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中青報官方微博發起了一項調查——「培養孩子,你相信『出名要趁早』的觀點嗎」,1816位微博用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50.0%的受訪者不認同這一觀點,16.5%的受訪者認同,33.5%的受訪者認為得看孩子情況 (8月20日中國青年報)。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發聲:望子成龍的父母,還需讀懂「未成年孩子的主張」!
如今,很多父母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費盡心思地培養孩子,試圖幫助孩子找到一條通向成功的快車道。甚至有些父母通過包裝孩子,幫助其「年少成名」。父母對孩子的過多期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層一層地包裹住他們的身體,包裹住他們的翅膀,也包裹住了他們的靈魂。在一些家長眼裡,孩子是屬於父母和家庭的,他們沒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只希望孩子儘快成功成名、光耀門楣。
殊不知孩子的內心是壓抑、茫然的,正如一位老師眼裡的優秀學生所說:很少覺得快樂,因為沒時間玩,也沒什麼朋友,自己學習是為了給爸爸媽媽掙面子。長此以往,就容易出現叛逆心理,導致孩子情感冷漠、不知感恩、責任感弱。有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發現自己養大的孩子變得陌生,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現對愛子失控時,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不是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用錯了方法。兒童發展的過程是緩慢的,過早地去催熟他,實際上是損害大腦。網上曾有這樣一則新聞:武漢一媽媽砸12萬為兒子培優,幾年過去了,當時自信的媽媽如今卻在朋友圈哀嘆:當初的「學霸」兒子竟變成了「學渣」!為此,教育孩子,父母們需要讀懂孩子的內心,不要因為超前、超負荷的愛而傷害了孩子。
一要賞識孩子。 賞識是人類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年齡小,心理還很幼稚,他們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最本質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特別是父母的賞識。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兒童的年齡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勵,特別是父母的鼓勵。事實證明,父母用行動表現出來的愛和賞識,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莫大的推動作用,是孩子求知上進的動力之源。而一個孩子如果缺少賞識,會直接影響到他個性的發展,甚至導致他一生的個性缺陷。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前幾代人解決的是較為低層次的溫飽、安全的需求,而「00後」已經有了物質基礎,他們有更高的實現價值的需求。一個懂得愛孩子的父母應當精心呵護孩子的夢想,並用行動和孩子一起設計未來的藍圖。作為父母,應該信任孩子,多讓孩子獨立自主選擇,多讓孩子歷練,多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引領。父母要避免在興趣班上的過多控制、過多包辦,把報興趣班的權利交給孩子。
二要親子溝通。融洽的親子溝通不僅是親子間維繫親情的基礎,更是相互交流、彼此理解、提高培養教育效果的橋梁。融洽的親子溝通,可以增進彼此間的感情、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中感受到被愛、被欣賞、被接受,進而樹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人格,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在親子溝通過程中,父母要放低姿態,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要尊重孩子,多給孩子選擇權;要觀察孩子的個性,發展其興趣特長。同時,父母既要平等地對待孩子,使孩子樂於與父母玩耍、遊戲,又要建立起父母應有的威信。如果以10次親子溝通的過程來說,不妨和孩子做8次朋友,2次扮演長輩。始終要記得,父母和孩子可以是很要好的朋友,但還要讓他知道父母是家長的角色。
三要榜樣先行 。 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但教育孩子的要訣卻是自己的榜樣先行。 孩子天生就有模仿能力。好的榜樣對於孩子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好的榜樣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如果為人父母在榜樣方面出現某種偏差,給孩子會帶來負面影響及產生不良後果。 如有的孩子質疑媽媽:「我玩電腦影響視力,你玩手機、搓麻將就不影響視力了嗎?」 又如一個三年級女孩吐槽爸爸:「爸,以後能不能不在家裡抽菸,對我和媽媽的身體很不負責任!」 父母自己如何「做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品行。一個老是對親人、朋友、同事說謊的父母是無法教會孩子「老實做人」的,因為他自己的行為恰恰起到了相反的教育效果。所以,家庭教育重言傳,更重身教。要讓孩子賢自己須先賢;要教育孩子節儉自己須先節儉;要使孩子好學自己須先好學。不久前,西南醫科大學公布的碩士研究生最新擬錄取公示名單中出現了一對母女的姓名,50歲的白永旗被公共管理專業擬錄取,而她25歲的女兒也同時考上該校兒科學專業的研究生。這個例子就詮釋了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每位家長都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作為無聲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發揮教誨作用。
孩子最親的總是那個最理解自己的人。一個不懂孩子的父母,會使親子關係惡化,一旦惡化孩子就會變得難以管教。期待更多的父母多學學心理學,讀懂「未成年的主張」,了解孩子的心理訴求,不要讓在父母看來只是山坡一樣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卻成為無法逾越的大山。
王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