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日本父母如何鍛鍊孩子的左右腦思維?

2020-12-14 芥末堆看教育

關於科學學習,我們分享過一篇文章——《國外孩子的STEM學習方法》所謂STEM教育,是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它強調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索、實證研究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科學」沒有我們想像地那麼遙遠,它就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的學習科學,更多是為了激發並保護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但書本上歸納出來的知識點,大部分都比較枯燥,很少有孩子能足夠耐心地看完,如果只是死記硬背,沒辦法融會貫通,變成思維方式。即使真的能解決問題,也只能按部就班,很少會有創新,這種僵化的思維方式,是學習科學最忌諱的。

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爾·威曼教授認為,「要學好科學,學習的過程要足夠有趣,參雜很多生活情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從探索中找到知識的樂趣,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內驅力。」

今天,學院君就和大家分享一檔目前在日本很流行的科普節目,這部片子日本父母用它來開發孩子左右腦思維,讓孩子收穫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收穫創意靈感,——《獻給未來的科學家》

由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監製,以材料的物理特性為切入點,每集都會介紹一種特殊的材料,把科學知識變成一系列可視化的創意,讓人們印象中晦澀、無趣的科學變得極有意思,引領孩子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並從新的角度思考觀察到的事物,為孩子打開一扇平時難以理解的新領域的大門。

每次介紹完材料的特性之後,節目組都會設計一個小實驗,然後讓孩子根據前面的知識點,猜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這樣能更好地讓孩子把知識融會貫通,而不是只學會別人歸納出來的「死」知識。

接下來,學院君就挑幾種特別有趣的材料和大家分享。

看不見的玻璃

在《看不見的玻璃》這一期裡,節目組用實驗來證明,在某種條件下,透明的玻璃會消失不見。 首先,準備好一份混合油和一塊玻璃板,然後把玻璃板放入混合油中,我們很驚訝地發現,這塊玻璃板消失在混合油裡,下半截看不見了!

這時候,如果用夾子夾住玻璃板,然後放進混合油中,看上去就像只有夾子在水中浮著。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導致這種神奇的現象呢?原來,混合油和玻璃板的折射率是一樣的,在油和玻璃的邊界,光線不能被折射,直接就通過了,玻璃板看起來才會像「隱形」了。利用這個原理,節目組在一個大水槽裡面,設置了一個多米諾骨牌一樣的裝置。

其中部分的零件就是用玻璃板製成的,

然後用之前的混合油把水槽裝滿,遊戲就開始了——將玻璃珠從左上角的軌道放下,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可以先讓孩子猜一猜,再接著往下看。

果真,和前面的一樣,玻璃球就像消失在水裡一樣,但它確實還在繼續運動。通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隱形」的玻璃球推開擋板向前運動,

然後推著圓柱體走過「隱形」的樓梯,把「隱形」的多米諾骨牌推倒......

用物理原理做出來這樣不可思議的裝置,真的太有意思了。

一種碰到水不會「溼」的材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下雨時,雨滴落在葉子上的樣子。如果你有認真觀察過,就會發現,雨水會形成一滴滴小水珠,從葉子上滑落。我們可以用芋頭的葉子來實驗一下,水滴確實會從葉子的表面滑動並灑落。

這是因為,芋頭的葉子有很強的疏水性,水滴能形成漂亮的小水珠。模仿這種疏水性原理,可以製作成我們日常用到的防水材料。一般來說,普通玻璃具有親水性,當水碰到普通玻璃的時候,就會變成這樣,

當水碰到防水材料時,則會變成小水珠。

(疏水:使水滴聚集的性質;親水:水無法聚集起來的性質)

利用這種疏水性,還可以製作「滴液傳輸」,這種斜坡向上的運輸方式,將來還會在醫療方面有更多的運用。

從自然構思所得並應用於科學技術裡,再加上新的想法,就可能會誕生很多新事物,為人類的進步做出更多的貢獻。

物質還能有記憶?

看到這個詞,可能孩子會很好奇,到底什麼是「形狀記憶物質」?其實很簡單,它就是在某種特定溫度下,具有恢復到制定形狀的性質的物質。通過以下這些實驗,孩子們會更清晰地了解這種物質。比如,用形狀記憶合金做的金屬絲,它「記住」了自己伸直的狀態。即使把它變得彎曲,

只要放到60度以上的水裡,它就會立刻恢復原狀。

再比如,用這種材質製作成的薄片,平時非常堅硬,怎麼也掰不動。

但只要泡在熱水裡,就會變得很柔軟,還可以用手拉長。

不過,這個變了形的「形狀記憶物質」,只要再給予同等的溫度,就會立刻恢復原狀。

接下來,我們就利用形狀記憶合金製作一個彈簧,它記憶了壓縮到極限的狀態,

然後,我們把它儘可能拉長,掛到實驗臺上,下面吊上小蠟燭,點燃蠟燭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原來,點燃的蠟燭可以提供足夠的條件,讓拉長的彈簧恢復到原本的狀態。

那麼,利用這種彈簧製作下面這一個裝置,把鋁製軌道支撐起來。

在軌道裝上「蠟燭車」,軌道的兩端則設有讓車停下來的「擋塊」。這時候點燃蠟燭,把車放在左彈簧下,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同樣地,我們先讓孩子猜一猜,再接著往下看。

有沒有猜到結果呢?彈簧一遇到火就會向上縮,軌道的一側會被抬起,小車自然而然就滑向另一邊,如此反覆,直到兩根彈簧都恢復原狀。

很多人覺得學習科學,是為了消滅無知,積累知識量,但實際上,科學教給我們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很無知」,然後才是訓練我們如何面對無知,學著自己一點點地撥開迷霧。它能讓避開生活中的各種謠言,它也能讓你更好地遠離朋友圈的偽科學......更重要的是,它能訓練你冷靜地面對無知,甚至直面無知所帶來的恐懼。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說:「每個人一出生便具有成為科學家的潛質,每個孩子都擁有類似於科學家對大自然好奇和敬畏的感覺。」科學能給我們的,不只有知識,它更像是一種訓練,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看世界的角度;它還是一種思維方式,讓孩子從小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對萬物保持一種懷疑思辨的態度,他們眼裡的世界就會比別人的更遼闊。

左腦和右腦思維其實不是一分為二的,科學和創意其實互有交集,未來屬於那些擁有與眾不同思維的人,從小培養孩子左腦的理性和右腦的創意,才能讓孩子獲得決勝未來的能力。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少年商學院」,原標題《日本父母鍛鍊孩子的左右腦思維,一檔創意科普節目備受熱捧》。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相關焦點

  • 按照大腦發育順序,鍛鍊左右腦,哪些方法可以同時鍛鍊左右腦
    右半腦主要負責空間形象記憶、直覺、情感、身體協調、視知覺、美術、音樂節奏、想像、靈感、頓悟等,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直覺性等。右腦像萬能博士,善於找出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許多高級思維功能取決於右腦。把右腦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才能表現出人類無窮的創造才能。嬰兒左右腦發育的順序---從右到左!
  • 開發右腦會讓孩子更聰明?左右腦的活躍度,關係到方方面面
    家長都願意別人誇獎自己孩子聰明,於是為了更多能夠更好地提升孩子聰明度,家長甚至會要求孩子用左手吃飯,以此來鍛鍊右腦的開發。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聰明人都是左撇子,右腦是否發達和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學習的內容是離不開關係的,有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右腦能夠得到充分開發,會有針對性地鍛鍊他們右腦功能的使用,這樣的確可以更好讓孩子的右腦動起來。
  • 家長如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而這個時候家長如何進行引導,是用什麼方法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去探索新事物,認識新世界。 牛頓對一個蘋果產生好奇,於是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對燒水壺上冒出的蒸汽十分好奇,最後改良了蒸汽機,伽利略也是看吊燈搖晃而好奇發現了單擺......好奇心是人類求知的基本動力,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徵。
  • 創意英文繩子書,同時全面鍛鍊孩子左右腦
    但如何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呢?對於幼小的孩子,發展手指的精細動作和動手能力,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手指越靈活,動作越精細,說明大腦需要處理的信息越複雜,分析能力越強;還有符合孩子現階段認知的思維訓練題,可以幫助孩子進行邏輯思維啟蒙,開發孩子的大腦。
  • 「右腦開發早,智商才會高」,4種方法開發孩子右腦,建議家長收藏
    推薦《兒童管理與性格培養》故事繪本,每天晚上給孩子講講或者給孩子看,既能當是睡前故事,又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觀察力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帶孩子進行觀察力的訓練,比如帶孩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大自然中有很多的風景和生命體,讓孩子觀察物體的行為特徵,增加孩子的見識,鍛鍊孩子的圖像思維,從而發展孩子的右腦。
  • 如何給孩子進行全腦開發?左右腦型差別大,關鍵在於父母的培養
    人們都知道腦部運作分左腦、右腦,左右腦的形狀相同,但是功能卻不一樣。左腦主要從事邏輯思維,右腦主要從事形象思維,二者缺一不可。所以,現在特別流行全腦開發,左右腦到底有什麼細分,家長又該如何培養,讓我們來詳細了解。
  • 如何對孩子進行左右腦開發?益智遊戲書,一根繩子玩轉左右腦開發
    孩子的智力發展一直都是寶爸寶媽關注的重點,實際上,寶寶的智力發展和左右腦的均衡發育有著很大關係。對於低幼兒童而言,如果在前期充分開發左右腦潛能,日後便可以分枝發展出更全面、更複雜的能力。如何對孩子進行左右腦開發?
  • 孩子的左右腦開發利器:爵士鼓
    100萬倍,可現實中95%的人僅使用了左腦,大多數人一生只用了大腦的3%—4%,通過學習爵士鼓的技巧配合,針對四肢協調性、節奏感、平衡感、快速的反應能力等訓練對大腦進行刺激,激發大腦空間,可以在教會孩子爵士鼓的同時開發右腦。
  • 通過美學教育,構建有深度的親子教育,激發孩子的右腦思維能力
    由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讓孩子有了「自然缺失症」,其實在大自然中有更多的資源。樹葉是最常見的物品,可以把樹葉剪去一半粘在白紙上,讓孩子畫出另一半,不僅要畫輪廓,也要把葉脈畫出來。這樣孩子就要詳細地觀察樹葉的葉脈,然後想像另一半樹葉的鏡像圖,在不知不覺間就鍛鍊了孩子右腦的能力。
  • 孩子的左右腦應該如何開發,一共五個建議,避免大腦單側化
    1、全面教育因為左右大腦的不同功能,比如左腦控制右手,負責理性思維;右腦控制左手,負責感性思維,家長要做的就是協調、整合。而且根據不同性別孩子的左右腦發育情況來看,女孩的左腦發育更好,所以比較擅長文科類;反之男孩的右腦更好,邏輯思維能力更強。3、右腦開發因為左手連接右腦,所以鍛鍊左手也是好多家長關注的問題,不過人類大腦開發的實質,又該是右腦才對。右腦可以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而右腦發育也就等於是發掘自身潛力和創新思維。
  • 為什麼要開發右腦?通常有這些表現的孩子右腦發達,智商高
    3、想像力豐富想像力豐富的孩子總是喜歡問為什麼,他們的行為表現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然而這正是右腦發達的表現之一,為此,父母一定要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不要將一個天才扼殺在搖籃裡。>1、培養興趣興趣是開發大腦、提升思維和創造力的關鍵,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並適時地定向引導和培養。
  • 6歲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掌握這6個方法能鍛鍊孩子左右腦
    世界上有很多科學家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為右腦比較聰明,例如:愛因斯坦、牛頓、達文西等等,這些發明家都是因為右腦的聰明造就了成功的自己,雖然現在的孩子不能和這些人比,但是可以和同齡人比,現在的同齡孩子都在找各種方法鍛鍊自己的左右腦,我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日本腦力開發研究:4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方法,家長請收藏好
    每位家長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高,可能在很多家長眼中,開發孩子大腦潛能是育兒專家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左右腦開發、鍛鍊記憶力、專注力、思維能力等等。但是,大多數出門的孩子,除了父母遺傳因素之外,跟家長後天培養也有著密切關係,只要家長抓住智力發育黃金期,效果不會比育兒專家的差。
  • 3-6歲是右腦發育的「黃金期」,3個小方法,讓孩子一天比一天聰明
    左右腦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根據大腦切割理論來看,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右腦代表的是:空間能力、想像力、好奇心、創造力等思維能力,開發孩子的右腦記憶力,主要以圖像、繪畫來進行記憶,所以被稱為「圖像腦」左腦代表的是推理、知識、分析等這樣的邏輯思維,它主要是通過看到的
  • 12款左右腦開發益智小遊戲,挖掘孩子潛能,助您打造天才寶寶
    兒童時代的左右腦開發與協調問題是子成龍、女成鳳的關鍵。那麼,你知道在孩子身心成長的過程中,左右腦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嗎?該如何開發左右腦功能,刺激左右腦均衡發展呢?其實,家長只要在正確的階段給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左右腦分工訓練,就能幫助孩子的左右腦均衡開發!
  • 右腦發達的孩子,大多有以下特徵,日後多半是學霸的「苗子」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聰明、最優秀的。很多父母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在鍛鍊寶寶大腦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卻成效甚微。這種情況可能是父母做了無用功。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這種現象,那些接受過早期訓練的孩子長大後並沒有比其他沒有接受過早期訓練的孩子聰明,甚至被落在後面,這是什麼原因?
  • 大腦發育黃金期,用這個方法激發孩子創造思維,鍛造最強大腦
    2周歲,父母需要花費更多的努力,通過更多的用心互動,以有利刺激促進孩子大腦發育。這套《義大利左右腦訓練工具書》繪本獲得了安徒生大獎,是義大利的國寶級暢銷書,很多孩子都在看。在大腦的功能分區中,左腦負責邏輯性思考,右腦負責藝術類思維。一套繪本融合了邏輯思維和藝術薰陶,鍛鍊兒童的全腦思維能力。
  • 哈佛大學研究:右腦發達的孩子特徵明顯,是學霸的好苗子
    右腦影響了孩子的智商,比如: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右腦都很發達,他們有豐富的想像力,極強的創造力和敏銳的觀察力,所以,在科學領域的貢獻非常卓越。右腦與孩子的智商息息相關在生活中或者網上,我們都看到過一種說法:右腦是「本能腦」,更多的負責我們的空間想像力和構造力等抽象思維能力。
  • 右腦發達的孩子,大多有這3種「表現」,好好培養容易出「學霸」
    根據「割裂腦」定論:我們身體的左半部分是右腦在進行控制,孩子使用右手吃飯、寫字,說明孩子的右腦開發程度要比左腦更加快速,父母在這個時候切記不要抑制孩子的這個小動作。 要知道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傑: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全部都是左撇子,特別是達文西被稱為當代藝術大師!
  • 如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高情商父母做好3件事,非常管用
    如何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高情商父母做好3件事,非常管用!當孩子通過提問探索世界的奧妙時, 父母應抱著積極歡迎的態度。無論孩子的提問在成人看來是多麼幼稚可笑 , 成人也應專心傾聽 , 切不可對孩子的提問抱無所謂態度或流露出厭煩的情緒。孩子的思維比較直觀形象 , 家長應深入淺出 , 富有趣味地回答孩子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