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可以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的周圍被厚厚的大氣包裹,我們稱為大氣層或者大氣圈,整個大氣圈的厚度可達2000至3000千米,由內到外可以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等分層,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大氣層的地區,也就是對流層中。地球的大氣層不停處在的在運動變化之中,在地球的不同地區形成了不同的氣象變化,而不同地區由於氣候類型不同,從而也擁有不同的氣候變化特徵。
竟有如此穩定的「梅雨帶」
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一個地區的降水特徵主要包括年降水量和降水季節變化。一般來說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區,多屬於「溼潤地區」;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之間的地區,多屬於「半溼潤地區」;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之間的地區,多屬於「半乾旱地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多屬於「乾旱地區」。就氣候類型而言,熱帶雨林氣候的年降水量最多,能夠達到2000毫米以上,而熱帶沙漠氣候的年降水量最少,比如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曾經連續91年滴雨未下。
我國乾濕地區分布圖
從降水的季節變化而言,可以分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年雨型多是指降水個月分布較為均勻,如熱帶雨林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夏雨型是指降水多分布在夏季,如熱帶草原氣候和季風氣候;冬雨型是指降水多分布在冬季,如地中海氣候;而少雨型是指各月降水都十分稀少,如熱帶沙漠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就我國而言,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上,屬於溼潤地區,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年降水量多在400至800毫米之間,屬於半溼潤地區,而我國的西北地區多屬於半乾旱和乾旱地區。
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
從降水的季節分布來看,我國東部季風區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我國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風帶來,其中由東南季風帶來的太平洋水汽最多。由於夏季風的不確定性,使得我國東部季風區夏季降水量年際差異極大,從而也使得我國東部地區成為了世界上水旱災害最為頻發的地區。我們知道,根據我國降水雨帶的進退,一般來說,春夏之交時,雨帶位於我國華北地區,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份雨帶位於江淮地區,也就是「梅雨」,在7至8月雨帶往北推至華北和東北地區,給我國北方地區帶來降水。
那麼,今年的「梅雨」情況怎麼樣呢?我們知道今年我國長江流域在5月底就進入了梅雨季節,比往年入梅大約早半個月左右,如今時間已經到了7月上旬,江淮地區依舊沒有出梅,梅雨帶依舊停留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目前來看今年的梅雨時間已經持續1個月以上。所以,到目前為止今年梅雨的持續時間已經長於梅雨的平均時間,也就是大概1個月左右的時間了。根據目前梅雨帶發展,在7月上旬依舊沒有出梅的希望,預計今年出梅最早會在7月中旬,這樣一來2020年將會經歷一個超長的梅雨季節。
南方洪澇
那麼,梅雨持續時間長,雨帶長時間穩定停留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這意味著什麼呢?從分析來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今年的夏季風較往年偏弱,在與冷空氣交鋒的過程中,難以將雨帶往北推動,使得江淮地區遲遲不能出梅。那麼本該在雨帶北移過程中,下在我國北方地區的雨水,依舊下在了我國南方地區,從而造成「南澇北旱」現象。目前,南方地區的洪澇災害已經大範圍的發生了,我國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省份都受災嚴重。此外,根據「南澇北旱」的規律來看,今年夏季我國北方地區很有可能發生旱災,需要提早做好防禦準備。
中國東部雨帶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