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析思路整理——妊娠期飲食與分娩時母胎微生物的關係

2020-09-17 事事聊生信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7月21日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二區雜誌,影響因子4+)關於母親妊娠期飲食與分娩時母胎微生物關係的一篇文章。看了一下這篇文章從投稿到接受只用了四個月不到,文章產出快,思路也不難,確定不來mark一下嗎O(∩_∩)O?

以往研究表明飲食對宿主菌群的相互作用起著重要作用,不僅可能改變腸道通透性而且還有可能在系統水平上發生生理病理作用。儘管母體微生物種群是新生兒微生物最初組成的主要貢獻者,但關於妊娠期間母體飲食對母體-新生兒微生物群的影響,人們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確定孕婦孕期飲食攝入情況與新生兒出生時微生物種群之間的可能聯繫,並評估其與孕婦腸道標誌物的關係。


研究設計

在縱向MAMI隊列研究中,通過16S rRNA基因測序評估分娩時母親和新生兒的微生物群(n = 73)。測定母親-胎兒糞腸道標記物zonulin、腸鹼性磷酸酶(IAP)和糞便鈣蛋白酶的濃度。此外,還通過問卷調查獲得母嬰臨床和人體測量數據,以及孕婦在妊娠期間的營養攝入數據。


樣本採集

產婦腸道微生物:分娩前用無菌棉籤拭子在直腸中拭取樣本。

新生兒腸道微生物:分娩後使用無菌棉籤插入新生兒直腸獲得。

樣品採集後,立即在20攝氏度的溫度下保存,並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用乾冰運輸到實驗室,在-80攝氏度下保存,直到進一步的分析。

腸道標記物:收集樣本上清液用於腸道標記物定量。

Table:不同分娩方式的個體特徵和飲食比較。

作者首先統計在陰道分娩和剖宮產兩組參與者的臨床信息特徵,發現胎兒產齡和生產時抗生素暴露在兩組具有顯著差異,其餘特徵無顯著差異(Table 1)。但是,孕齡和產婦年齡均不影響產婦的微生物種群(數據未顯示)。並且發現孕婦在妊娠期間在陰道分娩和剖宮產兩組中的飲食方式無顯著差異。但是作者在人群中觀察了兩種飲食模式:第一種是以高脂質、多糖和動物蛋白的攝入+低植物蛋白和纖維的攝入為特徵,而第二種是以高碳水、多糖和纖維的攝入+低脂質攝入為特徵的(Table 2)。

Table 1

Table 2


結果一:母性飲食與母性微生物群有關。

基於Bray Curtis多變量分析,發現MUFA(單不飽和脂肪酸)對分娩時母體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具有顯著影響(圖1A)。母體脂質攝入量與擬桿菌和厚壁菌的相對豐度具有輕微的相關性(Spearman)(圖1B);母體碳水化合物攝入總量與母體擬桿菌門和厚壁菌的相對豐度也具有輕微的相關性(Spearman)(圖1C)。作者進一步比較了脂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高與低的母體微生物,發現脂質高攝入的母體變形菌的含量較低(圖1D,E)。

圖1

結果二:母親的飲食與腸道標記物有關。

作者也發現母體樣本中zonulin(Zonulin是腸道上皮細胞合成的一種功能蛋白,能夠通過調節腸上皮細胞間緊密連接蛋白的結構而改變腸上皮間隙的通透性)的濃度中與碳水化合物、多糖、脂質、MUFA的攝入具有相關性(Spearman)(圖2)。低zonulin濃度與妊娠期高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有關(ρ = − 0.37, p = 0.012),其中包括多糖的攝入量(ρ = − 0.31, p = 0.035);而較高的脂質攝入(ρ = 0.32, p = 0.031),包括MUFA攝入(ρ = 0.29, p = 0.05),與zonulin濃度升高相關(圖2);蛋白和纖維的攝入與zonulin濃度沒有顯著相關性。

圖2


結果三:妊娠期飲食與新生兒微生物豐富度和多樣性有關。

作者還發現孕婦孕期的飲食與新生兒腸道微生物豐富度和多樣性有關。新生兒微生物豐富度(Chao index)與母親攝取的蛋白質和飽和脂肪酸(SFA)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Spearman)(圖3A)。植物蛋白和纖維攝入與新生兒微生物群落多樣性(Shannon index)也具有輕微相關性(圖3B)。

圖3


結果四:母親的飲食與新生兒出生時的微生物群有關。

母親的飲食與新生兒出生時的微生物群有關。作者進一步分析了妊娠期間母體營養攝入與新生兒出生時細菌屬水平之間的Spearman相關性。顯著相關性由*標記,紅色表示正相關,而藍色表示負相關。橫坐標代表飲食成分,縱坐標代表細菌屬。這些屬中大部分與母體的脂質、MUFA和動物蛋白攝取量呈正相關,與母體的SFA攝取量相關性尤其顯著。母體zonulin和新生兒腸道微生物群之間的唯一聯繫是擬桿菌。較高的母體zonulin濃度與新生兒擬桿菌較高的相對豐度相關(p = 0.042),包括擬桿菌屬的ASVs (p = 0.019)。

圖4

結果五:新生兒的微生物群受出生方式和母體飲食的顯著影響。

最後作者對新生兒微生物樣本分成四組:陰道分娩SFA/Fibre高攝入,陰道分娩SFA/Fibre低攝入,剖宮產SFA/Fibre高攝入,剖宮產SFA/Fibre低攝入。然後使用DAPC分析對四組樣本進行降維,結果表明新生兒的微生物受到分娩方式和母體飲食的影響(圖5A,B)。SFA和纖維攝入量較高的孕婦,其陰道分娩和剖腹產分娩的嬰兒的Bray Curtis相似性指數較低 (p < 0.001)(圖5C,D)。

圖5

總結

妊娠期脂肪攝入與母體微生物群和腸道功能有關,影響新生兒初始微生物接觸和獲得。本研究結果強調了母體飲食對嬰兒微生物定植中的重要作用。這些發現突出了妊娠期飲食指導對母嬰微生物傳播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主要就是說了幾個方面的相關性:妊娠期飲食與分娩時母體腸道微生物,妊娠期飲食與分娩時腸道標記物;妊娠期飲食與胎兒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和微生物。工作不難,思路也比較簡單,結果嗎,個人覺得一般般(相關性大概只有0.2左右,p值也僅在顯著邊緣徘徊)。能發到4+的雜誌上應該是有過人之處,我能想到的可能是角度比較新奇,還沒有人會考慮妊娠期的飲食會影響到新生兒的腸道菌群?希望本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幫助,祝大家學習愉快!

相關焦點

  • 分娩方式是影響新生兒胎便微生物群落的關鍵因素嗎?
    (分娩方式是影響新生兒胎便微生物群落的關鍵因素嗎?),並獲得Editor Choice推薦。該研究由昆明理工大學、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昆明市延安醫院合作完成,昆明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昆明理工大學柳陳堅教授、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梁曉和昆明市延安醫院主任醫師牛兆儀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昆明理工大學李曉然副教授和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耿嘉蔚主任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消失」的微生物
    隨著測量和分析微生物群的工具不斷改進,人們逐漸清楚地認識到,微生物群在整個動物界遠不如人們通常認為的那麼普遍和重要。許多動物似乎與微生物有更靈活或更不穩定的關係,有些動物則或許根本不依賴微生物。/Integrative & Comparative Biology不同螞蟻體內的差異似乎與飲食有點關係。完全的植食性樹棲螞蟻更有可能擁有豐富的微生物群,這或許可以彌補它們缺乏蛋白質的飲食,而雜食性和食肉性的地棲螞蟻的膳食更加平衡,它們腸道中的細菌數量可以忽略不計。不過這種規律沒有那麼一致和普遍。但這一結果明顯與哺乳動物(比如人類)的微生物群大相逕庭。
  • 腸應激綜合症患者大腦結構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圖片摘自www.pixabay.com)2017年5月9日 生物谷BIOON/---最近一項由UCLA的研究者們作出的研究揭示了患有腸道應激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患者其體內腸道微生物組與大腦之間的關係。
  • 相關分析在微生物生態學中的應用與誤用
    許多研究者直接或間接地使用微生物群落數據的相關結構來推斷潛在的相互作用,這些推論充滿了挑戰,雖然有用,但是受到很多限制。複雜的非線性動力學、測序數據的組成、環境異質性、潛在混雜因素、間接關聯和批次效應都會影響物種間直接關聯推斷的有效性。將分析方法應用於數據時,需要仔細考慮這些方法所需的基本假設。有些方法雖然準確,但操作困難,費時費力;且實驗室無法還原自然條件下相互作用發生的環境。
  • 分析混合微生物群落內細菌協同代謝關係,「代謝組+」聯合助力!
    為了構建準確預測菌間相互關係的宏組學的分析流程,本研究以降解菌群—雙酚A(BPA)微生物降解為研究模型,利用1). 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恢復菌群中主要微生物的功能潛能以預測其參與的生理過程;2). 宏轉錄組學(metatranscriptomics)分析特定時期主要細菌的表達譜並推測其在不同階段激活的代謝通路;3).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微生物群落測序是指對微生物群體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分析測序序列的構成分析特定環境中微生物群體的構成情況或基因的組成以及功能。藉助不同環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構成差異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微生物與環境因素或宿主之間的關係,尋找標誌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
  • 近期腸道微生物領域研究新進展!
    小編推薦會議:2019臨床質譜與高端醫學檢驗發展論壇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3】PLoS ONE:新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與腸道疾病的關係doi:10.1371/journal.pone.0224454近日,德州農工大學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提供了關於狗的腸道細菌如何影響胃腸道健康的新見解,這可能有助於開發針對兩種胃腸道疾病的新療法。
  • 研究結論再次反轉 健康人類胎盤不存在微生物
    奧高等研究發現,嬰兒出生時腸道內就有微生物群落存在,但與孕婦陰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並不匹配,因此猜測新生兒腸道內的微生物群落存在其他來源,最有可能就是胎盤。   奧高等人還利用宏基因組鳥槍測序法,分析320個來自捐贈的胎盤的微生物組成,發現胎盤中有大約300種微生物存在,不過水平較低。為了獲得這些微生物功能的深度圖像,研究人員對樣本的一個子集做了全基因組測序。
  • 分析微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因子關係,RDA/CCA哪個是你的最佳選擇?| OmicStudio小工具
    OmicStudio的雲工具都是生信工程師開發維護,沉澱了經過市場檢驗的售後經驗,最了解科研人整理數據研究生信編程並在一次次報錯中走投無路的奔潰。那我們來看看聯川生物的工程師們都是怎麼處理生信數據進行分析的吧。
  • 微生物LEfSe分析圖表解讀
    一般來說,微生物常見分析內容有OUT豐度分析、OUT Venn圖、alpha多樣性、RDA/CCA分析、物種系統進化分析、
  • 生命早期微生物接觸和過敏風險:如何預防
    儘管許多關於分娩方式對兒童健康影響的研究已經發表,但證據仍在爭論之中。據報導,與陰道分娩相比,剖腹產嬰兒發生食物過敏的風險增加,其中最有力的證據表明牛奶過敏。一項相關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剖腹產嬰兒隨後患哮喘的風險增加了約20%。
  • 周報 | 最新微生物研究進展(20210222)
    為了方便各位小夥伴研讀,我們整理了這些文章對應的pdf文檔,有需要的小夥伴可以免費領取文獻包(限48h)。具體領取方式請參見文末。amp;Vanni Bucci通訊作者單位: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DOI號:10.1038/s41467-021-21475-y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475-yGut科研| Gut:多組學分析揭示了胎羊腸道中在產前即存在微生物種群
  • 【根際微生物】植物荷爾蒙對根際微生物的誘惑
    由圖中結果顯示,木薯根際土壤中氰化物的含量均具有較高水平;花生單作時根際土壤中僅存較少氰化物;木薯與花生間作時,土壤氰化物濃度依次從木薯根際到花生根際形成一個濃度梯度(紅框),此時的花生根際氰化物濃度仍然是單作時的4倍。當檢測花生根內氰化物含量時,不同處理間沒有差異(圖2b),說明土壤中的氰化物並不會對花生組織造成影響。有研究報導,間作系統中,花生的能量分配由植物激素調控。
  • 微生物裡有大文章!細菌孤獨麼?
    微生物群體穩定性也受到多種條件的影響,例如抗生素、飲食和免疫系統所引起的波動,且它們之間的聯繫並沒有明確結論。但是回答個體間的微生物差異、微生物群穩態等問題終將為理解什麼是「正常」夯實基礎。 Milestone8: 2003年——細菌孤獨嗎?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一期)
    在高通量測序的大力推動和快速發展下,微生物組學研究進入到了多組學的時代。為更好滿足科研人員多組學聯合分析需求,美格基因基於科研需求及以往項目經驗,全新推出微生物組+代謝組聯合分析解決方案,克服單一組學研究局限性,多角度解釋科學問題!
  • 微生物16S+代謝組學文章喜登微生物一區頂刊Microbiome
    糞便微生物組成變化:Bray-Curtis距離的主坐標分析表明,KO與WT小鼠的糞便微生物群組成不同(圖1p),主要差異在KO小鼠糞便菌群中脫鐵桿菌門的黏膜螺旋藻屬豐度降低(圖1q)。上述結果表明小鼠EphB6的缺失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和腸道微生物組成發生變化。4周齡KO與WT小鼠的主坐標分析中,腸道菌群組成不同,但3周齡小鼠腸道菌群組成相似。
  • 分娩奇妙旅程:有關菌脈的傳承,從懷胎到發育,影響持續而深遠
    而當胎兒出生的那一刻,新生命的誕生在嬰兒呱呱墜地之外,還有肉眼看不見的微觀奇妙變化,這些變化也將影響孩子未來的健康,有關分娩的小知識大家不妨多一點了解。這些知識將幫助大人們在生育中做出更好的選擇,儘管容易被忽略,但考慮到這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健康,接下來就和大家好好說道說道,有關菌脈的傳承,這是嬰兒出生時母親為孩子播下的健康種子。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
    據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這是同類研究中已知規模最大的項目,證實了人類在生命最初幾周內,分娩方式才是決定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 GEB綜述丨微生物宏觀生態學-探究微生物地理模式的機制
    宏觀生態學通過描述和解釋生物豐度和分布的統計模式來探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微生物宏觀生態學則探究形成微生物豐度、多樣性和功能的生物地理格局的機制(圖1)。環境過濾是在空間尺度上產生微生物豐度的距離-衰減關係的關鍵。宏觀生態學不同於傳統的微生態分析,將多種機制的知識整合到一個整體框架中,探究大規模問題。在這方面,宏觀生態方法識別豐度、分布和多樣性的時空尺度比微生態方法大得多(圖2)。
  •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長與控制
    第六章、第七章是微生物考點最密集的兩個章節,大家要耐心梳理。其中也不乏有書中沒有答案的考題,現階段可以先放一放,看看我真題解析裡的答案,有個印象,後期按真題整理第二輪時,在集中解決。有餘力者可以查閱文獻資料,自行整理,由於沒有官方參考答案,依據自己的判斷,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