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據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這是同類研究中已知規模最大的項目,證實了人類在生命最初幾周內,分娩方式才是決定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人類體內的微生物會不斷變化,但從嬰兒期到成人期的變化過渡,人類尚未能全面理解。新生兒從母體和周圍環境中獲得各種微生物,並進行腸道菌群定植,這一過程受到破壞,被認為與童年時期及成人後的疾病發展有關。研究人員曾試圖理解,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月裡(新生兒期)的腸道菌群組成,但一直受到樣本量過小和菌群解析度較差的制約。

      此次,英國惠康桑格研究所科學家特雷弗·勞雷及其同事,對醫院出生的596名足月嬰兒的腸道菌群,進行了詳細的全基因組測序,試圖明確剖宮產會如何影響新生兒期的腸道菌群組成。這些嬰兒中,314名是陰道分娩,282名為剖宮產。

      分析顯示,剖宮產的分娩方式與母體共生菌傳遞受到破壞以及耐藥致病菌的定植率較高有關,而後者可能來源於環境。研究還發現,約83%的剖宮產嬰兒,攜帶了潛在的致病菌,而這一比例在自然分娩的嬰兒中只有49%左右。此外,孕期使用抗生素是造成自然分娩嬰兒腸道菌群組成最大差異的原因。

      研究團隊最後表示,對與人類生命早期腸道菌群紊亂以及攜帶致病菌的臨床後果,這方面研究才剛剛起步,未來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總編輯圈點

      科學家已經意識到,人類基因組並不能完全解釋疾病與健康的關鍵問題,因為人體其實是一個包含微生物的「超級生命體」,作為數以億計微生物的宿主,理解人體與它們的互作,其實就是理解疾病的最佳途徑。不過,迄今為止我們對這一龐大菌群尚缺乏認識,因為微生物組會因個體、群體和環境而異,其背後的機制並不能一概而論。只有步步深入地研究這些與人體共生的群體,我們對生命和健康的了解才會迎來真正的變革。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人體腸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細菌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羅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環境在人體內的成熟過程,期望有助於診斷和治療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相關的疾病。人們低估了健康人體中病毒的豐富度,近期從人體提取出的大量全新的病毒片段證明了人體病毒構成方式與細菌一樣,也很多樣化[6]。因此,人們亟須將視野從個體研究轉移到群體研究上去[7]。通過微生物預測個體未來的健康情況,人們首先需要測定人體微生物環境隨時間產生的變化。
  • 人體溫度降低 難道還是微生物的鍋?
    通過統計,他們在本世紀初出生的男性比19世紀初出生的男性體溫要低0.59攝氏度,這意味著每十年穩步下降0.03攝氏度。女性的體溫變化降幅也差不多,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下降了0.32攝氏度。 微生物和體溫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 腸道微生物的減少,加速人類體溫降低? 工業化進程的加速,還導致了人體內腸道微生物的變化。 抗生素的使用、衛生設施的加強和醫療化生產等消滅致病菌的手段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 新研究成果將重新定義和解釋人體腸道微生物的起源問題
    以往的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記者11月30日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和平教授團隊承擔的「母嬰間菌群的傳遞機制及關聯性研究」項目通過專家驗收,其研究成果破解了母嬰間菌群傳遞機制,或將重新定義和解釋人體腸道微生物的起源問題。
  • 這4個報告將顛覆你對人體微生物的認識,千金難買!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 「人體微生物共生互作前沿」,來自中國、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瑞典、瑞士、愛爾蘭、以色列等國家的20餘名知名微生物組學研究專家進行了專題報告,主要議題包括:宿主微生物進化,飲食、腸道微生物和代謝之間的關係,大數據挑戰,宿主微生物新療法等。
  • 新穎的工具有助於翻譯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的複雜交流
    由Quadram研究所和Earlham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的新工具正在幫助翻譯微生物組與人體之間的複雜聯繫。該工具對於試圖了解微生物如何影響健康,導致疾病的變化並指出潛在的藥物靶標的研究人員來說非常有價值。
  • 對人體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活菌藥物的認知
    近年來,腸道微生態研究日益受到醫學界關注,特別是對人體腸道原籍菌的研究更是備受矚目。腸道菌群對人體的生命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視為人體的「隱藏器官」,人體「第二基因組」等。人類和自身的微生物,尤其腸道微生物和諧共處,對人體至關重要,這種平衡打破時人就會患上疾病。病毒感染實際上跟自體微生物的紊亂有關,同時與人體的免疫系統關係最為密切,人體免疫系統的發育和維持離不開微生物。
  • 微生物分析思路整理——妊娠期飲食與分娩時母胎微生物的關係
    儘管母體微生物種群是新生兒微生物最初組成的主要貢獻者,但關於妊娠期間母體飲食對母體-新生兒微生物群的影響,人們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確定孕婦孕期飲食攝入情況與新生兒出生時微生物種群之間的可能聯繫,並評估其與孕婦腸道標誌物的關係。
  • 戴磊跨界破解生物學難題,人體微生物群落研究或迎來突破
    在人體腸道內,存在 160 多種、100 萬億個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落髮揮作用,是通過多種微生物相互作用實現的。他們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配合、互相影響、互相競爭的關係。這種關係複雜而又難以驗證,人體內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難度超出想像。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戴磊就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的一名生力軍。
  • 人體內的益生菌越多越好嗎
    那麼,酸奶、保健品中含有的益生菌對人體都有益嗎?人體內的益生菌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益生菌的不同形式 發酵食品往往都含有益生菌,所以不少發酵乳製品中都標註著菌種的名稱。 益生菌要發揮健康促進作用,很重要的一點是菌要活著進入人體。然而,酸奶中的益生菌往往需要通過冷藏的方式保證其活性,因為在常溫下,益生菌會逐漸死亡,活菌數量也會越來越少。所以,為了保持益生菌的活菌數,需要全程冷鏈,導致運輸和保存成本比較高,管理難度也大。
  • Science 封面文章報導:腫瘤細胞內發現微生物!
    人體與微生物的共生關係早就為人所熟知,近幾年腸道微生物已經成為了生物醫學研究最火的領域之一,也有不少研究證明了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生物學聯繫緊密。與此同時,儘管早在 100 年前人類就在腫瘤內發現了細菌的痕跡,可由於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比起腸道微生物組,我們對腫瘤本身的微生物組分布及功能的了解反而更少。
  • BMJ子刊:嘴裡的微生物竟與肺癌有關
    近日,由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範德堡大學和國家癌症研究所,以及中國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的科學家,基於上海女性健康研究(SWHS)和上海男性健康研究(SMHS)累計超13萬人的健康數據發現[1]:對於從不吸菸人而言,口腔菌群多樣性降低,與肺癌風險升高有關,特定細菌的豐度和種類與肺癌的發病風險有關。
  • 【群落微生物專題】神奇的人體第二大腦-腸腦
    近年來,國內外關於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不計其數,CNS關於腸道菌群的研究浩如煙海。無數的課題組從原有的領域向腸道微生物延伸以求其關聯,因此目前已有大量的成果噴湧而出。在第一篇文章  《【群落微生物】開篇:微生物主宰世界,細菌奴役人類》裡面,我們講到腸道微生物控制了我們的多個方面。原來題目起得比較嚇人,開篇嘛,標題必須得唬人才行。
  • Cell: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出數千種新型微生物物種
    我們還觀察到許多這樣的微生物往往很少在西化人群中發現,這很可能是複雜工業化進程的間接後果。」與其他活的有機體相類似的是,隨著環境(包括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微生物會發生進化並處於選擇壓力之下。在某些情況下,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的人源微生物面臨著滅絕的風險。這項新的研究將基因組學、微生物學和大數據整合在一起。
  • 分娩方式是影響新生兒胎便微生物群落的關鍵因素嗎?
    (分娩方式是影響新生兒胎便微生物群落的關鍵因素嗎?),並獲得Editor Choice推薦。該研究由昆明理工大學、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昆明市延安醫院合作完成,昆明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柳陳堅教授、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梁曉和昆明市延安醫院主任醫師牛兆儀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昆明理工大學李曉然副教授和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耿嘉蔚主任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群落微生物專題】開篇:微生物主宰世界,細菌奴役人類
    新冠感染者在全球範圍內指數增長,一「罩」難求,人們才開始注意到,微生物可以對人類健康和社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傷害。病毒侵入機體之後在宿主細胞中增生,導致機體損傷甚至致命。砍伐之後許久原位種植仍然不高,一方面是土壤理化性質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生了變化。比如人體微生物,我們人體是有個充斥著微生物的環境,很多微生物已經演化為非致病而在人體定植。環境微生物大體類似,不同人之間、同一個人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群落結構也不同。口腔和腸道微生物的差異就挺大,而對於人體來說,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生變化,我們人體也會發生著變化。
  • 分娩方式決定腸道菌群:剖宮產嬰兒攜帶潛在致病菌的比例更高
    據英國《自然》雜誌9月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這是同類研究中已知規模最大的項目,證實了人類在生命最初幾周內,分娩方式才是決定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 晶球益生菌高效率高活性 有益於人體的活性微生物
    在優秀的大百度,有一個經「科普中國科學百科」審核通過的詞條,叫做益生菌,被定義為「有益於人體的活性微生物」的總稱。它有維持腸道菌群結構平衡;提高機體抗氧化水平;抑制腸道炎症的神奇特點。世界衛生組織對益生菌定義進行了進一步闡述,可概括為:一類在攝入適當數量後會對宿主機體產生益處的活體微生物。
  • 你睡得好不好,微生物說了算!
    人體內有數以百萬億的微生物,它們大多數居於腸道,參與人體各系統重要的生理功能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腸道內微生物的改變與多種疾病狀態有關,如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等。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腸道微生物還影響睡眠質量,你睡得好不好,微生物說了算!
  • NASA出手探究太空人體微生物
    多組學研究的報告:進行多組學研究是這次飛行的一個重點任務,Peake在周六(2月6號)完成了第二次抽樣工作,用於進行日本宇宙航天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多組學研究調查,這項在太空中進行的人類微生物代謝交聯的多組學分析,通過結合來自人類腸道微生物組成、代謝特性及機體免疫系統改變的測定數據,評估了太空環境和益生元對太空人免疫功能的影響;而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停留的時間裡,其機體免疫障礙的生物標誌物或許也可以被用來評估並且管理太空人的健康狀況
  • 腸道微生物能影響腦發育嗎?
    耐克邁耶興奮地看著從孩子們糞便中取得的微生物——寄居在他們腸道內的細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群組,她想知道嬰兒的腸道微生物是否能影響他們的腦部發育。  關鍵銜接項目  耐克邁耶的研究是個起關鍵銜接作用的項目。以往研究大多是利用動物實驗,將它們飼養在乾淨的、沒有微生物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