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父母不知教育是什麼,只是跟著生命的軌跡行走,很多人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只能讓自己的孩子重複著祖輩的命運,現在人們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開始花大力氣在孩子身上進行精英教育,渴望孩子能突破階層,擁有一個更好的人生。
現在鱗次櫛比的校外培訓機構,補課、特長培訓成了孩子們全部的課外生活,父母總是希望以自己的最大努力和付出成就孩子的人生,但是,現實往往事與願違,現在的孩子普遍抗壓能力低,一點兒小事就可能引起自殺或他殺,因手機被拿走而自殺、因家庭作業完不成而自殺、因老師談話而自殺、因家長未參加家長會自殺、因老師或家長有所要求而砸師弒母……,沒想到過去最神聖的職業,做老師和做父母都成了高危職業。
陣陣唏噓,擋不住現實的殘酷,種種惡性事件,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也讓有孩子們的父母無比恐慌,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這千小心萬小心地愛護著,怎麼就變成這樣了呢?
也許作為當事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的在懵懂中走向了死不暝目,其實這些犯事的孩子,不乏大家眼中的優秀孩子,他們在人前知書達禮、陽光向上,可誰知他們的心裡在想些什麼,心理又扭曲成了什麼樣?
其實關於新一代優生優育的孩子教養的弊端,很多教育家老早就開始了思考,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的主席聶聖哲先生就提出了「養活教育」,來駁斥新生代不切實際的全民「精英教育」,來治癒「唯教育」所帶來的社會弊端和親子問題。
古語有云,「少說多做」,但現在的家庭教育是「只學不做」,瞧瞧從城市到農村的學齡兒童,大多數都是家長隨接隨送,幾乎沒幾個學生是自己背書包,家長們都覺得孩子學習太辛苦,理應為他們多分擔。
可是這樣,孩子生命的能量能在哪裡體現呢?他們並非是一個布做的洋娃娃,隨你擺弄任你「以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想要釋放的生命能量,你以愛護之名,剝奪了他生命的激情,你以為他會快樂嗎?
雖然他們可能愛學習,但看到你一副「唯學習論」的嘴臉,誰不反感?誰不為自己被壓抑的生命力叫屈?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叛逆?為什麼殺父弒母?只因為他們沒有得到釋放自己生命能量的機會,沒有感受到揮灑生命能量的快感,而阻止他們實現這一切的正是他們的父母,「唯學習論」葬送了他們的青春,叫他們如何不恨?
而治癒這一切,唯有回歸,以我們老祖宗遵從的「養活教育」來拯救這一切。現在已經有很多地方的平民化教育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帶孩子去農村體驗生活,真正與農人一起辛苦的勞作,為孩子創造職業體驗,讓他們從身體上的吃苦,真正感受到心情的愉悅。
其實有時候,我們逃脫了苦,也就過濾到了樂,但有很多家長並不了解這點,只以為給孩子自以為好的,他們就會更好,殊不知,生命最初是一個混沌的原始件,必須通過不斷的扛重施壓,使苦與甜、善與惡壓縮分離,把苦的與渣滓從生命中分離,人生中才會留下更多甜蜜和向上的能量。
《三字經》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義」,而人教,不應只是口頭的說教和空洞知識的灌輸,應該是知與行的一點一點的雕琢與打磨。
果麥出版的這本《養活教育》,就是從生命最基礎的需要談起,讓我們的父母為孩子提供可錘鍊生命的條件,使我們的孩子得到各方面健康成長。
一、什麼是養活教育?
養活教育就是教孩子做不會做的事,逼孩子做已經學會的事,不斷改善和領悟,逐步提高,使他們能更好地獨立面對生存的問題。
作為一個人,養活自己,是必須學會的本領。只有能養活自己,才能立足社會,然後才能獲得更多人生的自由。
智商是天生的,但是優秀是教出來的,是一個人從自己一點一滴的勞作和體悟中得來的。要想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就要讓自己的孩子手、口、心、腦齊運作,它們相互促進,才能變得更聰明。
而我們要讓孩子真正的投入生活,能在生活中得到真實的體悟,就要讓孩子首先學會生活自理,學會做家務,然後樹立養活自己、靠自己立足社會的意識。
養活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只有我們能夠面對生存的種種問題,我們才能夠享受生活。人的心性錘鍊,必須要經歷一些人生必經的痛楚,才有可能茁壯成長,能抗風雨打擊。
從小承擔一些不太重的責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對孩子的成長有相當大的好處,不僅學會了生活的基本技能,還能在勞作中得到體悟,更明白知識的內涵和別人的處境,獲得同理心,成長為人格更健全的人。
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方面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是生活自理,二是有支撐生存的收入來源。人沒有養活教育,就不可能有教養。生存,是養活教育內容的核心,養活教育的核心就是積極的行動,進行有效的實踐。
開動腦筋,啟迪思路、改進方法、實踐檢驗、總結得失……這些都是養活教育的精髓,這些都必須在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的活動中得來。
二、養活教育應從哪些方面做起?
孩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童年。一對只重視學校考試得分的家長,是養不出健康的孩子來的。
養活教育的第一步,首要的就是解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也就是關於自理、自立和生存的問題。
現在富裕少子的生活,讓許多父母都把精力投在了孩子身上,渴望他們更優秀,認為只要自己不惜一切地讓他們受到更好的學校教育,他們就一定會成為社會精英。
然而,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天賦,也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管理社會。但古往今來,中國社會存在一種偏見,那就是讀書為做官,為有一天能成為人上人,在所有事情上能壓人一頭是一頭。
這也許是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的真實願望,但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實行精英教育,像過去養皇太子一樣的方法撫養,勢必會造成這個孩子以後的人生悲劇。
一個生活無法自理,做事不需要考慮別人感受的孩子,如果不能保證以後一定會進入精英層,過上受萬人擁戴的日子,那他又將如何自處?
現在人人都在爭取享受精英教育,但精英教育的結果證明最終只有少數人能夠勝出,那到最後,大多數被刷下來的人如何能適應平凡的生活?
一個孩子是天才,他成才並不需要死讀書。如果有天份,那他也一定能在搞定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生存困境之後,依然闊首昂揚,向新的方向挺進。如果一個孩子不是天才,偏把它當天才養,不僅孩子痛苦大人痛苦,還可能把孩子養成一個廢人,既無法適應生存,又不懂得感恩父母和社會。
有時候母愛是一種營養品,但也更有可能是一種危險品。我們要儘早接受孩子的平庸,用一種真誠的母愛去灌溉他的心靈。如果在完成養活教育後,孩子個人還有更高的理想,這時我們一定要支持,但切莫把孩子一生下來,就認為他是個天才,一定要按照天才的撫養方法來撫育,才覺得自己沒有虧待他。
每一個家庭,都是孩子接受素質教育的場所,每一個家長,都是孩子接受素質教育的老師,最務實的行動就是讓孩子學會做家務,生活能夠自理,面對小問題能夠自己解決,家務的小挫折,能幫他們將來應對更大的挫折。
養活教育的第二步,就是儘早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艱辛和挫折。
在這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也沒有體驗不到一丁點兒痛苦的生活,從小,讓孩子習慣生活的現狀,能夠體驗小小的失望和挫折,對以後的人生大有好處。
我們知道,太順的人生總會讓人變得趾高氣揚,不把他人放在眼裡,連我們熟識的大文豪蘇軾也不例外,但正是經歷了烏臺詩案後的蘇軾,才沉澱了心性,成為了千古流芳的大文豪。
沒有經歷挫折的成功只是小成就,只有經歷了挫折之後,再次站起來成就的成功,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成功,所以人們會說,沒有經歷失敗的人,不足以語人生。
但是,現在的青少年普遍抗壓能力低,就是因為沒有經過養活教育的歷練。碰到一點挫折就賭氣、就放棄,遇到一點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逃避、甚至輕生,這都是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太過細緻,為他們清除了他們生命早期必須經歷的生活雜質。
一個人知道了生活中必然存在著痛苦和不順,就會坦然接受它,並理解別人的苦處,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個人的教養,也是一個孩子成長路上自己必須承擔的事,我們一定要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讓他們自己拓寬自己人生的長度和深度。
養活教育的第三步,就是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讓他能夠學習正確掙錢的方法養活自己,愛錢不貪錢。
好的生活,金錢必不可少,我們要教會孩子生存的本領,就要教會孩子們掙錢的本事。一技之長,是我們送給孩子以後人生的最好禮物,讓他們有一技傍身,能好好養活自己,做一個合法公民。
我們中國人很多都認為談錢俗,一看到喜歡談錢的人就稱別人銅臭味十足,殊不知,談錢並不可恥,沒錢裝酷才可恥。而反觀猶太人,他們對財富的認識頗有理性,他們普遍認為:有錢,不見得就好;但沒錢,會帶來罪惡的可能性很大。
愛錢,但並不貪錢,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守住的底線,因為①金錢能滿足人的正常需要,是給美好人生的祝福;②沒有錢的清高思想是危險的,它會把我們逼入人生的絕境;③只愛錢是無法有錢的,要錢也愛你才行,我們必須有自己的操守;④富人不肯施捨財富,就不會給他帶來榮耀,一定要用錢做更有意義的事。
而這些,是一個沒有經歷過養活教育的孩子體驗不到的,獨立和自由都是在挫折的領悟下才獲得的。人一定要學會掙錢,因為不掙錢的人生,不僅害己,還可能害人。
養活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養活教育的實踐,必須抓住孩子兒童期這一黃金時段,越早開始越好。從小教孩子做不會做的事情,逼孩子做會做的事情,讓他們在不斷體悟中精進。
事實證明,越小讓孩子吃苦,他們越不覺得苦,還會樂在其中,因為在小孩子的心目中,一切都是有趣的,吃苦就像一個個打怪升級的遊戲,有趣極了。可一旦孩子漸漸長大,他們就會排斥吃苦,因為人的惰性一旦養成,是很難根除的。
人的一生必定是有苦的,只有在早期儘快喝完人生的苦酒,鍛鍊出自己吃苦的韌性,以後的人生就不覺得苦,只剩下甜了。而如果人生的布置本未倒置,則更有可能迎來悲劇的人生。
很多人擔心養活教育會佔用孩子大量的學習時間,但實踐證明養活教育越深入,孩子成績就越好。因為任何知識只有觸動孩子心靈,它才有可能變成孩子自己的,而養活教育,就是實戰與學習結合,能更大程度觸動孩子心靈的感悟,讓知識成為孩子自己的部分,更好的吸收。
現在青少年的問題層出不窮,教育也被前所未有的用心佔據,但仍然收效甚微,這個時候,我們是否該思考一下:我們教育的方向是否對了嗎?我們是否在跟著一個深不可測的欲望走進了一個黑不見底的死胡同?
或許,這一本《養活教育》能把我們拉回來,從一個實在的角度出發,好好培養自己的孩子,既不因自己的局限耽誤了孩子的發展,也不會因為自己好高騖遠的要求而斷送了孩子的人生和家庭的幸福。
望子成龍,無可厚非,但它不該成為我們痛苦的根源。放下執念,回歸生命的本質,也許,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