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有學習過英語。
而且對於英語不免有很多反抗的心理。
學習語言這件事上,我們能發現越小的孩子接觸到的語言會在長大之後越容易學到。
這是一個根據心理學家研究所得出的結論:
語言獲得理論,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天生就能夠說自己語言的,而是後天學習的。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一種天賦,是一種人與生俱來就會說的語言。
讓我們看看其他人怎麼說:
白人的孩子天生就會說英語?而我們天生就擅長漢語?
不管你秉持著哪一種的態度,在語言的學習上,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長期的理解和堅持性的學習。
那既然說到長期性的理解和堅持性的學習,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狼孩的傳說。
而心理學家也是根據狼孩的傳說研究出了語言獲得的最佳時期。
狼孩的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群人在森林裡發現了一個小孩,他的習性跟狼一模一樣,最後發現是幾頭狼養大了他,但是在這個小孩回歸人類社會之後,他並不能很好的去說話,並不能一下子能夠接受自己的行為改變。
就拿最簡單的融入社會的語言來說,不管科學家們怎麼去教導他,怎麼去引導他,他更習慣的還是像狼一樣吼叫。
基於此,科學家進行了更多更深刻的研究。
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語言是後天獲得的:確實存在一個非常適合學習語言的階段。
這個階段一般就是在3~6歲。
心理學家發現,如果你是在這個時期教你孩子英語,並且讓他接觸到這一語言環境。
那麼等到他成長長大之後,這種語言的學習就會慢慢的變成了一種非常擅長的事情。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認為我們學英語學得不好,是因為小時候沒有暴露在英語的環境之中。
嬰兒的聽到的聲音裡,可以區分不同音素。
據稱,其中包含869種不同的音素。
那小孩子是如何區分開這些音素環境的呢。
那就是在暴露這個語言環境之中。
語言的形成就是獲得了一種語法的基本規律,開始學說話。
隨著心理學家研究的深入,喬姆斯基也提出了語言的先天獲得理論。
研究也發現有一部分關於語言的基因早在十萬年前就出現了。
大腦中也有特定的區域與言語相關,也這也就說明我們的言語,其實一樣是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會受到後天很大的影響。
這樣一來,如果你能在3~6歲的時候,在孩子們對語言過渡時期,讓他們接觸英語,接觸想學習的語言。
那麼很容易就能夠讓他們得到語言,而且讓他們成為一個語言高手。
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來討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