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平:原住民讓我回到藝術的本原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2020-12-17 人民日報

  1988年,身在安徽合肥的國畫家周小平應邀赴墨爾本參加畫展。畫展結束後,他打算在3個月的籤證有效期內,去看看那些只有澳大利亞才有的東西,於是隻身到了澳大利亞中部。在愛麗斯泉,他第一次見到原住民和他們的繪畫,驚覺這就是他要找的東西。連英語都不懂的他,開始學習原住民的語言。此後,他的大多數作品都與原住民有關,它們是中國畫與土著文化和技法的結合,具有很強的獨特性。

  周小平說:「每個民族都有其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保留好的東西並繼續發揚它。是原住民讓我回到藝術的本原。」

  生於1960年的周小平,因為父母希望他有一技之長,11歲開始自學繪畫。勤奮加上後來得到名師指點,倒真的靠這一特長找到了工作。1987年,在黃山寫生的周小平,正在畫的一幅山水被一個遊客看中,想買下來。周小平慷慨地送給了她。這也就促成了一年後他的墨爾本之行。

  那是周小平第一次走出國門。本想到墨爾本展示一下自己的畫作,然後再畫一些澳大利亞題材的畫作回國辦展覽,但他找不到感覺。「我的那些中國畫的水墨技法,很難表達我看到的澳大利亞的山水。」於是,他聽從別人的建議,決定去中部地區看一看。

  親身經歷 發現靈感

  在愛麗絲泉,周小平走進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第一次看到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好奇心促使他慢慢開始走進他們的生活。「這個過程非常奇妙,這也是一個理解的過程。」周小平說。

  而周小平的出現,同樣也引起了當地人的注意,因為這裡之前從來沒有中國藝術家來過。看到他的友好和誠意,當地的土地管理會給周小平介紹了北部城市達爾文的一片更加原生態的叢林,「到這裡,我幾乎一步就跨進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世界。」

  和原住民一起狩獵、釣魚、住草棚,看他們畫畫,周小平十分驚奇他們那種藝術的敏銳。比如點畫,雖然他看不懂他們想表達什麼,但是那種色彩的搭配及幾何圖形的運用,讓他震撼,而他們從未經過藝術訓練的啊。他總在想:他們為什麼會這麼畫?我為什麼沒想到這樣畫?

  從最初的好奇變成震驚,周小平繼而對原住民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興趣,畫畫、語言、音樂、舞蹈。「最主要的還是藝術方面,比如巖畫,我從中汲取了很多東西。」原住民會在樹皮上作畫,採用的顏色也很簡單,就是紅色和黃色的兩種礦物質。「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後,我突然就聯想到了中國的研磨。」

  歷經磨難 樂在其中

  在叢林裡遊歷的日子,周小平遇到過許多有趣的事情,也碰到過很多困難。有一次,他正在創作,忽然聽到孩子們的大聲呼喊。原來,兩隻野豬正在撕咬他的背囊,裡面的罐頭、即食麵撒了一地,特別是他用於畫畫的墨汁瓶子被打碎。「我的墨!」他心疼得大叫,那是他畫畫的工具啊。此後,當地的原住民們送給他一個雅號「墨先生」。周小平說,「原住民非常淳樸、友善。隨著對他們的逐漸了解,就能理解他們。比如土地對他們的意義,人與生靈之間共存的關係等。」

  闊別8年後,1996年,周小平第一次重返故鄉,和土著藝術家吉米·派克在合肥舉辦聯合畫展。這是澳大利亞土著藝術首次在中國展出。3年後,這兩位藝術家再次聯手在北京舉辦展覽。和他當初一樣,雖然觀眾看不懂這些作品,但這個展覽為他們打開了看世界的一扇窗。2017年,他在北京舉辦「重返大地——周小平藝術澳洲」,為人們還原真實的澳大利亞原住民。

  除了畫畫,周小平還在拍原住民題材的紀錄片,做有關原住民的研究。從最初的好奇,到現在把它當作一項事業在做,他樂在其中。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蔡英文向「原住民」道歉只是權力的工具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蔡英文向「原住民」道歉只是權力的工具 張亞中/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6-08-02 10:38 來源:澎湃新聞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通過辯論更了解中文  「我喜歡辯論,思維碰撞和邏輯推演有助於提高我的邏輯思維能力。希望大家都能喜歡辯論,享受辯論。」雪梨大學的辯手米奇發音標準,條理清晰,漢語功底令人刮目相看,若非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這一口流利的中文出自一位金髮碧眼的外籍辯手。  米奇15歲時,母親來中國工作。
  • 人民日報海外版嚴正聲明
    本報近日接到有關方面反映,日本日中新聞社網站(http://www.infochina.jp/)還在盜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名義。人民日報海外版已於2012年8月29日向株式會社日中新聞社發出《終止合作通知》的告知函,終止與其合作出版《日本周刊》的協議。同時,明確告知禁止日中新聞報和網絡版以及工作名片、公司介紹、資料手冊等印刷品、數字音像電子產品等使用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名和標識。本報並於2012年9月28日、2016年4月7日兩次發出聲明。
  • □ 張軍霞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不用每天夾著公文包去上班,本該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每到上班時間,父親往往會習慣性地從沙發上站起來,在院子裡發一會兒呆,然後又默默地回到客廳裡看電視,神情總有說不出的失落。  有一天,父親外出遛彎兒,回來後很興奮:「新開的圖書館距離咱們家很近,真是太方便了!」從此,父親常常去圖書館,一去就是大半天,用母親的話來形容就是:「老頭子在圖書館上班了!」
  • vivo 葛亞男:OriginOS的「原」是回到事物本原
    IT之家11月19日消息 11 月 18 日,vivo 在深圳 iADC 設計博物館舉行了 OriginOS 特別活動,正式發布了全新的手機作業系統 OriginOS,按照官方說法,OriginOS 把 「本原做設計,設計為本原」作為原則,把用戶熟悉的元素和驚喜的設計重新組合,不誇大功能、不忽視細節,創造極致的體驗。
  • 人民日報-人民網
    版權聲明 《人民日報》(電子版)的一切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PDF、圖表、標誌、標識、商標、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以及為讀者提供的任何信息)僅供人民網讀者閱讀、學習研究使用,未經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將《人民日報》(電子版)所登載、發布的內容用於商業性目的
  • 文山那奪村有個「彩雲媽媽」《人民日報》海外版整版聚焦雲南這位...
    12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整版聚焦了雲南這位女性到底是為了啥事?也是在那年,張萍從北京辭職回到家鄉,在那奪村創建「彩雲計劃公益志願服務中心」,讓所有「彩雲孩子」和志願者們有了一個溫暖的「家」。除了教孩子們跳舞,張萍夫婦四處奔走,幫助那奪村以及周邊17個村選送了62名孩子進入昆明的藝術院校學習舞蹈藝術,還幫他們解決學費和生活費問題。
  • 《人民日報》和人民網有很大的不同
    好多讀者可能有個誤解,以為人民網就是《人民日報》,其實《人民日報》和人民網有很大的不同。《人民日報》的信息量在人民網的不到10%。  何加正:人民日報十三報九刊佔人民網信息量的30%左右。《人民日報》的信息量在人民網的信息量不到10%,可能只佔人民網的7%、8%。  主持人: 人民網的出現除了能夠比《人民日報》更快報導新聞以外,是不是還能夠把有些不適合在《人民日報》發的東西在《人民日報》上發出來,還是兩個內容是一樣的,只是形式不同?  何加正:人民網和《人民日報》之間有緊密聯繫,也有不同。
  • 【關注】80後周小平的思考方式為什麼會引起關注?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轉折時代,「周小平思維範式」的出現,來的正好。這也是為什麼習總書記鼓勵周小平創作更多正能量作品的緣故。北大張頤武教授在《周小平的意義》一文中,總結出了周小平的兩個基本觀點,第一就是中國確實存在著很多缺點。第二,就是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絕不能亂,只能循序漸進的發展。如果我們通讀周小平的文章,就會發現張教授總結的這兩個基本觀點非常的到位。
  •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中國堅定捍衛多邊主義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中國堅定捍衛多邊主義 蘇曉暉/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11-23 06:24
  • 我全家都愛人民網
    作為世界十大報紙之一《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發布平臺、網際網路上最大的中文和多語種的新聞網站——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人民網風雨兼程走過了15年,15年來人民網為宣傳貫徹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交口讚譽,受到國內外廣大網友的青睞酷愛。
  • 「打開藝術之門」落幕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閉幕式上,指揮家譚利華執棒北京交響樂團演出。本報電 (步鵬)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打開藝術之門——2020暑期藝術節」日前閉幕。5月31日至8月31日,藝術節採取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進行了數十場音樂會的演出,線上觀看總量突破5000萬。藝術節期間還舉辦了7個線上藝術夏令營,吸引了200多名來自海內外的孩子參與。主辦方供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全球淡水資源短缺
    《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全新麗
  •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衢州訪耕讀文明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了該報原副總編輯王謹先生作品《衢州訪耕讀文明》,在千年古城衢州,耕讀文明的履痕還隨處可見。在三門源古建築群,我們看到三雕藝術,如葉氏建築群的門樓磚雕,工藝美輪美奐。各個家族房舍,都彰顯了衢州一帶受南孔文化影響的大宗祠特色。宗祠是一村一族的標誌,是家族議事與管理中心,它維繫著族人之間的秩序和安全,在此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家族成員須嚴格遵守。從保持完好的古居中,可看到宗祠大堂的大概布局:中間供奉著祖先的畫像和牌位,旁邊掛有激勵後人的楹聯。
  • 雲南保山「滇西小哥」登上《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
    中央電視臺到騰衝開展抗戰勝利紀念日直播活動,人民日報海外版以保山小記者微視角報導和宣傳了保山脫貧攻堅成效,經濟日報以「龍江大橋建設」為切入點報導了保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故事……今天向大家推薦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頭版文章《夜訪「滇西小哥」》。
  • 人民網湖南頻道與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舉行合作單位...
    人民網長沙6月20日電 今日,人民網湖南頻道與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舉行實習生基地建設項目合作單位授牌儀式。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程華,廣播電視系主任戴松與人民網湖南頻道總編輯林洛頫出席授牌儀式,雙方就校企人才培養新模式進行深入探討,並表示今後將在人才培養、產學研、學生就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依託人民網湖南頻道實習基地實現「共贏」局面。 人民網湖南頻道是人民網在湖南開設的分支機構,是人民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 周小平:福田作為領跑者的姿態讓我印象深刻
    周小平 知名網絡作家、評論人、「今日平說」公眾號作者。 那麼,福田給周小平 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 ——讀柳營的《姐姐》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小說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敘述風格,一種是福樓拜主張的,排除主觀抒情成分的「純客觀」藝術,在影響深遠的《包法利夫人》中,其冷漠、無動於衷的「客觀」,是現實小說最重要的藝術突破。另一類敘述者全情投入,與小說人物渾然一體,無法分割,一下揪住讀者的心靈,濃烈如納博科夫的《洛麗塔》。
  • 板橋道情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劉醒龍的《板橋道情》從興化民間吟唱藝人的一曲《道情》悠然寫起,探討地理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從興化垛田河渠的地方風貌和農耕文化中,尋覓鄭板橋藝術作品與為人處世中獨特氣質之端倪。鄒進的《黃海野鹿蕩》寄深情於南黃海野鹿蕩原始溼地,傾吐出大自然精靈的生命秘語。車延高的《底氣》從小處著手,揭示時代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塑造了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 馬來西亞留學生:堅信以後還會再回到中國
    本文轉自【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我們會再回來 韓思敏 不知不覺,轉眼之間就到了畢業的時候,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中文的日子也到了尾聲。在這期間,我收穫了很多,也學會了很多。 對我來說,在北京5年的留學生活,今年是最難忘的一年。誰會想到,我們只能在線上參加畢業典禮?又有誰會想到,會遇到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這讓我們無法在教室裡一起上課。 疫情暴發後,我決定留在北外不回國,因為我非常珍惜在北外的最後一年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