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貫道器以為一,蘊藏著恆久的處世之道與人生智慧。聖賢之教,可長人心之靈慧,可消現世之浮誇。「成都王府外國語學校國學館」致力於完善孩子的心性和品格,引導孩子的日常行為,啟發孩子學習國學的興趣,從而為其一生的成長和踐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倡「以德施教、育人為先、中西合璧、勵志未來」的辦學理念,2020年9月15日上午,成都王府外國語學校在小學部教學樓前舉辦了一場極具儀式感的國學館開館活動。蒞臨本次活動的嘉賓有溫江區教育局葉顯紅督學,溫江區教育局周培英督學、溫江區研培中心初中部主任李中華主任、、溫江區萬春鎮中心幼兒園薛晨副園長、溫江區魚鳧雙語幼兒園杜雪主任、奧爾夫國際研究院吳鯤院長、溫江區電視臺記者簡雪豔,以及屈氏家學第75代傳承人屈老師、蒲娟老師等。參與本次活動的還有成都王府的師生及學生家長們。
儀式一:漢袍古風韻,正衣冠領帶
漢服文化,是反映儒教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虔誠之心始於衣冠,先正衣冠,後明事理」,穿戴漢服是感受中國的古典韻味,是從內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敬,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要的一課。王府的小學童們為了祝賀國學館開館,穿上了整齊莊重的漢服,在老師的幫助下整理衣冠,以表對先賢及師長的尊敬。
儀式二:擊鼓祭聖,追慕聖賢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千百年來,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布衣百姓,無比敬仰和緬懷至聖先師。」擊鼓祭聖,「咚咚咚」每一聲都敲得深入人心,每一聲都能激起我們的慷慨激昂。追慕聖賢,焚香禮拜,孔老夫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出現,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穩定傳承。新生步入學堂,恭立孔子像前,禮拜先師,表達對於先師的敬意,讓孩子們明白尊師重道的意義。「承千古之禮,傳為明之情。」尊師之德沐於心,將德高尺行記於心。
儀式三:進香祭拜孔子
「天若不生仲尼,則萬古如長夜。」教學生們進香祭拜孔子就是讓他們從小學會尊重知識,尊敬老師,傳承智慧。
禮成:頒師慶禮,揭牌講話典儀束
最後,成都王府外國語學校管小波校長分別為學校國學館的館長及講師頒發聘書,聘請學校德育處敬建東主任為國學館館長,聘請蒲娟女士為國學館講師。
管小波校長在活動中說到,中華民族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世世代代志士仁人使我們的民族萬世一系、生生不息,屹立於世界之林。成都王府國學館的建立讓孩子們身沐中華文化底蘊,希望同學們在國學館裡可以習得傳統文化,誦讀國學經典,積澱文化底蘊,獲得詩文經典的薰陶。學校將堅持國學文化傳承與國際理解教育,同學們通過國學課程的學習將聖賢的思想落實到行動上,獲得精神的力量,獲得道德的升華,獲得理想的信念,自覺地以他們為榜樣,成為具有文化底蘊深厚,國際視野開闊的新時代的好少年。
成都王府國學館開課啦!
成都王府外國語學校國學館將建成一家集古今中國文化精粹於一體的教育實踐基地,紮根於成都本土,意在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為溫江的教育和文化事業貢獻力量。國學館將以屈氏家族為先導開展國學教育,採用各種形式傳播傳統國學學習方法,真正讓國學走進孩子的生活,滋養孩子的精神,讓國學活起來讓孩子們在古今中外浩淼而優美的文化藝術的海洋中暢遊,培養具有民族情感、高尚品德,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需求的當代優秀人才。
成都王府國學館講師簡介
蒲娟,屈氏家學75代傳承人,從小學習家傳國學,繼承並創新了家傳國學,形成了獨特的兒童國學學習體系。定居成都後,多年被溫江文化館市民文化學校聘為國學老師,多年堅持在溫江區文化館開設公益兒童國學班及成人國學班;並在泡桐樹小學、銀都小學、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茶店子小學、光華實驗小學、光華實驗幼兒園、成都七中、電子科大附小等學校開設國學講堂,令許多家庭受益。
成都王府國學館館長兼書法教師簡介
敬建東,現為成都王府外國語學校德育處主任。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從事高中教育工作32年。在北京王府學校工作12年,擔任文綜教研室主任、年級主任,清正書畫院院長,連續10年義務為北京武一師(含國旗班)戰士進行軍事院校高考前指導,高考成績深得部隊首長讚譽。敬老師採用毛筆書寫高中語文教案,筆耕不輟,潛心書法研究,專攻篆書,兼修楷、行、隸。所教學生多次榮獲國家級比賽獎項,教學成績斐然!
書法課程簡介
任課教師:敬建東
上課年級:三年級以上學生
上課地點:國學館
課程簡介:書法是我國富有彈性的獨特書寫工具毛筆寫的方式方法,並依據我國漢字造型的特點,通過藝術構思,調動藝術手法而形成的。從形式上說,書法以神採為上,形質次之。書法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律,如講究執筆,運腕、用筆、使墨、結構、章法(分布)、氣韻等等。其藝術形式往往是通過藝術來表達思想感情,理想,亦即可謂「筆情墨趣」。
On Sept 15, CRFLS hel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udies library in front of the teaching building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is library will be built into an educational practice base integrating the essence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culture. Located in Chengdu, our sinology library is intend to inheri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ocal culture, to contribute to the educational and culture undertakings in Wenjiang.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Qu Yuan family, we will take various methods to dissemina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udies to cultivate children with national sentiments and noble character, wh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demand of our society.(李永 通訊員 王洪基 丹妮 高昂 蔣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