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月亮的意象可以抒發相思、描寫離別,既牽動情思、也勾起遐想。詩人們登高望月、佇立良久,不僅情思綿延,而且還由己及人,懸想對方也有同樣的情感。比如杜甫的《月夜》中「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詩聖想像自己與妻子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也激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
再如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是突破了時間的局限和空間的阻隔,雖然天各一方,卻精神相通。也許是一種傳承,也許是大文豪們都有這種相似的情感,南宋的一位女才子創作的一首詞也是異曲同工。下面介紹李清照的一剪梅,暗喻開頭,深情結尾,驚豔了後世919年。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宋代: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的詞作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多善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
1101年,16歲的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婚後伉儷情深、甜蜜美滿。但美中不足的是她與丈夫時有別離,不免勾起其思念之情。這首詞就是因為趙明誠外出多時,李清照因思念心切而創作的一首經典。其中「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更是膾炙人口的佳句。
上片首句點明時間,「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個荷花凋謝、竹蓆變涼的秋天。荷花凋謝,刻畫戶外之景,暗喻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玉簟秋,描寫室內之景,含有人去席冷、心已含秋之意。開篇寫景,渲染了環境氣氛,也襯託出女才子的孤獨和閒愁。
詞人心中苦悶,仿佛這衣服也變得沉重,於是她解下細絲衣裙,換上便裝,獨自蕩舟而去。「輕、獨」二字,用得精準,非常切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時逢深秋,到處都是一片蕭瑟景象,詞人為了不想傷心過度,特意泛舟溪上,也不想去看那些讓她感到傷心的秋景。但她越想迴避,卻越是很快地就撞見了令人傷懷的場景。
才女剛一出門,就看見了雲中的大雁,不由得立刻想起了遠方的丈夫,愁不能去,相思依然。沒有得到鴻雁傳書,詞人依然不灰心,又將希望寄託給如水一般澄澈的月光。
相思纏綿,如水一般綿遠流長,佳人登樓望月,夫君似乎正在朦朧的月宮中對她微笑。「月滿西樓」,足見佳人佇立之久、思念更深。「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更展現出詞人設身處地,想到夫君也會有同樣的一番離愁。
下片便順其自然地寫到兩處相思,「花自飄零水自流」,這一句承上啟下,卻更顯處處孤獨,愛在虛幻之中,只有順水流去的花瓣才是最為真實。詞人轉念一想,何必如此牽掛,一個大男人在外面,應該不會有事!她極力地克制自己不去想他,可是一股愁怨卻死死纏人,眉間心上,根本無法迴避。
結尾三句,只有經歷真愛之人才能感受,其之所以成為經典名句,也是因為深沉專一的相思發自肺腑,才會如口語流出一般自然。作者敏感地捕捉了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念和閒愁,樸素地表現出來,卻極其耐人尋味。
如今社會有四通八達的交通工具,也有快捷方便的信息溝通手段,世界雖大,也在掌握之間。可是李清照所處的時代兵荒馬亂,不僅交通不便,而且信息難通。
一個新婚的閨婦獨守空房,不僅孤獨苦悶,更有一種強烈的無助感。「此情無計可消除」,正展現出這種真實的心境;「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更表達出易安居士對夫君的一片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