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去過廈門鼓浪嶼十幾次的外行人,其實在一開始去廈門鼓浪嶼並沒有特別過多的注重這裡的建築,前幾次去是和朋友一起的,只知道吃吃喝喝逛逛,後面去的次數比較多了,也就慢慢開始喜歡上鼓浪嶼的建築,感覺建築不愧是「萬國博覽建築」,風格迥異,一開始是一個都認不清,後來慢慢熟悉慢慢了解,越來越迷上這片建築。今天,小編圖圖和大家一起分享鼓浪嶼上個人認為比較經典的十大建築,當然,鼓浪嶼上面還有很多經典建築,歡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了解一起學習哦。
鼓浪嶼裡的建築群被稱為萬博建築群,島上許多建築有濃烈的歐陸風格,古希臘的三大柱式陶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各展其姿,羅馬式的圓柱,哥德式的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的浮雕,洋溢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
所有的建築大致分為3類,各國使館、土豪私家別墅以及原住民建築。總之在這上面,絕對會看的您眼花繚亂,傻傻分不清的,哈哈。
一、三一堂
鼓浪嶼是基督教的聖地,教堂很多,三一堂是其中一個,位於鼓浪嶼安海路67號建於1934年,寓意三個教會聯合興建之意,更蘊含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
三一堂建築獨具一格,呈十字立體式罕見造型,屋頂是整個廈門地區唯一從國外運回來的。整個屋頂是純鋼結構的,屋裡一根柱子都沒有。
建築獨具一格,呈十字立體式的罕見造型,四方八面排水的黃瓦屋頂上,居中矗立著八角鐘樓,頂尖的十字架高聳雲天。紅牆裝飾著流暢的三角形線條。每一面都有山牆,山牆下邊由方柱分成三道高達3米左右的大門,兩邊各有一個窗。整體建築灰常漂亮,西方古典復興風格中西兼修。
每到周末都會有基督徒在這裡做禮拜。只可惜的是沒有碰到做禮拜的時候來,要不然就可以進去一睹美麗教堂的風採了。
二、海天堂構
海天堂構建於1921年,列為鼓浪嶼十大別墅之一,是鼓浪嶼上唯一按照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別墅建築群,為菲律賓華僑黃秀烺購得租界洋人俱樂部原址所建。這5幢別墅採用中國建築傳統的對稱格局,以中樓為主,向兩側展開,中心建一廣場,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海天堂構多種建築風格並存,中式為主,中西結合,在洋派建築比比皆是的鼓浪嶼,這是不多見的。
這5幢別墅採用中國建築傳統的對稱格局,以中樓為主,向兩側展開,中心建一廣場,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最有個性的中樓是一幢仿古大屋頂宮殿式建築,採用重簷歇山頂,四角高高翹起,門、窗、廊、廳的楣上均掛水泥透雕掛落飛罩,簷角均飾纏枝花卉或吸水蛟龍挑梁雀替均塑龍鳳飾件。特別是屋頂下裝飾二個藻井,井壁上繪中國花鳥畫,外形又頗像亭子,非常突出。走廊外沿裝飾鬥拱掛落,花籃垂柱,把中樓裝點得十分民族化。遠遠望去,這幢建築頗有氣勢,又穩重脫俗。
主樓是黃秀烺和大太太居住的 另外靠近大門的是二姨太和三姨太居住的。主樓是參觀的重中之重,二姨太的樓一層觀看布袋木偶表演 二樓觀看南音表演 三姨太的樓出租給曉學堂 書店 可以從另外一側 免費進入。
三、番婆樓
番婆樓是福建晉江菲律賓華僑許經權建造的,落成於1927年。建築是許經權為盡對母之孝而建,許母平時換穿兒子們送的衣衫,佩戴兒子們買的金銀首飾,珠光寶氣,儼然南洋富婆。街坊鄰居稱其為「番婆」,樓也就叫「番婆樓"。
番婆樓是一棟兩層迴廊式的建築,在構造上比較特別。建築設有鼓浪嶼最高最大門樓,建築外部裝飾講究,圓形迴廊方柱頂端均裝飾花卉雕塑。建築門框、窗套採用玉白花崗巖,樓頂四面女兒牆中部均有畫屏。建築周圍環境精巧別致。
該樓色彩鮮麗,造型別致,某些洛可可的特點與中國的傳統工藝結合得非常和諧巧妙,這在鼓浪嶼別墅群裡是不多見的。它至今仍風姿綽約,風採不減當年,因被電影導演屢屢選中,曾在這裡拍攝《廖仲凱》、《春天裡的秋天》、《土樓人家》等多部電影。
四、日本領事館舊址
1896年,日本強迫清政府允許其在廈門設立專管租界,1896年,日本政府派上野專一到廈門任領事,當時要求他在建立領事館的時候要滿足兩個條件:1、靠近英國政府;2、靠近廈門。所以他就選址在鹿礁路26號,緊靠英國領事館(幾乎正對鼓浪嶼碼頭),當時應該英國最強大,所以當時日本什麼都刻意學英國,所以這個建築雖由中國設計師王天賜設計,但建築是英國最正宗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樣式風格,屋頂是中國風格。1897年建成。
1928年,日本在領事館側面建立兩棟紅樓作為其警察本部,抗戰期間,這裡的地下室監獄關押了很多抗日誌士,至今,牆壁上仍可看到當時被關押的抗日誌士留下的抗日標語和斑斑血跡。這些遺留在牆壁上的痕跡,訴說著當時日本當權者的殘酷,告誡人們珍惜和平,不要忘記近代中國的這段血淚史。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其收歸國有,後來都劃歸廈門大學所有。現為廈門大學教職工宿舍,但已破敗嚴重。鼓浪嶼的日本領事館是唯一未被修繕過的領事館,並有鬼屋傳說。
五、美國領事館舊址
美國領事館舊址,位於鼓浪嶼三明路26號。1865年,美國領事館遷至三和路(今三明路26號)辦公。1930年,領事館在此址重建。是一棟兩層大三角圓柱歐式紅磚樓房,三面圍以花圃庭院,面朝鷺江,素有最精美領事館之稱。可惜現在大門緊閉,只有滿園綠色訴說著往日繁華。
六、金瓜樓
位於泉州路99號,建於1922年。因樓頂有兩個「金瓜」,而得名金瓜樓。它的主人黃賜敏少時赴菲律賓經商致富後,1922年返回鼓浪嶼花四萬銀元買下了這座剛剛建好的別墅,並舉家從龍海石美遷來。據說,如今黃賜敏的兒孫遍布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分興旺,可謂「瓜絡綿延」,印證了這座金瓜樓的寓意。
金瓜樓是一座用中國傳統裝飾工藝建成的別墅洋樓,全部梁、柱、簷、楣、板、角都飾有花卉、禽鳥、植物浮雕,頗有鄉土氣息,又有洛可可的韻味。窗戶是歐式的,均裝百葉;內部房間、廳堂的設置中西結合,既有中國傳統的廂房和公用的客廳,又有歐式的壁爐和寬廊。這種用中國傳統工藝裝飾洋樓的手法,反映了廣大華僑的鄉土情結,這也是金瓜樓的獨特風格。金瓜樓的門樓也頗有特色,裝潢得猶如城門一般,門樓分為兩層,運用中國歇山頂建築手法,飛簷翹角,這是鼓浪嶼建築中獨具風採的一座門樓。
屋頂的兩個金瓜,在陽光下澄黃泛金,又有8條瓜稜,十分顯眼,這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威尼斯以及奧地利薩爾茨堡等城市均可見到。它既有羅馬建築的因素,又有洛可可藝術的美感,加上金瓜的瓜絡縱橫密綴,交錯繁衍,故又有瓜絡綿延、吉祥富貴之寓。
七、原英國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建於1843年,是鼓浪嶼上面最早的西洋建築之一,現在是福建省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英國領事館1867年正式開館,館址在煙臺山東路(原東領事路),佔地約60餘畝,由領事館及多處附屬建築組成。
先期的建築材料及構築手法,除結合煙臺本地特點之外,還根據煙臺山當地景致特點,採用英國在其亞洲殖民地的「外廊式」設計。此設計有單面廊、雙面廊、內包廊及環廊等,面向風景觀賞最佳方位,具有通風、遮陽、隔溫等特點。室內按歐式習慣設計,有壁爐及線角裝飾。風格以簡潔、樸實為主。後期建築則多以英國本土的建築風格為主。其中較大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採用了「券廊式」風格。
八、亦足山莊
亦足山莊位於筆山路9號。同安籍越南華僑許澗所建,主人在院內巨石上鐫「亦足山莊」寓意有了此別墅就知足了。
山莊選址極佳,
有漂亮的歐式門樓,巴洛克風格的雕塑照壁和精心雕琢的過渡石階,站在別墅主樓臺階上,鼓浪嶼、廈門港出海口一覽無餘。
設有高大歐式門樓,門樓由大小盾形浮雕、繁枝花卉、希臘柱式組合而成。門樓與主樓之間設有雕塑照壁,以大石階為過渡,石階兩側密植花壇石凳,短牆均有纏枝浮雕,最具特色。別墅的四根通天大圓柱正面支撐,突起的雙拱窗套,凹槽的四角牆柱,流暢舒展的線條,頗有特色的女兒牆,以及古希臘柱式裝飾,形成很強的主體感,產生富有韻律的外形美。
九、天主教堂
鼓浪嶼天主堂位於鹿礁路34號,該址原為西班牙領事館,後西班牙領事館撤消,改為法國領事館。該建築為典型的哥德式建築,西班牙建築師設計。
天主教堂高大莊嚴,百年的歲月並沒有抹去這棟建築的精美與細緻。教堂外的小路很幽靜,這裡是遊客的必經之地,現在已經成為拍攝婚照的必選之地,每次來都會看到很多遊客在這裡拍婚紗照,那角度,拍攝出來有一種大片的感覺,哈哈。
十、四落大厝
四落大厝始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位於中華路25號的四落大厝,是鼓浪嶼現有最古老的民居,緊鄰市場路,曾經這裡是繁華的市場。鼓島最早的傳奇就始於這裡。屬於鼓浪嶼難得的閩南傳統民居,是廈門名居的代表,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
好了,關於鼓浪嶼的建築就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建築文化博大精深,小編能力有限,很多資料也都是參考資料,並不是特別懂,如果有錯誤,還望大家多多指正,歡迎關注指導,我們一起進步。