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赫爾辛基2月18日電綜述:芬蘭農業的新出路(記者趙長春)
芬蘭地處北歐,四分之一的國土在北極圈內。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等不利因素,芬蘭農業生產一直是高投入低產出,而且是以家庭農場形式從事生產和經營活動。
1995年芬蘭加入歐盟後,芬蘭的農產品在歐盟內部大市場及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明顯處於劣勢,導致每年數以千計的農場特別是小農場難以維持生計而破產。與此同時,芬蘭的農業收入以及農民的個人收入明顯下降。為了保障農民的收入和不使農民加入城市的失業大軍,同時使本國的農業在國際市場及歐盟內部大市場激烈競爭中立穩腳跟,芬蘭政府採取各種措施不斷為農業的生存與發展尋找新的出路。
首先,向農村地區進行政策傾斜。芬蘭政府在加入歐盟時就為本國農業爭取到各種優惠政策。芬蘭政府每年還以補貼、貸款或兩者相結合的形式,向農場和農村企業提供資金方面的支持。
其次,鼓勵農村發展多種經營。芬蘭政府大力支持發展農村企業,鼓勵個體農場從事多種經營活動。進行多種經營的農場可以向本地區就業與經濟開發中心申請資助。目前,芬蘭全國三分之一的農場,特別是大型農場,除了種植糧食作物和飼養家畜外,都在從事多種經營活動,如林業、木材加工、農業機械出租、運輸、建築施工、食品加工、手工業及家庭小作坊、鄉村旅遊和提供休閒度假服務等。開展多種經營不僅使農場的生產方式多樣化,而且一部分農場的規模在擴大,並進一步專業化,多種經營的收入在農場收入中的比例也不斷增加。
第三,改變農業結構現狀,鼓勵家庭農場加強聯合。芬蘭加入歐盟後,全國不斷有小型農場與大農場合併。目前,芬蘭全國的農場已從1995年的9.56萬個減少到7.11萬個。同時,擁有50公頃以上耕地的農場數量增加一倍以上,在芬蘭整個農場中所佔比例從原先的7%增加到17%。在農業生產成本每年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農場之間在農業機械使用等方面的合作也將進一步加強。有關方面預測,芬蘭農業將進一步加強規模經營,在不久的將來,芬蘭農場有可能在自願基礎上加強聯合,幾個個體農場以聯合農場體的形式進行更加有效的生產和管理。
第四,鼓勵農民擴大生態食品生產。為了滿足本國消費者對無汙染生態食品的需求,一些農場開始專門經營生態食品生產。目前,芬蘭全國共有近4800個生態農場,生態食品種植面積達到近17萬公頃,佔芬蘭全國可耕地面積的7.6%以上。預計到2007年,芬蘭全國種植生態食品的面積將可能擴大到近30萬公頃,佔全國可耕地面積的13.4%。
目前,芬蘭在農業方面採取的多種政策已初顯端倪。有關方面2005年5月對芬蘭農業發展前景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芬蘭農村發展最快並最具發展前景的項目是鄉村旅遊、木材加工、能源生產、產品直銷和農業機械出租。今後,芬蘭農村多種經營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到2012年芬蘭全國一半以上的農場除進行基本農業生產外,還將從事其他多種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