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30元一個月養活一家人,為什麼現在3000元只養活一個人?
現在有很多老一輩人都在議論,他們在上世紀80年代時工資收入才幾十元,但一個人的工資每月可以養活一家人,當年條件雖然不如現在好,但人們覺得很幸福。而現在如果你有三四千元/月的收入,恐怕只能養活你自己。
首先,80年代人民幣的購買力要遠比現在高得多,別看工資少,但人民幣可值錢了。物價很低,早點老豆腐4-5分一碗,豆漿2分,排骨湯,雞湯餛飩9分錢。登瀛樓的高湯餛飩才1毛2分錢一碗。公共電話4分一次。人們生活雖然物質上差些,但物價非常穩定。
當國門大開,市場經濟的浪潮滾滾而來,計劃經濟的常態被打破,尤其佔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不再被糧票固定在一省一市,一縣一地,消費的需求被漸次點燃。說到底,需求鮮活,激活供應。改革開飯40年,大概經濟年均增長近10%。按此推算,7年翻倍,40年近6次累積翻倍,當年如果50元,近6次累積翻倍,今天對應差不多3000多元。
現在的話房子需要買,看病花錢也是個大頭,小孩子上學受教育,各種各樣的培訓呀補習班呀,都是一筆比較大的開支,像工薪階層買一套房子基本上把家裡幾十年的積蓄用完了。所以,雖然工資比以前高了100多倍,但是實際上大家過得還是很累,加上大家的攀比心理也比較重,貧富差距也日益拉大,所以心理負擔也比較重。
而現如今,雖然每個月有五六千,三四千的收入,但是還是感覺錢不夠花呀,而且上街隨便買點東西,動輒就是幾十上百塊的而且花錢買不到什麼點兒東西,就是想去吃個火鍋,有個兩三個人動輒就要吃幾百塊錢,更不要說是去什麼大酒店一頓飯就是幾大千塊。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是物價和工資的增長來計算經濟價值,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擴大,收入和物價在十年間增長速度比較大,現在按六千一個月計算,那麼工資就增長20倍。那時候的一萬元相當現在的20萬元。但是那時候一個村很難找到一個萬元戶。當時政策就鼓勵爭創萬元戶。
二是可以按富裕人數排名。現在20萬元,一個村不知道有多少家了,有很多人都在城市購房工作,投資。一套房就是百萬富翁了,這個好像都比較普遍了。有的人在外創業成功的,有千萬身家的也是正常了。如果按現在富裕人數排名,應該是千萬富翁才可以和八十年代的萬元戶身價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