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歷經千年,涵蓋天文地理,充滿獨特智慧。各位寶爸寶媽們也許比較熟悉《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兒童誦讀經典,可是你知道嗎,古人在育兒的過程中,也有獨特的育兒觀呢。
古代育兒有七不責
分別是當眾不責、睡前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傷不責、疾病不責、愧疚不責。這些看似簡單的生活日常規矩,其實和現代育兒觀有些一致呢!你都知道他們有哪些科學道理嘛?一起學習下吧!
一、對眾不責
當眾不責,是指在公共場合,不要訓斥、責罰孩子。孩子雖然小,但是也是有自尊心的,當眾責罰孩子,會傷孩子的自尊,一旦孩子的自尊心被破壞,會變得更加地任性和叛逆,更加不好管教。
這裡的當眾不責,也不是指在公眾場合就放任孩子不管。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喊大叫時,要先梳理孩子的情緒,然後進行引導,等到回到家,找到合適的時機,以聊天的方式,跟孩子好好溝通。
二、睡前不責
睡前不責,是指孩子睡覺之前,不去管教孩子。因為一旦睡前管教,如果孩子哭鬧,胸口容易悶氣,中醫講氣血不通,則百病生。孩子悶氣睡覺,非常容易做噩夢,而且也很容易落下病根。如果睡前惹孩子生氣了,一定記得要讓孩子長出一口氣再睡哦。
三、飲食不責
飲食不責是指孩子吃飯時,不管教孩子。孩子在吃飯時,主要工作的器官是消化系統。一旦在吃飯時管教孩子,容易引起神經緊張,這時候消化系統在工作,突然停頓,時間久了,會損傷消化系統的正常功能。很多孩子腸胃不好,脾胃不和,多半和吃飯斥責孩子有關係。
四、歡慶不責
歡慶不責,是指孩子正開心時,不要責備孩子。孩子開心時,全身細胞都很活躍,此時如果責備孩子,就像是在一塊熱鐵上潑了一盆冷水,鐵確實涼下來了,但是問題也出現了。試想,人在出汗之後,突然開冰箱門會怎麼樣?寒氣會瞬間進入體內,非常容易引起頭疼、關節疼等症狀。責備孩子也是一樣的,如果你能理解愉悅的心情被突然破壞的感覺,那麼你就會明白,孩子開心時被責備的感覺,幼小的孩子是很難調節這種心理落差的。
五、悲憂不責
悲憂不責,意思是孩子在情緒低落時,不去責備孩子。孩子畢竟還小,承受能力有限,當孩子悲傷難過時,再去責備孩子,容易造成孩子極端的性格。試想,爸爸媽媽在悲傷憂慮時,如果一個人不斷地訓斥,你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是不是想讓他閉嘴?這種情況下,如果訓斥孩子,很容易引起反叛型人格,後果很可怕哦!
六、疾病不責
疾病不責,是指孩子已經生病了,就不要再責備孩子了。因為孩子生病時,本身身體就很難受,免疫力也低,需要父母的關懷和溫暖,才會好的快。此時如果責備孩子,孩子心情容易低落,自身免疫力上不去,病好的慢。都說治病「三分治,七分養」,可見心情對疾病痊癒的影響是很大的。
七、愧悔不責
愧悔不責,是指孩子已經知道錯了,覺得很愧疚了,就不要再訓斥孩子了。因為孩子知道錯時,內心已經很自責了,此時再去責備孩子,無疑是雪上加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鼓勵,引導孩子,讓孩子積極地去面對問題。
古人七不責,別看一共就幾十個字,但是真的是涵蓋了好多育兒的道理呢,從中醫是角度也是同樣適用的,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對眾不責防肝鬱;愧悔不責防傷脾;睡前不責防夜驚;飲食不責防傷胃;歡慶不責防傷心;悲傷不責防傷肺;疾病不責防難愈。
七不責,其實是七種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途徑,而且也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性格的方法。
育兒七不責,親愛的寶爸寶媽們,你們都記住了麼?
還有哪些心得體會,記得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