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負電荷相吸,為什麼電子沒有被原子核吸住?

2020-12-13 科技與生活視野

正負電荷相吸,

為什麼電子沒有被原子核吸住?

圖源:pixabay

你可能會將原子結構類比成太陽系——行星與太陽之間存在萬有引力,但也沒有被太陽吸過去,因為引力被用來提供繞太陽旋轉的向心力。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電磁力也這樣不就行了?

然而,現實中的電子完全不像行星那樣守規矩地按軌道運轉,因為它和星球或彈珠不同,並不具有可測的形態和軌跡,只能用「電子云」來描述它在原子核周圍出現的概率,沒錯,這已經是量子世界的範疇了,不歸牛頓管。

氫原子的電子云圖(白色區域)

雖然電子云圖和原子核所在區域有重合,但原子內部幾乎真空,電子和原子核「相撞」的概率微乎其微。不過,當原子核因為質子數(帶正電)過多而變得不穩定時,外層的質子就會「抓住」靠近它的電子,變身成中子(電中性),同時釋放中微子和光子,元素種類也隨之改變,這個過程被稱為「電子俘獲」,是放射性衰變的一種方式。

相關焦點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到原子核內?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我想大家都對中學學到的原子結構很熟悉,也就是說原子內有個原子核,核外有電子繞著原子核轉,而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是帶負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核和電子是異種電荷,為什麼不會相互吸引?
  • 若干電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 規律和原子結構的不合理之處
    ,懷著疑問,在此提出一些電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規律和原子結構的不合理之處。第一,電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規律,是原子結構建立的基本規律,但是有一種現象它無從解釋,這種現象就是帶電物體與不帶電的物體之間相互吸引的現象。例如在經過摩擦而帶電的塑料棒與輕小的紙屑之間產生相互吸引的現象,這個現象既不屬於「同性相斥」,也不屬於「異性相吸」,不能根據電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規律,去解釋這個現象。
  • 初中化學-原子的結構
    盧瑟福的學生,丹麥物理學家玻爾(1885-1962),於1913年在盧瑟福模型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電子在核外的軌道,1919年,美國物理學家化學家歐文·朗繆爾,建議所有電子都分布於一層層同心的(接近同心的)、等厚度的球形殼。解決了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描繪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學說。
  • 15.1 兩種電荷 九年級物理全一冊電子課本(人教版,課後有筆記)
    背景: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位於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組成的,原子核的質量比電子的大得多,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在原子核的吸引下,繞核高速運動。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其中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 正負電荷為什麼能夠相互抵消?
    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世界上第一次發現電荷有正、負兩種。電荷為什麼會有正電荷、負電荷?等量的負電荷和正電荷碰到一起,電荷為什麼會相互抵消為零?這些問題懸在人類頭上幾百年了,人類都沒有能力回答。我是安徽廬江縣的一個農民,初中水平,1985年夏天去一個高度發達的外星球生活了一個月的時間。
  • 高中物理原子結構與原子核知識點精編匯總,務必掌握!
    1、J·J湯姆生模型(棗糕模型):1897年發現電子,認識到原子有複雜結構。這說明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一定集中在一個很小的核上。盧瑟福由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裡,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運動。由α粒子散射實驗的實驗數據還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數量級是10-15m。3、玻爾模型(引入量子理論)
  • 電荷不是粒子,但相信電荷存在,正是我們人類的明智!
    物質結構,首先是分子,然後是原子。原子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狀態中可以分割。原子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原子構成一般物質的最小單位,稱為元素。已知的元素有119種。因此具有核式結構。原子是一種元素能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
  • 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
    原子的構成原子的構成1.原子不是一個實心球體;2.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3.原子核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1)質子數=核外電子數(2)質子數不一定等於中子數(3)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中子原子中存在著帶電的粒子,為什麼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 初中化學丨原子的結構!假期提前學!
    結論:①它們的質子數不同,核外的電子數也不同;②有的原子原子核中沒有中子,如(有一種)氫原子無中子(氫原子是唯一沒有中子的原子) 。③原子中:核內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質子數不一定等於中子數)④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所帶電量相等,電性相反。
  • 為什麼學生易混淆「元素和離子」,其原因是沒有正確把握這些概念
    中子不帶電原子核所帶的電荷就是核內質子帶的電荷,即原子核帶的電荷數(核電荷數)就是質子數。因為原子是呈中性的,也就是說原子裡質子和核外電子所帶的電荷電性相反,電量相等,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2、進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是基礎。
  • 一輪疑難||原子、離子半徑比較的那些事
    2看核電荷數:電子層數相同時,核電荷數越大半徑越小(「序大徑小」):例O>F , S2—>Cl— ,3看電子數:電子層和核電荷數都相同時,電子數越多半徑越大。根據我們中學老師的思維:電子層數相同時,核電荷數越大半徑越小(「序大徑小」),回答大。而且有高考題為證:2019年高考全國卷II理綜化學第35題:(3)比較離子半徑:F−__________O2−(填「大於」等於」或「小於」)。 答案是小於。2008年山東高考理綜第11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
  • 物理概念7:兩種電荷
    原理:利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電荷量(電荷):電荷的多少叫電荷量,簡稱電荷;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為C;原子及其結構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帶正電,位於原子中心,電子帶負電,繞原子核運動。元電荷:最小的電荷叫元電荷(一個電子所帶電荷)用e表示;e=1.6×10-19C;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電性相反,整個原子呈中性。摩擦起電的實質:電荷的轉移。
  • 電子帶負電荷,原子帶正電荷,為何電子不會墜入原子核?
    原子的經典模型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經典物理學對原子的模型,就是電子圍繞原子核運行,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由庫侖力提供向心力。根據經典力學的描述,電子繞核做圓周運動,就會對外產生電磁輻射,使得電子損失能量,然後軌道降低,直到墜入原子核,經過計算,該過程幾乎就是瞬間完成的,按照經典力學的模型,原子幾乎不可能穩定存在,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們。
  • 分子、原子中的電子——從量子力學的角度
    圖中的小峰所代表的電子云有效地避開了其他電子的屏蔽,有效核電荷數Z*相對大;另一方面,小峰離核近,r小。這使得電子和核的相互作用增強,對該軌道的能級降低影響較大。屏蔽作用與鑽穿效應的存在進一步闡釋了電子間、電子與核之間的相互作用,也為之後原子軌道間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分子軌道做好了理論準備。
  • 【高中物理】之「電荷及守恆定律」
    知道電量的概念;2.知道摩擦起電,知道摩擦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3.知道靜電感應現象,知道靜電感應起電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電荷分開;4.知道電荷守恆定律;5.知道什麼是元電荷。
  • 同性相……吸 - 中科院物理所
    當我們第一次在物理課堂上接觸電荷這個概念時,學到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性質就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物理學家發現在稀釋的電解質溶液中,帶有同種電荷但不同電量的兩個球形金屬納米粒子會相互吸引。
  • 課題2 原子的結構 第4課時---相對原子質量
    ,原子序數=核電荷數=         =           3.原子用      表示,離子用        表示,分子用       表示,幾個某粒子在對應符號前加上數字幾知識回顧:1、(1)圖A表示的粒子中,質子數為       ,電子數為        ,所以該粒子為       (填「原子」或「離子」)其符號為
  • 原子組成與結構,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變化規律,化學鍵與分子結構知識點總結
    2、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比較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具有一定核電荷數(質子數)的同類原子的總稱具有相同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化學鍵與分子結構1、非極性分子和極性分子⑴非極性分子:分子中正負電荷中心重合,從整體來看電荷分布是均勻的,對稱的。
  • 電荷、電流、電能
    水分子的結構3、原子由一個居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若干個圍繞原子核高速運轉的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若干個帶正電荷的質子和若干個不帶電荷的中子構成。物質原子的結構分子不叫電荷、原子不叫電荷、質子不叫電荷、電子也不叫電荷。那麼電荷是什麼?電荷是一種性質,我可以形象地稱它為粒子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