自己能否應付做了這件事情以後所產生的後果。

在說這句話之前,好好想想自己為什麼要講這句話,這句話具體應該如何去說,說完以後會產生怎樣的效果,自己能否承受。

我知道了這句俗語以後,說話做事就得到了指導思想,做起事情來就相對有條理一些。但看到其他一些朋友,在說話做事的時候非常猶豫,可能時機都已經過去了,他還在那裡進行思考,還美其名曰自己是遵循了「三思而後行」的古老教誨,並且這種人還非常多,但其實這都是對「三思而後行」這句話的誤解。

「三思而後行」本身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為: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就是說季文子做事情一定要思考三遍以後才去做,孔子聽說表示只要思考兩遍就夠了,就可以直接去行動了。

不過很多人只聽到「三思而後行」,而沒有聽到作為重點的後半句,因此就將「三」理解為指代多的虛詞,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進行很多次思考,將所有的細節都翻來覆去地思考,就是遲遲不敢去進行行動,但其實這種做法就典型地違背了「三思而後行,再,斯可矣」的理論指導。

「三思而後行,再,斯可矣」聯繫在一起理解,說的是做事情之前需要進行思考,但不必過於糾結,具體思考哪些東西呢?基本就是我小時候所受到的那些教育:這個事情為什麼要做、具體應該怎麼去做、做了以後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將這三個事情想明白了,基本上事情就可以去做了,不必再去瞎糾結了。

參考資料:《論語》

相關焦點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重點!
    但是,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而且後半句才是重點!自古至今,夫妻可以說是彼此之間最親近的人,也是那個能夠一起終老一生的人。正所謂「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兩個人人能夠成為夫妻,那是有著莫大的緣分的。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重點!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澱非常的深厚,而俗語正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自古以來,俗語的數量可謂是不可勝數。而且,有些俗語至今還被人們所沿用。當然,其中有一些俗語也已經不適用於當今社會了。但是,不可否認,俗語的教育意義非常重大,它能夠很直觀的告訴我們做人、處事等生活中的道理和準則。
  • 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是重點所在,值得老實人學習!
    這句話其實不僅適用於戲劇,還同樣適用於俗語文化,同一句俗語在不同的時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理解上,也會產生非常大的偏差。畢竟每個人的出生背景,生活環境以及教育程度都各不相同,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會存在許多差異。
  •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什麼意思?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
    從古至今,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俗語。這些俗語流傳千年,有著不俗的大道理。在生活中,還能聽到不少建房子的俗語。不知道大家聽過這樣一句俗語沒有「門前墳,屋後水」,什麼意思?這句俗語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說在給自己建造房子的時候,不要選擇門前有墳的地方,更要避開屋後有河流的地方。老祖宗為何要這樣說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先說說「門前墳「,在建房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會選擇修在墳地。門前有墳地,這是大忌,墳地就代表著埋死人的地方,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這都是非常不吉利的。每天一出門,看見一片墳地,是一種什麼感受?
  • 古人講「三思而後行」,後半句僅僅4個字才是關鍵,卻鮮為人知
    大家熟知的「三思而後行」,實際上就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一、「三思而後行」的出處和典故「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正卿,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會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說道「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實際上關於這句古語,還有一個大家不知道的典故。相傳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名叫季文子的官員。
  • 古人云「三思而後行」,後半句僅僅4個字才是關鍵,卻鮮為人知
    大家熟知的「三思而後行」,實際上就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正卿,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會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說道「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實際上關於這句古語,還有一個大家不知道的典故。相傳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名叫季文子的官員。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重點,發人警醒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重點,發人警醒讀歷史,聞天下;歡迎來到《歷史密聞》,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歷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民間俗語,而且,往往我們所聽到的這些俗語,一般都很貼近我們的生活,聽起來也非常的容易理解,可以說是通俗易懂。另外,大部分的俗語一般都是由上下兩句組成,但是,往往我們經常聽到的卻是只有上半句,很少有下半句。就像咱們今天要說的「色字頭上一把刀這一句俗語,其實就有下半句,而且這一句才是重點,發人深省!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讀後長見識了
    俗語的語言讀起來其實沒有詩詞歌賦那麼高雅,甚至還有一點簡陋粗糙的意味,但是俗語背後所隱藏的智慧,卻是深刻的,能夠引人深思,給我們很多啟發。我國的俗語數以萬計,有很多俗語我們也是如數家珍,信口拈來。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就是「笑貧不笑娼」。那麼這句俗語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其實它的下半句更加精彩。首先我們來看俗語的上半句「笑貧不笑娼」。這裡面的關鍵還是取決於「笑」這個字,笑的含義在這裡不僅僅指的是嘲笑,其實更多的意思指的是看不起。
  • 世人都懂「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卻鮮有人知,其實下句才是重點
    世人都懂「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卻鮮有人知,其實下句才是重點。但是現在的一些個名言警句或者是俗語之類的,我們有時候記住的並不是完整的一句話,記住的只是其中的一半,這個效果是打了折扣的,而且有時候人們還會斷章取義,這是不好的。今天要說的是「欲速則不達」這是世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卻鮮有人知,其實下句才是重點。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這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是一個道理,不能只求速度不求其他。
  • 這些熟知的名言,其實還有不為人知的後半句,精闢
    這句話是讓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學習的心態,其實這是句俄羅斯諺語,它的後半句是「最終還是作為笨蛋死去」,不知道積極學習的小夥伴看到這後半句心態會不會崩。但是該學習的還是要學習的,咱們也有句俗話,藝多不壓身嘛!
  • 世人皆知:「兔子不吃窩邊草」,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俗語文化,其實就是古人生活的經驗之談,看似粗糙簡樸的話語,卻暗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既有哲理也有智慧,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俗語文化包羅萬象,有的說天文地理,有的說健康養生,有的告訴人們生活的常識,也有的教我們為人處世等等。
  • 人們遇事習慣「三思而後行」,看過後半句才知道,這樣做並不全對
    古有俗語「三思而行」,幾乎所有人覺得說得對!它教導我們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多思考,想清楚後果,謹慎從事。這句話沒有什麼不對的呀?但是這句話還有下半句人們不知道。看到它,您才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同時也會承認「三思而行」這半句話確實有偏跛之處。如此,它不被人熟知的後半句是什麼呢?整個俗語帶給後人什麼信息呢?下面小編來為您揭秘!
  • 這幾句古詩詞,你只知道前半句,往往曲解意思,但下句才是重點!
    說起一些古詩詞,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但是也有很多古詩詞,我們往往說的只有前半句,後半段你可能不知道,而往往因為不說下半句導致意思有所曲解!2、三思而後行經常這句話會用來勸誡一個人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再三考慮然後再去做,但是這句話的下半句是「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勸說說:「考慮兩次就夠了」,需要考慮,在考慮太多做事就會很墨跡!
  • 毀三觀:才知道,這些名言都是有後半句的
    3、三思而後行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出自《論語·公冶長》現在的人多誤解了意思,覺得做事應該想三次甚至更多。點評:老人家的意思是兩種角度去考慮問題就OK了,不要想太多!Just do it!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不知不覺中,這句話讓無數男女徹底失去再續前緣的機會。所以說,「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含義有很多,並且古代和今天的含義也不盡相同。然而,就在我們把「好馬不吃回頭草」掛在嘴邊的時候,卻不知道它只是上半句,從而忽略了下半句。那麼,它的下半句是什麼呢?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精髓,告訴你啥是色令智昏
    佛語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句佛語,它的意思就是說世間萬物內在的屬性都是空無所有的,不過還是有很多人錯把這句話當做是佛門眾人不近女色的憑證。自古以來「色」這個字都是和美色掛鈎的,其中有一個成語就是「色令智昏」,意思就是因為貪圖美色而令頭腦發昏失去理智,把重要的都拋之腦後了。
  •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看完漲知識了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看完漲知識了中國的歷史文化經過了上下五千年,從來沒有間斷過,中間雖然經過了無數次的戰爭摧殘,是卻一直流傳至今,當然從古代流傳到現在的文化,一直都非常經典,比如很多的順口溜,這都是祖先流傳下來的生存技巧
  • 俗語:「老牛吃嫩草」,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少有人知
    但是經常被曲解成天地無情而殘酷,輕蔑眾生,是在是大誤解,以至於如今成為網絡小說中被時常吐槽的一句話。接下來這句沒被曲解,老牛吃嫩草,很多時候都被認為是在形容老夫少妻的意思,比如說武則天十餘歲入宮成為李世民的才人,但是當時的李世民已經人到中年,在古代都算是垂暮老人。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
  • 「百天水生魚,千年草生芽」,這句俗語究竟有何含義?
    「百天水生魚,千年草生芽」,這句俗語究竟有何含義?數千年來,魚在我國文化進程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除了它的食用價值以外,還有它獨具美好的文化寓意。比如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百天水生魚,千年草生芽」同樣與魚密切相關,雖然看似難以置信,但實際上頗具智慧,並且饒有趣味之餘,還能讓我們收穫良多。其實,「百天水生魚」的生活依據,歸根結底,還是源於古人對事物細緻入微的觀察,絕非隨口的一句泛泛之談。首先,魚類屬於卵生動物,簡單理解,就是通過我們平日中常見的魚籽進行繁衍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