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新娘現象需警惕,這不是父母對孩子的負責任

2020-12-22 愛是你的名字

#未成年新娘#近來陸陸續續地接觸到一些要求退還彩禮的案子,說實話,當時接觸到的時候,心裡充滿了驚訝和恐懼。

彩禮是中國古代婚嫁習俗之一,又稱定親彩禮、聘禮、聘財等。中國舊時婚姻的締結,有在婚姻約定初步達成時互相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這種聘金、聘禮俗稱「彩禮」。在我國民間一直存在著這種現象。

嚴格來說,「彩禮」的表述並非一個規範的法律用語,人民法院審理的彩禮糾紛案件的案由按照有關規定被定為「婚約財產糾紛」。婚前給付彩禮的現象在我國還相當盛行,已經形成了當地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

不得不說,彩禮的初衷是好的,有利於增加兩家人的交流、兩個新人的交往接觸機會,也是對新人的美好祝福。但現今社會,彩禮是愈演愈烈,天價彩禮頻現,很多家庭為了支付彩禮而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日前接觸的這些,都是女孩尚未滿十八周歲,甚至才剛剛十五六歲,就已經訂婚、按照農村的風俗習慣舉行了婚禮、開始了同居生活。有個別的,甚至十六七歲就已經是孩子的媽媽了。

假如雙方沒有鬧矛盾,可以繼續共同生活,待兩個人都滿十八周歲之後,辦理結婚證,繼續生活一輩子,也就罷了。但那畢竟是少數,多是這樣同居時間不長,就矛盾叢生,以至於撕毀婚約,男方要求退還彩禮,而對簿公堂的,著實讓人痛心。

這麼大的孩子,如果還上學的話,也就是個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他們心智尚未發育完全,對人情世故、男女之愛,都處於懵懵懂懂的時候,卻過早地步入了婚姻、進入夫妻生活,甚至生育孩子,怎麼可能過得好呢?他們自己也都還是個孩子啊!

有時候真想對著這些孩子的父母痛罵一頓,身為人父人母,不管是出於什麼考慮、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都不應該讓孩子走上這條道路,這不是愛,這是毀滅!孩子的大好人生,生生地被自己的父母毀掉了!

其中有一個女孩,剛滿15周歲,嫁給了一個18歲的男孩,男方支付了彩禮20萬元,將女孩迎娶回家,共同生活三個多月。因為女孩交往別的男生,雙方發生矛盾,女孩離家出走。經報警查找,女孩自己租了個房子,躲了起來。

最後還是警方通過手機定位,讓女孩以前的同學聯繫,才找到她的。而後女孩明確表示不再回去生活了。男孩家人苦苦哀求無果,只得退而求其次,要求女孩退還彩禮。女孩卻表示已經生活了三個月了,生活裡也花了不好,自己出來也花了部分,不同意退。男孩無奈只得起訴。但是礙於女孩未成年,只得將女孩的父母列為被告的法定代理人參加訴訟。最後法院經過審理判決女孩返還了一部分彩禮。

案子是解決了,但這件事情對雙方,尤其是男孩女孩造成的身心影響,絕不可能消失。這肯定會對他們以後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後遺症。這不能不讓人深思!

相關焦點

  • 父母溺愛孩子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
    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不負責任的「愛」。,其骨子裡就養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聽他的,敢於騎在父母頭上說話做事,不懂得讓步,不懂得感恩,父母溺愛孩子不是對孩子負責。三字經講:苟不教,性乃遷,就是在講這個道理,我們應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而不是任由孩子「野性生長」。父母溺愛孩子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會使孩子能力低下,喪失自信,真愛孩子才是負責任的愛。1、溺愛使孩子能力低下我們都希望孩子有學習能力,並且成績優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自信,能頂天立地的做事。
  • 父母不負責任的離異,對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父母離異,最終苦的還是小孩,只是父母這樣不負責任的離異,對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造成的心理傷痛影響是無法隨著歲月去抹平的,缺失的不完整的愛也是終究補不回來的。本該享受有父母陪伴成長的童年卻要獨自默默承擔沒有愛的環境,最親的兩個人,把她帶到這個世界的兩個人,卻也成為了遺棄她的人,成為了她想靠近卻不知道該怎麼靠近的至親。
  • 望子成龍的父母,還需讀懂「未成年孩子的主張」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發聲:望子成龍的父母,還需讀懂「未成年孩子的主張」! 如今,很多父母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費盡心思地培養孩子,試圖幫助孩子找到一條通向成功的快車道。甚至有些父母通過包裝孩子,幫助其「年少成名」。父母對孩子的過多期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層一層地包裹住他們的身體,包裹住他們的翅膀,也包裹住了他們的靈魂。
  •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要推卸作為監護人的責任
    簡單概括就是說:「父母(監護人)對未成年孩子有撫養、教育、保護的責任和義務 。」—— 這就是監護權,父母行使對孩子的監護權,意味著父母有權代替孩子行使本屬孩子自己的決定權。舉個例子,孩子生病了,但此時孩子哭要吃糖,父母該不該給呢?我們都知道生病了不能吃糖,這會加劇病情,所以這時候父母出於對孩子的保護,父母應行使監護權 —— 不準孩子吃糖。
  • 父母對孩子不負責任的溺愛,讓孩子迷失方向
    就像《都挺好》裡的蘇明成一樣,整日無所事事,成家立業的孩子,仍然需要父母的幫襯,並自認為很理所應當,這也是現實中許多人的真實寫照。但其實這一切都並僅僅是因為孩子的無能,造成這一切的結果歸根結底還是在於父母的教育問題。溺愛帶來的後果大家還記得那個在機場弒母的汪佳晶嗎?
  • 如果父母不負責任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會對孩子今後造成什麼影響?
    父母對孩子不負責任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首先,孩子對整個世界觀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認識,若父母不負責任,孩子只能摸索的認識。其次,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孩子迷茫的時候,要幫助孩子指明正確的方向,父母不盡到責任,孩子就像大海中的小船,隨處飄蕩。我們做父母的既然給了他生命,請對他認真負責一些吧!畢竟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
  • 對孩子負責任的家長,從不任性「甩鍋」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不負責任的父母出現在社會新聞上。把責任推給孩子的父母還有最常見的一點,就是盼著孩子「長大」。因為他們覺得很多道理「孩子長大就懂了。」但是長大≠成長,健康長大也伴隨著成長的掙扎。成長需要父母的引導,而不是把一切交給時間就好了。
  • 如何看待當今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現象?
    父母不會圍著孩子轉,而是做回真實快樂的自己,之後達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在觀察中國人育兒方式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很多家庭一旦有了孩子,全家人的生活幾乎就全部圍繞著孩子進行。這種全家人圍著孩子轉的方式,不僅會讓父母筋疲力盡,孩子們也得不到足夠的空間去成長,父母們應該怎麼樣走出這個怪圈呢?全家人圍著孩子轉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很多父母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又應該怎樣走出來?
  • 不負責任現象是邪教的心理病態形式
    多年前一個男孩的母親向我請求幫助,在這過程中萌生了該論文議題。她的問題是,她的兒子總是離家出走。在與男孩父母和男孩談話過程中,我發現男孩離家出走沒有任何社會先決條件,他的家庭幸福,父母沒有不良嗜好,不存在家庭暴力。男孩表示,自己受網路遊戲、朋友影響開始選擇離家出走。
  • 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未滿十四周歲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你怎麼看?
    甚至我不止一次地思考過未滿14周歲不負任何刑事責任的立法是否真的應該?臨走時,男孩還晃了晃手中刀,說:「你記著,這是給你留作紀念的,我要你死後都記得我!」之所以對未滿14周歲的人不負刑事責任,是因為監禁環境對低齡未成年人影響更大,更容易造成反社會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但過去一些血淋淋的事實在提醒我們,許多未成年犯罪不滿14周歲不負刑事責任的人,後來變本加厲犯下累累血債的大有人在。所以說單純的收養教育作用是否作用有限?
  • 未成年刑責年齡調到12歲,但熊孩子的問題,根本原因並不是這個
    有一說一,並不是說現代人沒有同情心,或者對犯錯的孩子有什麼偏見,但不滿14周歲不負刑事責任的規定,的確一刀切得嚴重,加上現在的孩子人均早熟,這條規定已經隱隱成為未成年人渣逍遙法外的殺手鐧。孩子犯錯,父母不一定也有錯;但孩子犯重罪,父母絕對有責任,他們才是未成年犯罪中最關鍵的一環。
  • 不負責任的爸爸,會經常對孩子說這3句話,孩子很難變優秀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並且會不斷豐富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優秀,只有這樣做,才能夠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但是有一些父母在這方面做得並不是特別好,尤其是孩子的爸爸,每天需要忙著賺錢養家,所以就忽略了自己對孩子的重要性,導致孩子感受不到父愛,甚至會通過一些話語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 未婚先孕男方負法律責任嗎?孩子歸誰?國普網為你解讀
    隨著我國社會婚育觀念的不斷轉變,未婚先育、奉子成婚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么女方未婚先孕男方需要負法律責任嗎?今天國普網為你詳細解讀關於未婚先孕法律上到底是怎麼規定的,非婚生子女有哪些權利,孩子到底歸誰。未婚先孕犯法嗎?
  • 這3種「冷暴力」更傷人,父母要警惕
    上幼兒園是每個寶寶都要面對的大事,因為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這將是他們第一次離開父母,也是他們接觸社會的第一步。幼兒園門口的家長們其實不是,因為還有3種「冷暴力」或許會給小孩帶來更深的傷害,所以父母一定要警惕,一旦發現,應當第一時間了解情況
  • 以案說法|父母離異,未成年子女出事故誰擔責?
    父母離婚了,未成年子女開車出事故致人死亡誰來擔責?近日,濟南市濟陽區法院判決一起「未成年人開車致人死亡案」。2017年7月10日,被告劉某(未成年人)駕駛轎車在濟南市濟陽境內與被告洪某華駕駛的貨車相撞,造成轎車乘坐人王某受傷死亡,兩車損壞。
  • 「沒錢還生娃,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父母,才是孩子的天花板
    「沒錢生孩子,感覺是不負責任,因為你可能給不了他很好的生活。」「經濟上不能支持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吧。」蔡康永也曾說過:「父母不需要為愛做準備,能做的準備就是金錢。」但也有人認為,有錢沒錢,跟生不生孩子關係不大。
  • 負責任的父母,絕不會讓孩子偷這4種懶
    導讀:負責任的父母,絕不會讓孩子偷這4種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負責任的父母,絕不會讓孩子偷這4種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有句老話:「父母愛兒子,他們有深遠的計劃。」
  • 專家認為,那些對孩子足夠嚴格的老師,是對孩子負責任的好老師
    家長一面希望孩子在學校可以順利一些,希望老師對孩子多加照顧,一面希望老師可以對孩子嚴厲起來,但家長也會心疼孩子,家長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專家認為,那些始終與老師立場一致的家長,能跟老師一起擔負起教導責任的家長,是真正對孩子負責的好家長。
  • 「破繭」(淺談未成年犯罪)
    法律不僅僅是一種懲罰,更是一種對未成年的保護,但如果這層保護衣隔著生與死,我們便絕不能坐以待斃。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十三歲,也就是說,不滿十四周歲,那麼無論做什麼,都不用負刑事責任。
  • 警惕!「女德班」開始對孩子下手了
    最近的「女德班」可謂是可悲可嘆,讓人覺得21世紀竟然還會出現這種事情,這難道不是社會發展的倒退嗎?何為「女德班」?這種臭名昭著的「社會毒瘤」已經開始對孩子下手了,各地屢禁不止,開班暑期夏令營培訓班,報名的有很多未成年孩子。近期,媒體曝光出來一家商業機構,打著夏令營的旗號,給未成年女孩強行灌輸腐朽不堪的女德知識,看完被曝光出的課程分享,只令人覺得喪心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