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還是把孩子養活大了?

2020-08-13 小雪十八

1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同樣是孩子,為什麼差距那麼大……」這大概是很多父母常用的口頭禪。


很多父母,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別人家孩子的地方,就怪自己孩子不爭氣……


我有兩個朋友,她們各有一個可愛漂亮的女兒,雖不在同一學校上學,但倆孩子同歲,也同級。


A朋友女兒,學習成績一般,不是因為笨,是因孩子壓根沒有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放學路上貪玩不回家,到家就看動畫片,從不主動寫作業,都是家長發飆才會寫,但也磨磨唧唧,趁朋友不注意小動作搞不停,每天寫完作業都到12點。


B朋友女兒,則截然不同,學習在班裡不算最好,但也中上。每天放學第一時間回家先填飽肚子,就開始寫作業,朋友下班就只需要檢查作業籤字就行,別的根本不用操心。


每次有聚會,B的女兒,總是笑意盈盈,活潑開朗,滿眼自信大方地地跟我們這些老阿姨挨個擁抱問好。


而A的女兒,從不敢正視我們,和她的交流都是問一句答一句,總是羞答答地從不主動說話,要麼低著頭,要麼轉過頭假裝看向別處。


B的孩子,就是A眼中那個好的不能再好的「別人家」的孩子。為此,A經常在抱怨自家孩子如何不如B家的。


2


是什麼讓兩個孩子之間有了這麼大的差距?我發現她們對孩子的教育完全不一樣。


A,從孩子上學,就對孩子的學習就漠不關心。檢查作業發現錯題,不是拿書打孩子頭,就是說她太笨,上課沒好好聽講之類的指責。


很多時候,家長根本沒有在陪孩子學習或看書培養學習興趣,而是安排孩子在家獨自寫作業,家長則跟朋友逛街聚會各種嗨。A朋友的理念是,孩子學習是她在學,又不是我在學,是給她自己學,又不是給我學。


而B,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就主動培養孩子學習的意識習慣。每天吃完飯,陪孩子識數認字。上小學後,孩子寫作業,B就會拿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孩子身旁邊,孩子寫作業,她看書,一直陪著孩子。


所以,孩子之間哪有差別,差別都來自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


3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曾經講過一個寓言故事:


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們的形狀始終像石頭,並且越來越沒有價值。


父母也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每件小事,幾乎每一個細節都影響著著你的孩子將來是否能成為人人羨慕的「別人家」孩子!



大部分的中國父母關注的是孩子能不能成才、成績如何,而不是能否成人、自身感受如何。


如果家長只是關注孩子做的事,而不是關注孩子這個人,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而且,孩子的好奇心、興趣養成、處理人際關係能力、自我管控能力、性格、人格特徵上都會出現問題。


4


那究竟怎樣更好去與孩子相處呢?總結以下幾點:


1)不要責罵孩子


有很多家長,面對孩子作業寫不對、不寫作業、做錯事、自己說話孩子不聽時,就會火冒三丈,大發雷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事,自己已經很自責很害怕了。這時候家長發火,只會讓孩子陷入極度恐懼和自責中:「我是不好的,我又做了天大不可饒恕的錯事。」


今年過年,8歲的侄女來我家。


在一次給她洗澡時,她跟我說:「姑姑,你要是我媽媽就好了。」

我訝異問:「為什麼呀?」

侄女說:「因為你不會兇我。而媽媽只要檢查作業就吼我,做錯事就兇我更厲害。每次媽媽發火,我都非常害怕,媽媽說的話我一句也聽不見,覺得自己真的太不好了,什麼都做不好,感覺自己很差勁。」


看,當你用呵斥的方法,孩子收到的只有恐懼和自我否認的低能量。


試想,我們成年人,面對領導的不認可時,你更渴望領導用什麼樣的方式跟你交流。


孩子做錯,家長只需要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了,應該要怎麼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而不是去指責孩子。


指責,只會讓孩子走向你期望相反的方向。帶著一顆探索和發現孩子的心去跟孩子溝通,你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孩子學習陪在身邊


陪孩子,不是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指導糾正孩子的錯題和不良坐姿,這個不叫陪,叫監督。


當家長用監督孩子的心態,陪在孩子身邊,孩子只有緊張、焦慮,害怕一個字寫不好,一道題做錯就要受到權威的指正,哪裡還有心思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當然,全家人可以輪流,但要換種陪的方式,每周或者每天,換一位家長陪,但要事先跟孩子商量。


家長可以拿本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懷有和孩子在一起學習的態度,給孩子一種爸媽不是在監督,而是爸媽和我一起相互陪伴學習。


家長上班辛苦一天,陪孩子寫作業時看看書,也是對忙碌嘈雜生活中為自己找一方淨土,充實和平靜自己的內心。


孩子有了自己信任的人,在身旁陪著一起學習,就不會產生「大人在看電視,而我在學習」的無聊和不公平感。


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3)多跟孩子談心


跟孩子做朋友,定期與孩子相互交換彼此的心聲。


知道孩子的想法對教育而言尤為重要。與孩子談心,傾聽他的內心世界,作為父母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父母也可以通過談心,以朋友的口吻告訴孩子,你對孩子的愛、關心、期望、擔憂等等,讓孩子也更加理解和明白父母的心。


5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任何問題是父母的問題。」


父母就是天真無邪孩子心裏面的榜樣和楷模,好比孩子在剛學會說話走路時,父母是做什麼,孩子就會學大人做事說話。


所以,孩子能否成為一塊價值連城的好玉,要看父母如何去雕刻孩子。


那些抱怨自己命苦,嫌棄自己孩子不爭氣,不如「別人家」孩子的父母,您在面對孩子的生命成長,您關注又參與了多少?您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還是把孩子養活大了?


原創不易,點讚+評論+轉發」,多多支持小雪。感恩您每一次良善的湧動。

相關焦點

  • 《養活教育》:望子成龍是父母對教育的最大謬誤
    過去的父母不知教育是什麼,只是跟著生命的軌跡行走,很多人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只能讓自己的孩子重複著祖輩的命運,現在人們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開始花大力氣在孩子身上進行精英教育,渴望孩子能突破階層,擁有一個更好的人生。
  • 《養活教育》:望子成龍是父母對教育的最大謬誤
    過去的父母不知教育是什麼,只是跟著生命的軌跡行走,很多人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只能讓自己的孩子重複著祖輩的命運,現在人們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開始花大力氣在孩子身上進行精英教育,渴望孩子能突破階層,擁有一個更好的人生。
  • 《養活教育》:你眼裡的家務活,恰是培養孩子自立能力最有效工具
    《養活教育》一書,是聶聖哲先生關於養活教育思想的精髓總結,他從理論到實踐,一步步指導我們如何讓孩子從小就接受養活教育。02沒有一個家庭是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的,現代父母從孕期開始,就在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可是,孩子們學的是什麼呢?
  • 《養活教育》:你眼裡的家務活,恰是培養孩子自立能力最有效工具
    父母必須懂得,你的孩子不可能終身依靠你們,遲早要獨立,要自立。這就要求父母,在合適的年齡教會孩子養活自己的技能。養活教育,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從孩子學說話時起,父母就要履行養活教育的職責,從孩子會走路時起,就教孩子做不會做的事情,「逼」孩子做已經學會的事情,不斷改善和提升,熟練生巧,精益求精。
  • 寫給父母:教育孩子,還真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好了,隨便一個家庭都能養活一個孩子,可是有部分家長以為教育孩子就是讓孩子不缺吃,不缺穿,不缺住,學習成績好就行了,還真不是,你以為的那幾點沒有一點是在教育孩子。而有的人被父母寵上了天,時常對自己孩子說,「老子有的是錢,讀書沒用,到時候你等著繼承我的家產就行。」他們對孩子不管不顧,沒有教育他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孩子學習不好了,犯錯被老師喊家長到學校了,劈頭蓋臉就給孩子一頓罵:「人家養的孩子那麼優秀,聽話,你到好,天天給我惹是生非。」
  • 從"小馬雲"到"郭美美",教育孩子的關鍵還是父母
    孩子的教育問題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千百年來有不少的老師,不少的學者為此而努力, 但是始終沒有找出一套完美的方案,能夠教育出完美的小孩兒,很多的家長把教育孩子的問題全部歸功於老師,似乎認為自己把學費交給了老師,就有責任和有義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人,但是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真正教育小孩兒的其實並不在於老師,並不在於教育者,而在於父母本身,孩子接觸最多的人,耳濡目染最多的人,其實並不是老師,反而是自己的父母
  • 致開學:孩子身邊最大的教育者依然是父母,以身作則才是最好教育
    教育,從來不是哪一方孤軍奮戰,也不能完全期待學校教育對孩子的改變。因為,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您才是孩子的未來。家庭教育發揮重要作用,學校教育才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精心地陪伴孩子上網課,是第一要領。,摸摸你的發質,聽聽你的想法。
  • 孩子被父母大吼後,頂嘴還是閉嘴?預示「未來性格」大不同
    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多是以吼為主,多數父母期望這種方式可以震懾到熊孩子,但是家長這樣做,不僅收效甚微,而且還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在孩子心中父母反而是一個喜怒無常的人,長期吼孩子的父母,不僅親子會關係遭到破壞,而且孩子的小脾氣也會越來越大。
  • 《貝尼檔案》:孩子的人生離不開父母的精心設計
    當我們認可一個孩子的優秀,肯定父母對他的教育時,通常希望能看到他的成長軌跡,父母的教育方法。這與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看法不謀而合:「人有兩大寶,雙手和大腦」。手的靈活度、動作的精細度直接關乎孩子智力的發展。周先生將手部的動作細化,並賦予每個動作一個語言的表達,不斷地鍛鍊貝尼的雙手,讓孩子通過熟練動作來準確表述自己的想法。
  • 是對父母還是孩子的挑戰?大數據說的就是你的現狀!
    不管是家裡的親戚朋友,自己的父母或者老師。還是自己的學長學姐,學弟學妹們。都時刻關注著你。他們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績。但是無形之中也給了自己很大的壓力。我們想成功。但同樣懼怕失敗。高考是一場,你輸得起也輸不起的戰爭。輸了。是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大家的期待。自己多年的努力。所以說很多孩子他懼怕失敗。這也是眾多欣欣學子在高考時發揮失常的一個重大原因。
  • 孩子被打,父母該「以牙還牙」還是「息事寧人」?教育得失影響大
    只有在當了父母之後才能夠明白爹媽還真的不是好當的,除了要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大,還要培養他成才以及要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護他周全,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對這個社會缺乏了解也對危險的事物不清楚,一個不留神很可能就會傷害到自己或者被別人傷害,可以說養育孩子真的是一件非常耗時間和耗精力的事情。
  • 聶聖哲養活教育實踐——緊張焦慮的家庭氛圍,誘發孩子心理問題,您的孩子啃指甲,撥頭髮嗎?!
    以及踐行聶聖哲養活教育後這一年後孩子的變化我女兒安安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對她來說不再是件快樂的事情,爸爸媽媽希望她好好學習,所以看到她回到家裡沒有第一時間寫作業,我們會很焦慮,很急燥,打壓孩子對孩子更是冷嘲熱諷沒有幾句好話。
  • 你覺得孩子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好,還是親生父母帶的好?
    家長求助:你覺得孩子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好,還是親生父母帶的好?原因:1.父母的教育理念會比老一輩相對開明、先進一點這一點上雖然不同的人會稍有不同,但整體上來說,在每個家庭裡,爺爺奶奶一般在教育理念上是比父母會落後一點,父母帶會更科學一點,小到穿什麼衣服,
  • 超前教育利大還是弊大?專家提醒:孩子教育欲速則不達!
    因為一直被母親精心呵斥著的孩子,在脫離了母親的陪伴後,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僵局,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更無法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 每當這樣的案例出現,超前教育這個話題就會被人們提上日程,反覆咀嚼:超前教育究竟可行嗎?它到底是幫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 又有父母打孩子致重傷!體罰孩子的9大危害,家長真的知道嗎?
    不要說打,我平時甚至都不捨得罵孩子,自己的孩子怎麼關心都不為過。但這些父母的行為真的太讓人火大了,就算是為了教育孩子,也不能下此毒手啊,難道他們的心都是石頭做的嗎?我也奉勸各位父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早就過時了,國家法律也明文規定不能隨便體罰孩子,因為體罰或打罵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
  • 致家長:開學了,教育孩子最大的依靠仍是我們自己
    開學後,如果孩子這些方面沒有改變,到了學校也很難改變。平時孩子在學校學習,父母沒有親眼看到他的學習狀態,總是想像他在學校很認真。現在全天候陪伴,您看到孩子在網課面前的樣子,就是他在學校上課的樣子,這才是孩子最真實的狀態。了解了這一點,您還需要明白,孩子不是到了學校就自然改變,關鍵還是在於自律和習慣。
  • 養活教育·寒假兒童烹飪課 招生中
    養活教育: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學做飯?2018年上半年舉辦了第一期養活教育·兒童烹飪課2019年1月15日-17日將舉辦第二期養活教育·兒童烹飪課教孩子做飯得精心準備鍋碗瓢盆和各種食材考慮到每一個操作細節的需要。
  • 一個教育孩子的大原則,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
    有些家長為了規避這一層風險禁止孩子看手機,但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些東西遲早也是要接觸到的。父母不允許孩子說謊,但自己卻隨時都在當著孩子的面說謊;父母教育孩子要與人為善,結果自己卻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與別人發生糾紛。
  • 6歲孩子被親媽踹死:孩子犯錯了,你會大吼大叫,還是先揍一頓?
    因為孩子經常被打罵,所以最後孩子沒有哭鬧就去睡覺了,等發現問題送到醫院時,經醫生診斷,孩子的腹部受鈍性暴力作用致多臟器損傷,致創傷性休剋死亡。最終於2020年3月18日該位母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當這個新聞曝出時,網友們都震驚了,無法理解,也不能理解,作為母親,怎麼能對自己的親生孩子下得去手。
  • 濟南大千教育學校:孩子網癮大,父母該怎麼辦?
    孩子網癮大,最難過的肯定要是家長了,不僅耽誤自己的學習,可能還要演變出各種問題。可是網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戒除的,還是需要家長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相信孩子有一天會明白過來。有數據表明,大學生學業中斷,80%以上與網絡成癮有關;網絡成癮是成年人工作質量和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孩子的很多暴力活動,也是從網上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