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身在安徽合肥的國畫家周小平應邀赴墨爾本參加畫展。畫展結束後,他打算在3個月的籤證有效期內,去看看那些只有澳大利亞才有的東西,於是隻身到了澳大利亞中部。在愛麗斯泉,他第一次見到原住民和他們的繪畫,驚覺這就是他要找的東西。連英語都不懂的他,開始學習原住民的語言。此後,他的大多數作品都與原住民有關,它們是中國畫與土著文化和技法的結合,具有很強的獨特性。
周小平說:「每個民族都有其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保留好的東西並繼續發揚它。是原住民讓我回到藝術的本原。」
生於1960年的周小平,因為父母希望他有一技之長,11歲開始自學繪畫。勤奮加上後來得到名師指點,倒真的靠這一特長找到了工作。1987年,在黃山寫生的周小平,正在畫的一幅山水被一個遊客看中,想買下來。周小平慷慨地送給了她。這也就促成了一年後他的墨爾本之行。
那是周小平第一次走出國門。本想到墨爾本展示一下自己的畫作,然後再畫一些澳大利亞題材的畫作回國辦展覽,但他找不到感覺。「我的那些中國畫的水墨技法,很難表達我看到的澳大利亞的山水。」於是,他聽從別人的建議,決定去中部地區看一看。
親身經歷 發現靈感
在愛麗絲泉,周小平走進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第一次看到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好奇心促使他慢慢開始走進他們的生活。「這個過程非常奇妙,這也是一個理解的過程。」周小平說。
而周小平的出現,同樣也引起了當地人的注意,因為這裡之前從來沒有中國藝術家來過。看到他的友好和誠意,當地的土地管理會給周小平介紹了北部城市達爾文的一片更加原生態的叢林,「到這裡,我幾乎一步就跨進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世界。」
和原住民一起狩獵、釣魚、住草棚,看他們畫畫,周小平十分驚奇他們那種藝術的敏銳。比如點畫,雖然他看不懂他們想表達什麼,但是那種色彩的搭配及幾何圖形的運用,讓他震撼,而他們從未經過藝術訓練的啊。他總在想:他們為什麼會這麼畫?我為什麼沒想到這樣畫?
從最初的好奇變成震驚,周小平繼而對原住民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興趣,畫畫、語言、音樂、舞蹈。「最主要的還是藝術方面,比如巖畫,我從中汲取了很多東西。」原住民會在樹皮上作畫,採用的顏色也很簡單,就是紅色和黃色的兩種礦物質。「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後,我突然就聯想到了中國的研磨。」
歷經磨難 樂在其中
在叢林裡遊歷的日子,周小平遇到過許多有趣的事情,也碰到過很多困難。有一次,他正在創作,忽然聽到孩子們的大聲呼喊。原來,兩隻野豬正在撕咬他的背囊,裡面的罐頭、即食麵撒了一地,特別是他用於畫畫的墨汁瓶子被打碎。「我的墨!」他心疼得大叫,那是他畫畫的工具啊。此後,當地的原住民們送給他一個雅號「墨先生」。周小平說,「原住民非常淳樸、友善。隨著對他們的逐漸了解,就能理解他們。比如土地對他們的意義,人與生靈之間共存的關係等。」
闊別8年後,1996年,周小平第一次重返故鄉,和土著藝術家吉米·派克在合肥舉辦聯合畫展。這是澳大利亞土著藝術首次在中國展出。3年後,這兩位藝術家再次聯手在北京舉辦展覽。和他當初一樣,雖然觀眾看不懂這些作品,但這個展覽為他們打開了看世界的一扇窗。2017年,他在北京舉辦「重返大地——周小平藝術澳洲」,為人們還原真實的澳大利亞原住民。
除了畫畫,周小平還在拍原住民題材的紀錄片,做有關原住民的研究。從最初的好奇,到現在把它當作一項事業在做,他樂在其中。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