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貴州省大方縣分公司,濃鬱的文化氛圍迎面而來。在門廳、樓道、走廊,醒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郵政企業文化、員工風採展示牆和郵政歷史文化展示臺讓人目不暇接。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年,大方縣分公司又迎來了新的榮譽——「全國文明單位」。
文明花開,一路芬芳。牢記「人民郵政為人民」的初心,大方郵政人開拓創新,凝心聚力,優化服務,積極助力地方脫貧攻堅,唱響了一曲動聽的郵政之歌。
齊心——匯聚內生動力
「人在一起叫團夥,心在一起叫團隊,企業發展需要團隊,需要齊心向上的凝聚力。」大方縣分公司總經理張霞說,黨員先鋒隊、黨員突擊隊不斷壯大,各項活動黨員們積極衝鋒一線,實現了支部當堡壘、黨員做先鋒。黨員先鋒產生了強烈磁性,吸引大家向黨聚攏,分公司從2017年的7名黨員,發展到現在的12名黨員、5名積極分子,2020年更有25名職工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從七大到現在,我們集齊了每一版的黨章;從古代郵驛的駿馬,到郵政自行車乃至郵航飛機,我們搜集了百年郵政歷經的交通工具模型!」辦公室主任楊金文介紹起來掩不住的自豪。「支局小果園有果子吃啦!」坡腳支局吳松的朋友圈也甜蜜滿滿,圖片上紅彤彤的李子令人垂涎欲滴,引來點讚不斷。
郵政企業就是溫馨的大家庭。為建好這個家,大方縣分公司設置了郵政文化和黨史展櫃、黨員活動室、母嬰休息室、員工休憩角等,地方不大,卻溫暖貼心。各支局職工小家推進「小家建設升級版」配套工程,小食堂、小浴室、小菜園等裝修一新,紅紅火火。公司還建立貧困檔案,實行職工大病醫療互助,有員工子女患重病,大家一起捐款,助其度過難關。
在大方郵政人心裡,企業不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共同學習生活、溫情滿滿的文明之家。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員工,都充滿了強烈的企業歸屬感和自豪感。
提升——服務溫暖人心
「嬢,背篼重,放下來歇歇!」「叔,看不清我慢慢給你念,你莫急。」在大方縣人民南路支局,不管再忙都不會冷落一位客戶。營業員們牢記「四個一」服務宗旨——對待客戶突出一個「禮」字 、說話和氣突出一個「美」字、關心客戶突出一個「幫」字、認真負責突出一個「準」字,人人都是服務明星。支局長李小成的話很樸實:「客戶來了營業廳,就要像家裡來了客人一樣招待!」
全面提升服務品質是大方縣分公司創建文明單位的重要抓手。該公司開展服務禮儀培訓,張霞手把手、面對面教授營業員服務細節和禮儀用語。各支局每月開展集中學習,分工明確,精準考核,提高團隊綜合素質。進門一個微笑,出門一聲招呼,客戶有需要第一時間出現,農忙就把郵政服務送到街道鄉村、田間地頭,宣傳金融知識走進鄉場院……站迎送、笑相問、快捷辦,在大方郵政,客戶總能享受到最溫情的服務。
為提高普遍服務質量,張霞和同事們經過數百次的調研走訪,積極統籌協調資金100餘萬元,在2018年底實現了全縣所有建制村郵政服務全覆蓋。現在,郵服務實現了村寨周三班、鄉鎮周五班、集鎮周七班。縣分公司通過外勤監控點、普服監督網、巡檢寶等定位系統對鄉郵員投遞頻次和質量進行全方位督查,有效解決了郵政服務「最後一公裡問題」。牛場鄉立新村黨支部書記劉德躍豎起大拇指說:「郵遞員天天送郵件,又快又及時,好得很!」
擔當——人民郵政為人民
人民郵政為人民。在脫貧攻堅中,大方縣分公司籌措資金建成村級郵件「捎轉站」5個,開通郵樂小店、郵掌柜、郵特惠等100餘戶,黔郵鄉情大方館對60餘種農特產品銷售額達1000餘萬元,創造了豆乾製品上線2小時、銷售10萬餘片的業績,幫扶八堡鄉5個村25戶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100餘個,發放慰問金5萬餘元。
「感謝政府,感謝郵政,給我找活兒幹,幫助我致富摘掉貧困帽,太謝謝了!」58歲的八堡鄉復興村貧困戶李武才子女外出務工,就剩他和老伴相依為命。大方縣分公司積極聯繫村委,在復興村建立捎轉站,由李武才負責運營,每個月為他發放代辦費,幫助老兩口脫了貧。每次看到郵政人到村裡,他總是說不完的感謝。
扶貧攻堅毫不懈怠,社會責任勇於擔當。在大方縣創建文明城市的熱潮中,大方郵政人爭當志願者、積極參與志願服務蔚然成風。大方的大街小巷、鄉鎮敬老院、鄉村小學,郵政人積極獻愛,踴躍投身文明交通勸導、衛生一百分、關愛空巢老人、關愛留守兒童等志願服務,綠色郵政身影成為城市文明建設中醒目的風景線。
「郵政百年的文化和精神財富,是寶貴的文明積累。踐行好『人民郵政為人民』的初心,充分發揮主人翁意識,始終保持著向上的凝聚力,用優質的服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履行好郵政人的使命,這就是我們大方郵政不斷前行的動力!」站在新的起點,謀劃新的發展,張霞對未來信心滿滿。
大家在職工小家包餃子,過一個其樂融融的三八節。田嬌 攝
黨員、進步群眾在黨員活動室開展學習。韓靜樺 攝
工作之餘,大家在休憩角交流談心,享受家的溫馨。韓靜樺 攝
精神抖擻的大方郵政幹部員工隊伍。楊金文 攝
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韓靜樺 攝
新冠疫情期間,郵政人助力外出務工人員復工復產。李洲霞 攝
郵政人走進田間地頭服務群眾。梅本傑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