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同樣是孩子,為什麼差距那麼大……」這大概是很多父母常用的口頭禪。
很多父母,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別人家孩子的地方,就怪自己孩子不爭氣……
我有兩個朋友,她們各有一個可愛漂亮的女兒,雖不在同一學校上學,但倆孩子同歲,也同級。
A朋友女兒,學習成績一般,不是因為笨,是因孩子壓根沒有把學習放在第一位。放學路上貪玩不回家,到家就看動畫片,從不主動寫作業,都是家長發飆才會寫,但也磨磨唧唧,趁朋友不注意小動作搞不停,每天寫完作業都到12點。
B朋友女兒,則截然不同,學習在班裡不算最好,但也中上。每天放學第一時間回家先填飽肚子,就開始寫作業,朋友下班就只需要檢查作業籤字就行,別的根本不用操心。
每次有聚會,B的女兒,總是笑意盈盈,活潑開朗,滿眼自信大方地地跟我們這些老阿姨挨個擁抱問好。
而A的女兒,從不敢正視我們,和她的交流都是問一句答一句,總是羞答答地從不主動說話,要麼低著頭,要麼轉過頭假裝看向別處。
B的孩子,就是A眼中那個好的不能再好的「別人家」的孩子。為此,A經常在抱怨自家孩子如何不如B家的。
2
是什麼讓兩個孩子之間有了這麼大的差距?我發現她們對孩子的教育完全不一樣。
A,從孩子上學,就對孩子的學習就漠不關心。檢查作業發現錯題,不是拿書打孩子頭,就是說她太笨,上課沒好好聽講之類的指責。
很多時候,家長根本沒有在陪孩子學習或看書培養學習興趣,而是安排孩子在家獨自寫作業,家長則跟朋友逛街聚會各種嗨。A朋友的理念是,孩子學習是她在學,又不是我在學,是給她自己學,又不是給我學。
而B,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就主動培養孩子學習的意識習慣。每天吃完飯,陪孩子識數認字。上小學後,孩子寫作業,B就會拿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孩子身旁邊,孩子寫作業,她看書,一直陪著孩子。
所以,孩子之間哪有差別,差別都來自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
3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曾經講過一個寓言故事:
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們的形狀始終像石頭,並且越來越沒有價值。
父母也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每件小事,幾乎每一個細節都影響著著你的孩子將來是否能成為人人羨慕的「別人家」孩子!
大部分的中國父母關注的是孩子能不能成才、成績如何,而不是能否成人、自身感受如何。
如果家長只是關注孩子做的事,而不是關注孩子這個人,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而且,孩子的好奇心、興趣養成、處理人際關係能力、自我管控能力、性格、人格特徵上都會出現問題。
4
那究竟怎樣更好去與孩子相處呢?總結以下幾點:
1)不要責罵孩子
有很多家長,面對孩子作業寫不對、不寫作業、做錯事、自己說話孩子不聽時,就會火冒三丈,大發雷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事,自己已經很自責很害怕了。這時候家長發火,只會讓孩子陷入極度恐懼和自責中:「我是不好的,我又做了天大不可饒恕的錯事。」
今年過年,8歲的侄女來我家。
在一次給她洗澡時,她跟我說:「姑姑,你要是我媽媽就好了。」
我訝異問:「為什麼呀?」
侄女說:「因為你不會兇我。而媽媽只要檢查作業就吼我,做錯事就兇我更厲害。每次媽媽發火,我都非常害怕,媽媽說的話我一句也聽不見,覺得自己真的太不好了,什麼都做不好,感覺自己很差勁。」
看,當你用呵斥的方法,孩子收到的只有恐懼和自我否認的低能量。
試想,我們成年人,面對領導的不認可時,你更渴望領導用什麼樣的方式跟你交流。
孩子做錯,家長只需要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了,應該要怎麼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而不是去指責孩子。
指責,只會讓孩子走向你期望相反的方向。帶著一顆探索和發現孩子的心去跟孩子溝通,你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孩子學習陪在身邊
陪孩子,不是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指導糾正孩子的錯題和不良坐姿,這個不叫陪,叫監督。
當家長用監督孩子的心態,陪在孩子身邊,孩子只有緊張、焦慮,害怕一個字寫不好,一道題做錯就要受到權威的指正,哪裡還有心思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當然,全家人可以輪流,但要換種陪的方式,每周或者每天,換一位家長陪,但要事先跟孩子商量。
家長可以拿本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懷有和孩子在一起學習的態度,給孩子一種爸媽不是在監督,而是爸媽和我一起相互陪伴學習。
家長上班辛苦一天,陪孩子寫作業時看看書,也是對忙碌嘈雜生活中為自己找一方淨土,充實和平靜自己的內心。
孩子有了自己信任的人,在身旁陪著一起學習,就不會產生「大人在看電視,而我在學習」的無聊和不公平感。
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3)多跟孩子談心
跟孩子做朋友,定期與孩子相互交換彼此的心聲。
知道孩子的想法對教育而言尤為重要。與孩子談心,傾聽他的內心世界,作為父母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父母也可以通過談心,以朋友的口吻告訴孩子,你對孩子的愛、關心、期望、擔憂等等,讓孩子也更加理解和明白父母的心。
5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任何問題是父母的問題。」
父母就是天真無邪孩子心裏面的榜樣和楷模,好比孩子在剛學會說話走路時,父母是做什麼,孩子就會學大人做事說話。
所以,孩子能否成為一塊價值連城的好玉,要看父母如何去雕刻孩子。
那些抱怨自己命苦,嫌棄自己孩子不爭氣,不如「別人家」孩子的父母,您在面對孩子的生命成長,您關注又參與了多少?您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還是把孩子養活大了?
原創不易,點讚+評論+轉發」,多多支持小雪。感恩您每一次良善的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