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885年初的作品。紐南時期所畫的油畫共計195幅,畫量之多可與阿爾時期媲美,這些幾乎均屬於習作。人物畫與風景畫佔了大半:以瓶子、水壺等為主題的靜物畫,則時常再配幾個土豆、水果或其他東西。他在信上說,在埃因霍溫與幾位畫友畫了這幅畫。信尾附言:「人稱讚我在色彩方面改進了很多,你以為如何?」1884年夏,他從查理·布朗的書上,看到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論,以及補色的相互關係及色彩混合理論,由此大開眼界。
從所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梵谷在一系列的靜物畫中,為把握形體要素的相互關係,正謹慎地嘗試著把明暗置換為色彩關係。
1882年9月,此畫畫於海牙近郊的森林中。其信中曾述及:「……鋪滿落葉的紅褐色地面,因樹蔭而乍明乍暗、斑駁離落,如幻如夢,這情景深深地震撼著我。問題是……我極欲抓住大地的暗度。大地所產生的那股巨大無形的力和堅韌的充實感……我無法使自己從那富於顏色的明亮中間與燃燒般的感覺深處逃逸出來。」
「著手畫樹幹表面時,樹皮上覆蓋的一層層厚厚的泥土,令我的筆迷失其中……故將顏料擠出直接蓋在樹根與樹幹上,再用筆稍抹一番,這樣這棵樹便穩立於地上了。「「
他又表示:「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許不用學習顏色的描畫方法,因為它不能達到穩固厚實的效果。」他對自己的作品,雖然無法感到滿意,但卻像他自己年說「已找到打動我心靈的……」
這幅畫仍然是很沉穩的顏色,但熙熙攘攘的白條是他大膽的嘗試。梵谷以速寫般的方式,將自然對他的喃喃傾訴,訴諸畫面。根據他寫給友人拉巴都的信,可知靠在樹幹上的白衣少女,乃是模仿英國插圖畫家馬可伊度的作品而作。
「一幅描繪樹林的習作,畫的是幾棵大的綠色山毛櫸的樹身,一片蓋著幹樹葉的地面和一個穿白衣的小姑娘。我要保持畫面的清晰,要在距離不等的樹身間畫出流蕩著的空氣,畫得能夠在裡面呼吸並且繞著它走,能夠聞到樹木的芳香,雖然這很困難。我非常喜歡黃葉的效果,綠色山毛櫸的樹身在它的烘託下顯得很突出,小姑娘的身體也一樣。」
一八八二年八月海牙的秋天,是梵谷早期繪畫創作豐收的秋天。這幅描繪《樹林中的白衣女孩》的作品,畫的是幾棵大山毛櫸的樹身,地面的落葉呈現為赭紅和硃砂的顏色。一個穿白衣的女孩站在三棵樹中間的那棵樹邊,她頭上戴的白色圓帽系了一圈鮮紅飾巾非常耀眼。畫面的清晰使樹身流蕩的空氣乾燥而熱烈,仿佛能夠聞到空氣中樹木的芳香,那些滿地赭紅色的落葉在期待什麼呢?三棵樹突出的毛櫸樹身,將白衣女孩的身影推向遠方樹林背景的時候,海牙秋天的斑斕便更加濃鬱的燦爛起來了。
梵谷的這幅作品,顏料塗得非常厚實。這種"厚塗法"繪畫時用筆的痕跡清晰可見,能產生十分具有質感的效果。
花園裡的鮮花不像花兒,而更像紅寶石、瑪瑙、石華、綠玉、剛玉、金綠寶石、紫晶和玉髓做成的最華貴的飾物。那是物體普遍的發狂的和眩目的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