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中的藍採和是一位很接地氣的仙人,他的眾多傳說雖然和道教神仙體系中的眾多神靈一樣自相矛盾的地方不少,不過其早期的事跡還算是有跡可循,具備很強的合理性。特別是南宋大詩人在他的史學名著《南唐書》中曾簡略提到過藍採和是唐末逸士,所以他算是張果之外八仙中另一個勉強算是正史有載之人,也表示他的傳說在兩宋時期已經在民間流傳很廣了。
陸遊沒有明確藍採和是哪個地方人,不過因為《南唐書》主要記載的是五代時割據江南的南唐小朝廷的歷史和名人故事,所以藍採和此人如果真的存在的話,應該是南唐疆域內某地的人士。又有記載認為他生於淮南濠州人,是一位民間藝人,濠州就是今天安徽的鳳陽。這個說法應該比較靠譜,其出身底層的身份也算合理。不過還有傳說說他是唐玄宗甚至初唐時人,這就不太可靠了。
因為許多藍採和的事跡都與勾欄酒肆相關,傳說中他是一位喜歡拍著牙板、縱酒放歌的豪邁異人,時常出沒於聲色歌舞之地,可能是一位在這些娛樂場所靠表演謀生的歌者。江南各地廣泛出現勾欄這樣的娛樂場所是在中晚唐以後的事,所以他更可能生活於晚唐五代時期。
到了元朝,各種雜劇興盛起來以後,藍採和成為元雜劇中很受歡迎的主角,又和一位叫許傑的雜劇藝人形象重合了起來,有時在各種傳說中又會和仙童劉海混淆不清,道教的神仙很多其實來源於各地方上的名人奇人,在民間沉澱一段時間後再被道教收編進自己的體系。不過道士們分屬不同教派,又沒有多少統一的教義,所以他們各自整理的神仙神跡也很駁雜,哪怕是地位很高的八仙也是如此,經常出現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的記載。
綜合以上史料與傳說,藍採和這一形象應該最初是來源於兩淮一帶的知名民間藝人,其事跡在流傳過程中逐漸添加了很多神異傳說,最後才位列仙班。不過到了清代,又出現了藍採和是青海海西德令哈人士的新說法,當地山口至今還有他的遺蹟。這就有點無釐頭了,唐宋時期青海一帶主要分布的是各吐蕃部族,漢族在那裡更多是作為農奴或工匠存在的,和藍採和挎籃打板的南方人形象更是掛不上號。哪怕是到了明清時期,那裡的漢民也數量極少,這個傳說恐怕是當地人為提高知名度附會創作出來的。
而更好笑的是,到了當代,又有了一個四川大英縣的藍氏族人,拿出一本古舊的族譜,聲稱藍採和應該是他族中先輩,族譜中有明確記錄。其實民間族譜和方志一樣,的確保存了很多寶貴的地方史料,不過一旦扯到本支遠祖,大多會拉扯近很多同姓名人來抬高族人身價,可信度很可疑。即使族譜中記載的藍採和真有其人,也幾乎不可能和八仙中的仙人是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